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赋能下动画制作的发展探析

2024-05-13 18:37陶思妤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动画制作技术创新

摘要:目的:动画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产物,技术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画制作的效率和水平。AIGC横空出世后,便成为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研究AIGC的出现对动画行业的影响以及对动画制作路径的改变刻不容缓。方法:文章分析动画艺术与AIGC技术的革新,在此基础上明晰AIGC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结果:动画技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改变,使动画表现空间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AIGC的出现更是改变了动画的制作方式,开启了动画产业的“人机互助”时代。结论:AI的出现正在挑战人类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尤其是当AI技术介入生产,与人类无差别交互时,人类便需要重新思考机器与人的关系。此外,虽然AIGC的应用使动画制作从以前的“人人互助”演变成现今的“人机互助”,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制作的自动化,但始终没有出现集所有AI技术于一体的软件,这表明人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始终占据创作的核心地位。动画工作者要警惕迷失在技术的神话中,厘清人机关系,如此才能走得更远。

关键词:AIGC;动画制作;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P18;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3

2022年8月,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图像获得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大奖,但其创作者是AI一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AIGC,业界褒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AIGC的出现确实改变了动画制作的方式,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动画艺术与AIGC技术革新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这个经久不衰的课题贯穿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便解答了这个问题。达·芬奇的《解剖学手稿B》不仅对现代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使艺术创作中人体结构的展现有了参考;彼得·罗杰的《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为动画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技术作为人类独有的智慧,在艺术创作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无艺术家的巧思和文化底蕴,艺术世界将无法百花齐放。

1.1 技术革新:动画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回溯动画发展的百年历程,从技术萌芽到手绘动画,从逐帧二维到三维建模,技术工具的进步大大减少了制作动画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1828年,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普拉图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借助幻盘、西洋镜等创作了很多玩具和动画式短片。动画因为不断升级的技术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让动画产业迎来三维时代。通过软件建模、渲染、贴图、打光,极具空间感的三维动画产生。三维技术的超高仿真性打破了二维技术的窠臼,许多二维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动画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空间呈现、特效处理,都更接近现实。三维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动画的概念,使更多惊人的视觉效果呈现在大众眼前,其对动画产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能使动画得到快速发展。

1.2 AIGC:动画制作的自动化路径

如果说从二维动画时代到三维动画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动画的表现空间,那么AIGC的出现就改变了动画的制作方式,开启了动画产业的“人机互助”时代。

2022年7月,一款名为Stable Diffusion(以下简称“SD”)的软件横空出世,主要用于根据文本描述产生详细图像。使用者输入一段英文提示词,即能收到与文本匹配的AI图像,这是一种稳定的扩散模型。用户训练扩散模型时,正向扩散会将噪声添加到训练的图像中,使之转换为一张没有特征的噪声图像,这时已经无法分辨其具体特征。相反,反向扩散就是一张纯噪声图,逐步减少噪声。这就是SD的潜在扩散模型原理,旨在生成训练中收到的新数据,稳定的扩散可以将文本提示转换为图像。但这也意味着其生成图像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整个图像的大致走向可以通过设定随机生成种子值来控制。在生成图像或视频模块方面,目前最为先进的应属Pika的文生视频技术,只需提供提示词,就可以在一分钟内生成一段效果直逼迪士尼动画质量的视频。

除了SD外,Midjourney、MotoricaAI等技术工具,以及大家熟悉的ChatGPT,都可以在动画制作的不同阶段分担任务,从故事分镜到灯光合成,无一不可。可以看出,AIGC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动画制作流程,使其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轉变。现阶段,AIGC技术对动画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很多冗杂、标准化的工作可利用AIGC完成,使创作者将更多时间放在创意工作上。

2 AIGC赋能下动画视觉奇观的建构

荣获7项奥斯卡大奖的《瞬息全宇宙》运用AIGC技术将实拍的人物迁移到AI制作的场景中,带来了令人惊奇的画面效果。动画作为一种影视艺术,使用AIGC技术可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同时建构出视觉奇观。

2.1 故事生成画面:将写作变成填空

《剪刀石头布》这部动画讲述了一对双胞胎王子通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故事。其凭借对日本动画画风的模仿和无厘头、跳脱的剧情,在Youtube上迅速“出圈”。但是它的火爆并不仅仅因其讲述的故事或画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部由AI制作的动画。

《剪刀石头布》花费约两个月时间制作完成,主要使用SD等工具。它的制作思路是将实拍影像变成动画。这样处理单张图片没有问题,但在生成视频时,就会出现图像不连贯、闪烁变形以及清晰度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在DaVinci中应用了DFlicker插件。在训练特定风格的模型时,团队选择《吸血鬼猎人D》,他们捕捉不同角色的不同画面,包括面部特色、手、头发、花朵等,使生成的动画能够进行风格迁移。在用AI将实拍画面转成有独特风格的动画时,工作人员利用SD中的“图生图”,对提示词进行调整,从而生成最终画面[1]。初创公司Fable利用AI智能体,由GPT-4转录原《南方公园》的大部分剧集。在多智能体无梯度架构的驱动下,每个角色的完整经历都会被存储为自然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会被合成更高层次的反射,随时动态检索,来实时计划每个角色的行为[2]。AI通过对经典影视作品神经网络的学习,完成剧本的润色,并且通过不停的学习和训练,在生成器与判别器的不断“对抗”中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写作规范。

AIGC赋能下,动画创作可以只根据具体的提示词生成画面,“写作”变成“填空”,使动画制作迎来一场“降本增效”的狂欢。

2.2 参数控制画面:数字生命的诞生

对于数字生命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81年普特南的“缸中之脑”假想:人类的意识通过计算机上传,将一切感觉、运动都数据化,并获得和现实世界中相同的生理體验,本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处于虚拟世界中。而“数字生命”的概念比这一假想走得更远,不再需要“脑”作为实物载体,而是直接实现“上载智能”[3]。

动画制作中较为困难的是用AIGC模拟出人的细微表情、情绪对躯体动作的影响,甚至是对唇语的解析等。Motorica的MoGen打破了这个僵局。其利用生成式深度学习的最新发展来提供高级可控运动合成,为游戏开发、建筑可视化、视觉特效等生成动画。MoGen混合了150多种不同的风格,可以帮助用户生成高质量的运动混音,让模型成为可被指挥的AI演员。MoGen允许用户修改已有的动作路径和创建新路径,同时可以与各种软件格式无缝衔接。它也能够随机为人物角色生成自定义的动画,用户可以在已有的风格中选择,也可以将两种风格按照比例混合,如此创作出独特的角色动画。当然,除了外貌、体型的调整外,还能够模拟人物的情绪等。例如,根据精力充沛、疲惫、受伤等状态调整肢体语言。也有专门针对士兵的预设,以及奇幻生物的预设。值得一提的是,用户还可以使用其生成一些奇特的循环动画,如让角色假装是企鹅、鸡等。除了对角色风格的调整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路径和提示词,调节情绪参数,生成路径动画;可以通过控制角色的移动速度,使角色出现不同的周期动作,如让角色沿直线或循环移动,让角色前进、侧身移动或原地转身;Blender和Maya用户还能够设置角色脚部关键帧,以使用自定义运动路径。

除此之外,WonderStudioAI可以通过输入视频,输出绑定动作及角色合成视频;Audio2Face、Wav2Lip等可以实现声音转面部动作、转唇语;利用HeyGen的Avatar2.0,用户使用手机就能创造一个数字人,内置的翻译工具支持多语言,支持口型同步和多语言声音匹配。这些新技术可以生成完全虚拟的数字人,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也可将其用于动画产业,为创造全AI动画提供技术支撑,减少人物设计阶段的工作量。

3 人机共创:动画创作的新挑战

AI创始人之一麦卡锡认为,AI的实质是像人那样行事的机器,AI源于计算机科学,为解决问题服务,重点在于机器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在机制[4]。当AI技术介入日常生产时,人类便需要重新思考机器与人的关系。

3.1 灵韵的迷失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德国学者本雅明探讨了“灵韵”一词。他认为灵韵是神秘、独一无二的,与艺术作品的本真性和唯一性相联系。长久以来,艺术作品因难以复制而保有独特的灵韵,然而机械复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导致灵韵不可避免地衰减,原因在于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区分逐渐淡化至无意义状态。

以前,动画内容由工作者们共同创作,包含人类的审美和艺术创想。但是目前的AI已经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艺术家们公开在网络上的作品。如果用户在文生图描述中写下知名艺术家的名字,部分AI绘画模型甚至能生成相应风格的画。AIGC的本质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学习并快速生成“新东西”,这些被“喂给”AI工具的图、模型被批量消化,人类的情感和艺术性也被扯碎,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复制”,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是基于特定数据和规则产生的排列组合。虽然AIGC工具提高了内容的生成效率,但产出的内容本身是算法的机械呈现、形式的堆叠,失去了人类的情感“灵韵”,人们很难从这样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创作最本真的魅力[5]。

纵观古今中外,艺术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掌控的领域,其不可解性和复杂性不会因为算法的出现而有丝毫削弱,因此美学和AI的相遇才如此关键[6]。

3.2 从“人材”到“人才”

目前,AI工具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创作者生成大量的图片、角色,甚至是模型和视频。但大部分AIGC工具基于人类发出的指令生成内容,或者通过继续学习人类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来丰富数据库,这是一种“人机共创”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类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

在无界AI内容中心负责人赵杰诚看来,各种技术工具还没有发展到专门为动画这一细分行业定制开发的程度,导致动画公司基本只能被动适应AI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小型动画公司无力研发适合自己的插件,而对大型动画公司来说,进一步变革动画生产流程也并不容易。一是技术投入成本和方向不够明朗,相关人才缺乏,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因此无法在一定时间回收成本;二是目前很多流程使用AI可能比人工更贵或更低效[7]。在AI时代,虽然人类已无法与AI比拼知识储备和技能熟练度,但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使动画相关行业的发展不再受限于“绝对专业性”[8]。动画融合了众多艺术形式,其对艺术性的表达不仅涵盖创意构思、视听效果,还包括思想表达等多个层面。除了扎实的专业技术外,动画行业亟须一批具备AI技术操作能力、创意思维、审美能力、评判能力的全能人才。高校和行业要将“人材”转变为“人才”,即培养具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艺术鉴赏力的人才。

AI技术服务于人类,而艺术、美学、创造力的来源恰恰是人类,它们远不是随着技术进步就可以复制的东西,所以应当拂去“技术泡沫”看艺术的本体、人性的本质,警惕变成“数字劳工”。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艺术家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又要不断积攒和技术对抗的能量[9]。

4 结语

人类不应轻视AIGC技术给人文传统带来的挑战,同时要防止盲目崇拜技术。动画工作者应当厘清人机关系,科学利用AI技术,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动画产品,推动动画产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Subwater.续集来了!AI全流程动画《剪刀石头布2》[EB/OL]. wuhu动画人空间,(2023-08-16)[2023-12-30].https://mp.weixin.qq.com/s/VEGB4N9LZkoNjteeIIhlUQ.

[2] 新智元编辑部. AI智能体联手GPT-4淘汰人类导演!模仿斯坦福西部世界拍出《南方公园》[EB/OL].新智元,(2023-07-21)[2023-12-30]. https://mp.weixin.qq.com/s/vDPsJAYht-oODBcLfkDXEw.

[3] Flyfly.科学传播|“数字生命”:当人类成为神明[EB/OL].谷围传媒,(2023-02-01)[2023-12-30]. https://mp.weixin.qq.com/s/YVjmBM8mn-_U8_vxlFWiPA.

[4] 孙玮.“异类”的交互与共生:媒介视角的人工智能[J].学术研究,2023(10):58-62,177.

[5] 黄惠忠. AI与动画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3,31(11):31-34,38.

[6] 列夫·马诺维奇,埃马努埃莱·阿列利,陈卓轩.列夫·马诺维奇:人工智能(AI)艺术与美学[J].世界电影,2023(3):4-24.

[7] 夏清逸. AI动画:离彻底变革还差“一层窗户纸”[EB/OL].东西文娱, (2023-10-11)[2023-12-30]. https://mp.weixin.qq.com/s/Ejd3glt2MWp9S3fqRro9eg.

[8] 张娟.应用·影响·人才: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动画创作的观察与思考[J].当代动画,2023(4):4-8.

[9] 吴洪亮,费俊,唐克扬,等. AI时代的绘画:艺术家是人类有别于机器的最后一道防线?[J].美术观察,2023(8):5-10.

作者简介:陶思妤(2000—),女,江苏溧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动画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动画制作技术创新
浅谈宫崎骏的动画理念
中职《动画制作》课程微课设计策略
浅析三维角色动画制作的关键技术
Flash设计大赛与Flash动画制作课程相互融通的探索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基于校企双赢模式的flash动画制作课程延展性研究
动画制作中后期制作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