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教学创新

2024-05-13 18:21吴楚楚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教学法

近年来,舞蹈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择业方向和就业去向的多元化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教学存在实践教学难度大、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等痛点问题,导致课程教学模式滞后于人才培养要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下,《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教学创新基于艺术类教学教育理念,突出舞蹈编导专业特色,构建文化育人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复合目标、选择前沿内容、设计丰富活动、开展多元评价,采用言传身授教学法、PBL教学法和TBL教学法,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旨在改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提升,全面培養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是舞蹈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形、神、劲、律”,培养学生把握中国古典舞能力,培养能够适应舞蹈发展、适应毕业后学习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夯实学科专业核心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具有关键性支撑作用,但是受限于主客观因素,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通过课程教学创新消除“痛点”,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实践教学难度大。中国古典舞身韵知识面广,涉及戏曲、武术等多方面内容。历史跨度大,涉及从古至今各个时期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并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使教学中有大量知识性内容。内容多、时间少,学生难以建立系统性的概念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此外,教学学时有限,难以开展系统的组合实践环节,学生无法很好地联系实际理解、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综合能力欠缺。中国古典舞身韵对于学生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技艺结合、情意交融的舞感要求较高,学生对舞感及韵律的相关知识涉猎较少,在完成组合学习的过程中,欠缺舞感与柔韧度的配合,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系统思维能力,主动动手能力不强。整个组合呈现效果需分工完成及团队协作,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强,配合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任务分配不均,每个学生不能均等地参与到任务中;又如在配合过程中,因每个学生基础不同,难以全面顾及整体呈现效果;再如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有效收集各方意见与问题,综合分析形成教学方案。

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教学创新以课程思政为教学理念,即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舞蹈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最大限度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达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科学把握“课程思政”理论提出的背景、内涵与要求,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主动自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围绕“课程思政”丰富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内容,搭建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桥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渗透,以及古典音乐的配合,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焕发出时代气息。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及学习效果,将学习效果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密切联系。基于课程思政,从课程教学初始阶段开始,所有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都以让学生感知深厚文化底蕴,弘扬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功底,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明确自己的目标。

注重四大环节。注重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大环节环环相扣。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注重把握前沿性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办法,构建符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实际的具体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

构建复合目标。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之外,更加注重高阶能力的提升,包括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同时关注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结合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具备舞蹈专业人员的核心价值和职业道德,不一味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而是从社会公平、公正角度出发,维护公共利益,为舞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选择前沿内容。将新知识、新方法及时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从变化中观察、适应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发展,如将气息的运用、肢体动作与身体韵律的融合等中国古典舞身韵精髓融入相应章节讲授中,或者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启发学生运用新的方法完成组合内容,如通过钉钉、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知识的补充。

设计丰富活动。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古典音乐,或者结合当下社会中国古典舞发展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后查阅资料,将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后理论学习建立连接,让乏味的实践教学更具灵动感。

开展多元评价。考评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 课堂提问、作业情况等,在组合展示中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进行互评,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终结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每一节课进行总结,每一个组合进行分组展示,学期末进行考试。及时总结、反馈提问、测试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座谈分析评价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创新中给予回应。

综合多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随时补充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主要有口传身授教学法、PBL教学法和TBL教学法,并注重与理论的融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口传身授教学法,包括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方面。口传,即理论讲解,通过口头传递的方式,讲述、解释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理论知识;身授,即实践,边做边体会,边做边讲。通过教师以身示范,让学生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视觉感知,达到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通过口传身授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系统思维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推动教学过程的进行。课堂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从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明确知道通过学习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供一定的基础教学示范,提出富有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讨论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鼓励同学间合作学习,交流碰撞,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作为基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协调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TBL教学法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树立合作观念,强调团结合作,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组织上,按照班级分组→布置问题→主动学习→教师引导→个人或小组测试的流程进行。教学任务结合教学内容有重点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接受初步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形、神、劲、律”能力的训练;同时,选择一些探究性、分析性问题,将符合各阶段教学内容要求的实际内容或改编过的动作短句纳入课程范围。

混合式教学法。基于学习通、钉钉等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探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多媒体资料与视频材料等教学资源上传至线上平台,通过签到、任务点完成情况、阅读时长等功能进行教学管理,利用线上讨论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课程教学创新效果

课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理论教学与巩固教学为主,主要复习前面所学组合;第二模块主要是口传身授教学,随之逐步加入个别示范教学;第三模块进行现场检查、分组展示、个别纠正动作。向2019—2020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教学效果调查,调查表明传统教学模块学生認可度为68%,开展教学创新的第二模块与第三模块学生认可度分别提升到85%与95%。由于课程专业性强,内容较多,第一模块学生积极性不高,掌握程度一般;第二模块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第三模块通过团结合作,互相发现问题,促进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教学创新普遍认可,接受度高。教学内容方面,90.2%的学生认为以实际应用为主体,结合班级的整体接受能力和个别示范进行课程教学,更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方法方面,课堂讲授、以身示范、合作展示、分组探讨、混合式教学学生认可度均较高;66.67%的学生认为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学习对今后的专业业务提升及发展非常有帮助。

在语言表述方面,学生的语言更为专业化。语言表述更加精准;在肢体动作展示方面,更加自信且应对自如;在知识研讨方面,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融会贯通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在考试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动作的“形、神、劲、律”展示更为细腻、到位,表现能力大大提高,考试成绩优生率接近85%。

课程教学创新推广

建立教学资源库,搭建教学资源平台,承时效性与多样性,注重数量积累的同时兼顾教学视频的类型、时间及热度。目前,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资源库还在建设中,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为今后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与其他教学团队开展合作,基于课程思政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舞蹈编导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实践平台,一方面依托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以“课堂与舞台相结合”“有序与超前相配合”等方式,优化和拓展建设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舞蹈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指导,打造项目化教学团队。通过让学生参与编排节目、演出节目等实践环节,打通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联系通道,打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纵向联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

作者简介:

吴楚楚,1993年出生,女,汉,讲师/舞蹈系教学科研办公室副主任,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本文为2022年度忻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JGYB202206)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教学法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