黄厚江共生阅读最基本的三种课型分析

2024-05-13 22:00李文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共生文本阅读教学

摘要:目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学生被动阅读,缺乏兴趣;教师局限于教材,死板教条,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黄厚江老师的共生阅读给出了答案。共生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活的阅读”,充分调动复杂因素,协调多种矛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选取黄厚江共生阅读最基本的三种课型,即师生共生、生生共生和言意共生,分析黄厚江老师如何利用师生、生生、言意之间的关系,达到共生阅读的教学效果。方法: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结果:黄厚江共生阅读教学理念不仅能指导阅读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能协调各种阅读矛盾,注重师生对话,尊重学生主体,活跃阅读思维,把握言意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改善目前课堂存在的虚假阅读现象。结论:黄厚江共生阅读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尤其是语言素养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以共生共长、以活激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协调阅读教学的各种要素,实现共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黄厚江;共生阅读;课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3

黄厚江主张:“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也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课程价值,或者说就是为什么要开设阅读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阅读教学是什么,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1]123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板块之一,指导学生阅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黄厚江所倡导的共生阅读教学理念,以共生共长为内核,旨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生长性是共生教学的最本质特征。”[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协调教师与学生、言和意、学生与学生等多个方面的矛盾,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本文选取最基本的三种课型分析黄厚江共生阅读教学理念。

1 师生共生

黄厚江认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3]师生共生是教师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感悟与体验,再激活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相碰撞,实现良性循环。因此,把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共生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师生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文本进行开发。师生共生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教育主体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过程,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但不是被动地使用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理解文本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黄厚江在讲授《阿房宫赋》一文时,大胆地将《阿房宫赋》缩短成几句话,让学生基于文本填空对文本做减法。全班一起填空,相互交流。教师基于对文本的反复研究,留下关键词让学生填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教师采取“出入法”,即先读厚,再读薄,先让学生对全文有宏观的了解,再关注细枝末节,使学生厘清思路,掌握全文内容。但这个片段是教师基于自己的理解创造出来的,答案并不唯一。学生给出答案,全班一起填写,相互交流,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不会刻板枯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注重师生之间的“读”,获得深层次阅读感悟。阅读教学要注意师生之间的“读”,追求“读”的科学性、目的性、层次性。学生的一切理解都要基于文本,因此教师应通过范读将文章读活,帮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阅读,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揣摩字里行间的韵味,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提升深层次感悟能力。

黄厚江在讲授《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时,先让学生诵读片段,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后,播放一段录音,再听老师诵读。学生比较录音和老师的诵读,并进行评价。教师的诵读具有示范作用,能够纠正学生读音,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理解魏征对太宗的态度,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最后,采用问题讨论的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根据文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与老师沟通交流,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提升阅读能力,发散阅读思维。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提问学生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手有哪些描写,要求学生分工找出小说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孔乙己的手,以及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学生找到相关片段,能够通过这些描写手的词句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性格。黄厚江老师以问题讨论为切入点,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把握人物个性,激活学生对阅读的感悟。

师生共生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关系,是一种“活阅读”。师生共生理念建立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和学生都是教材的开发者、利用者,但不是盲目、被动地使用教材,而是基于各自对文本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问题讨论、自主探究等,独立思考,提升阅读能力。

2 生生共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要围绕学生这一核心。学生应立足文本,发散思维,培养阅读习惯,理解作品情感,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黄厚江老师认为共生阅读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伙伴效应”。“伙伴效应”可以理解为“团队效应”。生生共生追求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彼此鼓励,相互成长,共同进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激活启发同学的思考,从而相互补充,形成“活阅读”,实现良性循环。

首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发挥个体积极性。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开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兴趣,肯定其学习成果,创造和谐友善的环境,从而实现生生共生。

黄厚江老师在讲解《江南的东景》和《西地平线上》时,先让学生交流对这两篇散文的初步感受。学生大胆发言,畅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交流阅读心得,解读文本内涵,品味散文语言魅力。在讲《祝福》一课时,老师提问:对《祝福》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刻?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通过个体的主动性激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其次,注意学生的群体性,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既是教学过程的个别体验者,也是学习结果的共同创造者。”[4]生生共生最重要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学生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学生的思考去唤醒学生,用学生的感悟去激活学生。这个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还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建构知识体系。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黄厚江老师引导学生对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进行计数,与学生讨论套子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课文中寻找依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套子不仅局限于穿戴、语言、生存环境,还包括其思想,明确“思想总是支配一个人的一切行为”这一观念。黄厚江老师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为寻找套子的难度很小,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到,所以学生的参与感较强。学生畅所欲言,表达想法,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生生共生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相互碰撞。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发挥个体积极性和集体主动性,从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活跃阅读思维,实现阅读能力的发展。

3 言意共生

黄厚江老师提到:“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要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而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以语言活动为主。”[1]140语言活动由言和意两个方面构成。言指语言,包括文章的字词句段落、结构层次等,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意则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对思想情感的领悟,彰显了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性。言意共生是指言和意相互支撑、相互交融,二者共长、多向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体会意,受到文本熏陶,提高阅读欣赏能力,最终树立言意统一的阅读观。

首先,阅读教学以文本为根本。黄厚江老师认为:“文本是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凭借,理解文本、欣赏文本、评价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5]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以文本为基石,进行语言训练。因为文本传递语言的变化,体现作者情绪的起伏,蕴含着文章主旨。因此,要灵活处理文本,深入分析文章结构,解读言,感悟意。

黄厚江老师在讲解《老王》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在文中寻找概括老王的词语。老师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细节,对文章进行深层剖析,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学生阅读文本,不仅能锻炼语言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思辨力,更能体会背后的意,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实现言意共生。

其次,处理好言和意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言和意被黄厚江视为最根本的矛盾。因为言和意是構成文本最基本的要素,所以抓住言和意这对矛盾,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能离开言,只谈意;更不能只重视言,而忽略意。言和意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黄厚江老师到其他学校上公开课,许多班级已经学完了《孔乙己》一课。老师在课前问同学“学了吗?学了几节课?”,大家都回答得很好,但当老师提问课文哪些句子体现孔乙己形象时,学生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只知道孔乙己是一个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的人,这就是典型的得意忘言。黄厚江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单项重视,不能只在乎言或意中的一个,只有二者兼顾,才能实现言意共生。

最后,强调言意进出,相互启发。只有实现言意进出才能实现言意共生。言意进出是指言和意之间的来回,即由言推意,通意悟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因言得意和因意悟言多次往复,二是悟言会意和得意品言相互融合。

黄厚江在教授《葡萄月令》一文时,就运用了悟言会意和得意品言的方法。他先让学生品味汪曾祺语体的平淡朴实,之后让学生说出语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鼓励学生将课文缩成一段短文,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最后让学生形容汪曾祺和葡萄的关系。前三个环节是感悟文本的语言,但并非单纯感悟,还要品味言背后的意;后两个环节在于品读作者,挖掘文章的核心价值,理解汪曾祺是一个诗人或者是热爱葡萄的人,但没有脱离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五个环节将意和言紧密结合,实现言意进出,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言意共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离开言只谈意,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离开意只谈言,语文就变成单纯的语言材料或语言知识,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要基于文本,把握言意关系,实现言意进出,做到言意共生。

4 结语

黄厚江提出的共生阅读教学对当今语文教学有极大启示。其协调阅读教学的各种要素,实现诸元共生、共生共长、以活激活。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以文本为依据,注重从宏观方面挖掘文本,由浅入深,感悟文章基本内容和深刻含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调动学生个体积极性和群体性,促进知识体系构建,追求言意启发,注重培养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强调阅读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3,140.

[2] 张钰.“共生教学”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研究:以黄厚江经典课例为例[D].济南:济南大学,2020.

[3] 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16.

[4] 孙渊,焦点讨论法:实现有效课堂讨论的最新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5(2):116.

[5]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87.

作者简介:李文(2000—),女,山东日照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共生文本阅读教学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