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承——高淳保圣寺塔

2024-05-13 17:46张绍祺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楼阁高淳龙城

张绍祺

“塔,西域浮屠也”,起源于印度,初为佛陀埋藏舍利的专门建筑,称为窣堵坡(梵文Stupa),随佛教入华,逐渐成为佛教汉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塔的形态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南京市高淳区存有一座宋代佛塔,为方形楼阁式砖塔,在以多边形为主流形制的宋塔中较为特殊。

位于今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东的保圣寺塔(图1,图2),建于南宋,为方形楼阁式砖塔,高淳民间称其为“四方宝塔”。我国现存的三千余座古塔,多以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及喇嘛塔等结构样式呈现,以平面观之,宋代之前多方形塔,究其体量与形制,尤以唐代砖塔为最。“唐塔平面以方形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早期之塔模仿木结构,平面多做方形。”今西安慈恩寺大雁塔、登封法王寺塔、吉林长白山灵光塔是为证。至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对佛教的推崇,促使建塔史上另一座高峰的出现,宋塔类型以可登临的楼阁式塔为主,宋初,江南佛塔仍以方塔居多,后方塔渐渐被多边形塔取代,并以六边形及八边形塔最为常见,其装饰更趋华丽。

据光绪七年修撰的《高淳县志》载:“保圣寺,县东五里,唐贞元十七年(801),僧贯休建,原名龙城寺。宋祥符间(1008—1016)改今额……殿后有浮屠,吴赤乌二年(239)建,宋绍兴四年(1134)刘川修……”后民国续修县志仍以此为据继而录之。

关于建寺者贯休和尚,从其传记资料考证①得知,贯休生于唐文宗太和六年(832),距县志所载于唐贞元十七年修建龙城寺相去甚远,贯休虽在唐末云游江南,所驻佛寺繁多,并未见有史料记载贯休参与龙城寺修建工程,故贯休建龙兴寺之事多为假托。旧县志亦记载南唐张宏有撰“龙城寺碑②”,碑虽遗失,但可推测塔院所处之地至少在唐代已有寺院创设,名龙城寺,至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而改称“保圣寺”,故寺内建筑,尤其是殿后之塔,在后世修缮复建过程中或有意模仿、保留唐代建筑之些许特征。今塔院内尚存两块清代修葺宝塔时所刻石碑,据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宝塔碑记》载:“塔肇于西域。自唐贞观三年建大慈恩寺,造甎浮图,遂为华夏建塔之权與。考其制,或五级,或七级,或九级,多至十三级止,而大率以七为度。其初,专为藏经而设,非为风水计也。迨后世形家有风水之说,而浮屠之造几遍寰宇焉。淳溪龙城寺之有宝塔也,相传为唐时所建。”碑记所述今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为当时“华夏建塔之权與”,可见同治年间重修此塔时亦注意到其形制有受“权舆”之影响,并推测此塔始建于唐。

县志及碑刻对于保圣寺塔的建造时间并没有统一的认定,以寺为名的保圣寺塔作为宋塔的依据又在哪里呢?首先,历代县志及高淳民间故事所载“吴赤乌二年建”的记述实有讹误。《金陵梵刹志》:“吴赤乌间,康僧会致舍利,吴大帝神其事,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实江南塔寺之始。”另可知最早记录佛塔建造的正史为《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笮融者,丹阳人。……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故东汉末年吴地已有佛塔建造,吴地建塔之风气会促使保圣寺塔的出现,但并无直接联系,现存之塔依县志记载系南宋绍兴四年重建完成,而在此之前,唐代龙城寺是否建有佛塔亦无足够的史料支撑,南宋理宗时人胡应发撰《保圣寺记》载:“嘉祐三年(1058),寺僧奉新复撤其旧而新之,时又有檀越甘文政启大愿力,糜金巨万,用相厥成……”甘文政③,上舍生,为高淳北乡甘氏之祖,于嘉祐三年参与了保圣寺的维修工程,清朱曾绪编纂的《金陵诗征》收录甘文政五律一首:《游龙城寺赠普训》,其中颈联句:“柏阴遮塔密,雨气入钟深。”由此推测龙城寺有佛塔的可能性很大,故后世重建之塔其形制亦多受前者风格之影响。由于高淳当地保留着较为浓厚的佛教信仰与宗族观念,宗谱保存相对完整,据《中山刘氏宗谱·造保圣寺宝塔告竣疏》④载:“宋建康府溧水州新安社茅城保(今高淳区砖墙镇)善士刘川同男迪功郎刘靖、乡贡进士刘竦,瑾协眷属捐财施入龙城寺,命工陶砖灰石砌建大圣观音菩萨石塔一座,计高十丈,四围共五丈有奇。自建炎二年(1128)二月十一日至绍兴三年(1133)五月二十二日落成。金二十镒熔菩萨一像,银七十镒熔侍者二像,兼佛牙舍利造金棺银椁深瘞塔底……”疏文落款为“绍兴三年岁次葵丑蕤宾月乙卯朔善士刘川拜手立石”,记录着佛塔落成的确切时间,为南宋绍兴三年,近代维修保圣寺塔时,在塔基处亦发现两块塔砖(图3)有“癸丑绍兴三年”“会首刘川舍第一级”铭文⑤,可与《中山刘氏宗谱》的记载互为佐证,其作为宋塔的史实已然确立。此外,塔之初创目的亦明了,即是埋藏舍利,供信徒顶礼膜拜。尽管从刘川建塔至今,未曾有过勘探发掘的记录,仍可推测此塔依然遵循佛塔的基本结构,即由地宫、地基、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

宝塔所在的保圣寺后屡经兵火,其殿宇焚毁,碑碣毁灭,寺毁塔存。明清两代,乡绅多视保圣寺塔为“一邑之笔锋”“邑人仍无一捷于乡,或因此典有阙,以致笔锋未利”,把乡邑士子中科举一事与宝塔相联系,可见明清时,塔之功能已发生改变,多“为风水计也”,故多次筹款修葺以改观当地“文气”,直至1985年大修,塔已重现当年英姿。今日之塔主体构件仍为宋代遗物,其形制仍保留唐风,即塔身无座(唐塔多无座),为方型七级模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33.5米。“近而玩之,若玉笋之拔地也,远而眺之,若健笔之凌云也。⑥”塔为空桶结构,即全塔靠四面墙壁支撑,壁用青砖砌成,厚达1.3米,底层边长近5.43米。二层以上塔身逐層递收,加之腰檐平缓,更显古朴端庄。塔转角皆砌角柱,塔身四面开门。现底层东、南壁各开有壶形门,北面嵌有清同治十年《重修宝塔碑记》碑,其他各层均为券门,且只有第七层四面开设劵门,其余各层门位相间洞开,即二、四、六层南北向开门,三、五两层东西向开门,未开门的墙面以直棂窗装饰,因宝塔地处空旷的固城湖边,此番设计,以减少风对塔身的阻力,可谓别具匠心。塔内为四方形塔室,二、三层因高度较大,置有夹层。各层皆设木梯,置木楼面,可供游人登临。从旧照片来看塔的底层外设檐廊而依附塔身,外观给人以稳重端庄之感。塔廊不仅是建筑上的需要,亦是佛教徒围绕塔身诵经礼拜的场合。由于南方多雨,楼阁式塔都做腰檐,二层以上,以砖砌成斗拱样式代替了唐代塔常用砖层层堆叠向外挑出的叠瑟出檐,斗拱与屋檐的连接处还有一层牙砖,即菱角牙子出檐,以衬托塔的华美。塔檐由下而上逐级递收,四周挑角缓缓起戗,使得建筑更显轻盈,塔上四周竖立的木制栏杆为近代添置,仅为装饰。

塔刹,作为佛塔最重要的装饰物,亦是位于塔最顶端的建筑构件。保圣寺塔塔刹的最初形态是否为相轮式塔刹,已无从考。明末徐一范所撰《鼎修保圣寺浮屠记》载“计增筑廊基围广二百尺,仍七级,复高其尖丈许”,此为崇祯十年(1637),邑人徐一范在修葺保圣寺塔时对重修塔刹一事的记录。笔者从多次参与维修保圣寺塔的王力生先生处得到证实,在1974年修复保圣寺塔前,其塔刹早已毁坏,只剩覆钵与刹柱,在钵体内侧铸有“徐一范”等铭文,与碑文记述一致,说明至少从明末起,保圣寺塔塔刹已是高耸的相轮式塔刹。新建的塔刹高约6.36米,在沿用明末刹柱的基础上,参照江南地区同时代的南宋佛塔塔刹类型(可参看苏州报恩寺塔塔刹及上海兴圣教寺塔塔刹),由覆钵、露盘及七重相轮组成,均以生铁铸造,重达3.5吨,两根铁链连接塔顶檐部对角以固定塔刹。

高淳保圣寺塔作为江苏省内仅存的两座南宋楼阁式方形砖塔之一,已然成为唐代方塔向宋代多边形塔过渡的研究范例。

注释:??

①有关贯休的传记资料,不见于正史记载,主要散见于典籍方志中,参看《禅月集》二十五卷《四部丛刊》本初编本;《唐才子传校笺》傅漩琼主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宋高僧传》(宋)释赞宁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综合这几本对贯休生平记载较为详实的典籍,可证贯休生于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卒于后梁乾化二年(912),这期间贯休云游四海,从田道英著《释贯休研究》一文为参照,贯休曾在吴越一带漫游,没有确切记录表明其到过高淳境内,但也无法证其伪。另外,《宋高僧传》卷三十贯休本传云:“北谒荆帅成汭,初甚礼焉,于龙兴寺安置。时内翰吴融谪官相遇,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序,则乾宁三年也。”吴融《西岳集序》云:“沙门贯休……晚岁止于荆门龙兴寺。”可知贯休晚年居江陵(今湖北荆州)龙兴寺,龙城寺与龙兴寺虽寺名相近,却相距千里。

②清代文人谷再吉作“保圣寺”诗云:“低徊遗迹说龙城,古刹凄凉暮霭横。柏老苍皮经雨润,塔高金铎借风鸣。相迎僧貌多疏朴,莫问人寰几战争。犹有南唐碑字在,摩挲识得贯休名。”可推测在清代南唐《龙城寺碑》犹存。

③《高淳县志·卷十九·笃行人物》:“甘文政,字从甫……县东保圣寺罹兵燹,政于嘉祐三年捐资重建殿宇、法堂、山门如旧。”

④此为《造保圣寺宝塔告竣疏》碑文,碑已不存,幸而文字录于《中山刘氏宗谱》中。高淳家谱馆馆藏《中山刘氏宗谱》(奉字号)记述:刘川,宇百山,生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六月,迪功郎刘竦为刘川之子。但据谱载绍兴二年四月,刘川己卒葬白鹤山,可见施建保圣寺宝塔为刘川未竟事業,其后续工程当由其诸子完成,故高淳旧县志记载绍兴四年由刘川修保圣寺塔与家谱记载稍有差异。

⑤两块南宋带铭塔砖现藏于高淳区博物馆,原县博物馆副馆长王力生先生先后参与建国后保圣寺塔的屡次修缮工作,根据王馆长的论述,绘制出发现塔砖的地点,为廊道塔基处。

⑥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保圣寺浮屠记》碑文,现存于塔院。

(作者单位: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楼阁高淳龙城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广东省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江苏龙城精锻有限公司
热舞龙城适力啦啦操
龙城常州:美景让幸福指数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