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情结

2024-05-13 07:09王诚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寺庙总会家乡

古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有“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家乡都是一种丝缕牵绊的情怀,无论在哪一天行至多远处,我们总会忍不住牵念与挂怀。而我是个极其怀旧的人,对于家乡有一种偏执的归属感,所以闲暇之余回乡看一看,走一走,成为一种常事。

我的家乡徂徕镇,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徂徕山这座千古名山,与世世代代的徂徕人共同见证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世代乡亲的情感寄托。

这里地处泰山阳面,与汶水衔接,是当之无愧的岱岳之地,由于大汶口文化的发祥,自古以来都被称作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迄今为止已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214项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油酥火烧、泥塑,以及剪纸等。同时这里也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这片美好的土地孕育出的徂徕人,以生在泰岳之地、长在徂徕山脚下为荣。

徂徕山作为泰山的姊妹山,又被称为龙徕山或驮徕山,而关于此山,历史上《诗经·鲁颂》就有云“徂徕之松”,《水经注》中也曾提及“山多松柏”。另外,《史记》《山海经》《赵州传》等也多有记载。相关的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比如,碧霞元君的故事、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等。此外,汉武帝、吴王阖闾,以及孔子、李白等历史名人也曾到达此处。这些都让徂徕山充满了人物与景观相结合的历史文化与审美气息。而我就在这样抬眼间就能够遍阅远山的徂徕山山脚下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因此,这里山水相依,风景如画,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路,都见证了我的出生和成长,无论是绿意盎然的春天、溪水潺潺的夏天,还是硕果丰收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那个四季不断轮换的徂徕山,都深深烙印于我心中。徂徕山,则像迎风而立的守护者,默默守护小镇,守护一辈辈徂徕人。

每当听到有人提及徂徕山和徂徕镇,都会让我有片刻的怔然,因为太过熟悉,似乎几个呼吸间,我就可以在脑海里把她的一切满满地回忆一遍。尽管忆起她会让我觉得难过,会让我不经意间想起身在异地的忙碌困苦和孤独无措,我还是会痛并快乐着地让回忆完满,然后收拾好情绪,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重新拾起那些匆忙撇过的回忆,想起那里我所熟悉的一切,想起那座充满乡土气息的小镇,在加倍的思念中,坚定信念,告诉自己一定要多回去看看。而此时的徂徕山脚下,于我而言就是一盏心中的明灯,指引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找到回去的路。

在徂徕山脚下,除了有美轮美奂的盛景,还有充满烟火气的村落,徂徕山深藏美景,这些村落这些年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发展之法,有些甚至被打造成写生创作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写生。我们眼中的动景逐渐被更丰富地呈现出来。而这一个个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见证徂徕山脚下美好与发展的方式越来越多,对能够回归家乡的内心期盼也变得愈发浓烈。

每一次回乡,走在那些熟悉的道路上,抬眼看去,道路两边的风景都不尽相同。有时候回去,看到的是这里的人们在欢笑声中走向田间地头时对丰收的喜悦,看到的是这里的村民们世代相传,为了生计勤劳朴实的样子。也正是他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于早出晚归和不辞劳苦中耕耘肥沃的土地,创造出了更美好的家园。

有时候回去得匆忙,只来得及和路边相熟的老人寒暄几句,询问老人是否康健。而徂徕山脚下的老人们,悠然自得的笑脸,总让我内心深处归乡的渴盼又浓郁几分,甚至想让时光瞬间流逝,我也能如这里的老人们一般,在夕阳西下时,远离城市喧嚣,带着儿孙三两,慢悠悠地讲述徂徕山的故事,听着儿孙童稚的催促声,揶揄着笑他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让那些古老的如同徂徕山般历经沧桑的故事传说,能够一代代流传下去,而不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最终销声匿迹。

徂徕山上还有古老的寺庙法云寺和光华寺。法云寺始建于金朝,光华寺始建于后魏,这两座寺庙距今都已有千年历史。寺庙内的古树参天,青砖黛瓦,古朴典雅。儿时的记忆里,遇到每年的佛诞日,我们总会跟随家里长辈前往寺庙烧香拜佛。那时候人小,心思也小,看着家中长辈虔诚跪拜,也会忍不住心生疑惑,但也会随大流去拜上一拜。现在倒是能够理解长辈们当时的祈愿,但再想去同长辈们做一样的事时,才发觉,总是机不待我。随着年龄增长,寺庙的钟声越发地悠扬悠远,仿佛在诉说着徂徕山的沧桑岁月,而我从钟声里看到了回忆,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回去看看,也总是计划着回去看看,但能回去的次数却越来越少,大概,这种矛盾与煎熬,短期内是无解的,以后或许可以从“说走就走”“择日不如撞日”上下下功夫。

徂徕山脚下土生土长的徂徕人,又怎么能忘记这里的每一滴水带给我的生命滋养,这里大有淘河、石良河、良庄河三条一级支流的发源地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属大汶河流域,小有六逸同隐的竹溪。每当喝着城市的自来水,我总会忍不住想从中品尝出几分儿时饮用山泉水时的甘甜味道,但往往总不得要领。所以每次回到老家我总会在清澈见底、鱼翔浅底的溪水边驻足良久,脑子里也会不期然间跃然而出村民们常常在溪边洗衣、戏水和垂钓的场景,然后在回忆与现实的光影交叠中度过愉快的短暂时光。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被大城市的便利生活所引诱,除了偶尔会在家人的陪伴中前往风景秀丽的景区散心减压,大多数人只会在遇事时,才会拖家带口回老家去看看,因此,老家似乎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累赘”,每次回去时,大家都会因为收拾东西或即将要面对的事情而感到烦躁,但我不是,我喜欢回老家,对于我而言,回家是一种根植于心底的深厚情感,不会因为城市便利的生活就发生改变。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徂徕山脚下一花一树,一砖一木,我在人生的匆匆几十年里经历过的每一次开心与快乐,儿时所有的童年岁月,诸如这样的情节,都如同一帧帧美丽的画卷,镌刻在我的心里,充斥满我的记忆,被我时不时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帮我回忆童年的美好,为我诉说着家乡的沧桑与变化。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徂徕山脚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一层层楼厦拔地而起,各种美食的味道充满街头巷尾,道路更加宽阔平整起来,人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环境更加优美。这里的每个人虽然也在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但不可否认,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过了十月份,离年关越来越近,我早已在心里规划了很多遍今年的回乡之旅,时间虽然还早,但这种回老家的期盼总是伴随着我的生活。我想要回家乡的情结,也如徂徕山一样,是不会被什么轻易改变的。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怀念那里熟悉的土地、美丽的山峰、清澈的小溪,因为那里是我永远的故乡,是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徂徕山脚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对于我来说,是我所有童年美好记忆的场所,也是我内心执着的归宿,是我人生中再熟悉不过的生命净土,既是我记忆里童年的丰碑,也是我生命中的灵魂之地。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会有不止一个家,但是“雏鸟”尚且恋家,那片从我出生时就养育过我的土地,总会在我们生命里扮演不一样的角色,让我们难以忘记。这就是我们的老家。那里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们将来落叶归根的终点。而这条通往老家的路,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只要多放下几缕城市的喧嚣与安逸,总能够在昂首阔步中回到心之所向的那个地方。

作者簡介:

王诚,1980年11月出生,男 ,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作者单位:山东健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寺庙总会家乡
半盏——第四话:别急,总会吃腻的
陈埭镇同乡总会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画与话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 再见,在也不见] 相识总会再相逢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夏天的家乡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