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特殊儿童入学适应的模式与特点

2024-05-13 07:09石晓波李相禹
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共融津贴入学

石晓波 李相禹

入学适应是儿童个体与新环境逐渐达到平衡的过程,包括心理适应、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主体共同帮助儿童调整自身以满足新环境的需求,并促使新环境优化以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近年来,香港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公立普通小学特殊儿童(包括智力障碍、自闭症、注意力不足、精神病、特殊学习困难、肢体伤残、视觉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九个类别)总数达到29310人,占学生总数的8.4%。针对这些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香港地区采取了如下举措——

特殊儿童入学适应的基础前提:及早识别、分层辅导

2019年,香港教育局颁布《及早识别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政策和措施》等文件,旨在识别并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一年级新生提供辅导。为此,小学作为落实政策的主体,在当年的8月至9月举办迎新会,向新生家长介绍了“及早识别与辅导”计划。教师则通过课堂互动、作业评估、个别面谈和家长反馈等途径,识别学生特殊教育需要,并将测评结果记录在特殊教育信息管理系统(Speci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EMIS)。第二年的1月至2月,学习支援组和教育心理学家会为所有面临学习困难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制定支援计划。

具体而言,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主要采用“三层支援模式”。第一层支援聚焦于优化课堂教学,照顾所有学生的不同需要。例如,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小组间和组员间的互相支援。第二层支援是为有轻微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增补”辅导,例如课后辅导。第三层支援是为有严重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加强支援。从教师在三层支援模式中的角色与作用来看,第一层支援中,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反复练习和强化的机会;在第二和第三层支援中,则注重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确保整体支援的效果。从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学校会定期评估不同支援层级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据此调整相应的辅导计划和支援安排。

特殊儿童入学适应的重要依托:全校参与、共融共建

学校通过加强组织与管理、优化学与教、营造校风与提供支援及关注学生表现四个方面,构建“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以实现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具體而言,学校通过政策、文化和措施三方面的融通来推动上述目标的达成。首先,制定并实施共融政策,即重视全人教育,营造有教无类的氛围;其次,营造与凝聚共融文化,发展全校一致的价值取向,激励教职工的关爱共融精神,使广大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会尊重个别差异;最后,采取共融措施,即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供适宜的支援。

此外,香港教育局还编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共融校园指标”作为评估工具,其目的在于:优化课程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为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辅助工具;激发多主体协作共育,形成共融氛围和教育合力;因需调整评估方法,例如,提供特别化的考试方式,包括延长考试时间、特别编排试卷(例如将试卷放大印制)、读卷考试、评估中段休息等,使所有学生都能展示其学习成效。

特殊儿童入学适应的有力支撑:家校协同、跨界合作

“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的推行,需要秉持“家校协同”和“跨界合作”这两大原则。

“家校合作”原则。这要求家庭和学校在确立彼此角色和责任的基础上,建立长期沟通机制。学校要引导特殊儿童家长明确子女多元化教育的需要,参与制定辅导计划、评估学习进展,并认同具有个别差异的共融文化。2021年,香港教育局在《全校参与模式融合教育——家长篇》中明确了家长在融合教育中的五大责任:“及早关注儿童的困难”“与专业人员合作”“帮助儿童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方面的成长”“辅导学习”和“协助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文件还为家长列举了不同类别特殊儿童的教养重点,以便于家长帮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在学校支援层级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

“跨界合作”原则。香港教育局长期与其他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组织紧密合作,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首先,教育局等单位通过组建支援团队,为学校提供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驻校支援服务。一方面,通过改进和优化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辅导;另一方面,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专门化的培训,增强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改善特殊儿童家庭的教育质量。例如,在香港中文大学开办的“小学教师学生训育及辅导证书课程”中,设计了“推行发展性的学校训育及辅导课程”单元,重在培养教师学会设计、实施和评估幼小衔接的课程与活动。其次,教育局协同多部门共同研发多样化的教学辅导资源,推行各项试验计划,并将成效良好的计划纳入校本支援服务。例如,在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下,教育局和香港大学不仅共同开展了针对自闭症学生的“喜伴同行计划”,还提供教职工培训、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培训学生“小导师”等多项配套服务。

此外,学校还可以按需引入外部专业资源(如高校、非政府机构或私人服务机构),以提升本校照顾特殊儿童的能力。以Kwok Man School为例,该校通过外购言语治疗服务,为语言障碍学生设计训练计划,包括每两周一次的个别、小组及入班言语治疗,以促进语言障碍学生的语言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

特殊儿童入学适应的坚实保障:按需拨款、精准补助

精准和高效的经费投入为香港地区推行融合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从经费投入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常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日常开支;二是针对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需求的专项经费,为处于“三层支援模式”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援。具体而言,专项经费包括学习支援津贴和增补资金等。以学习支援津贴(小学阶段)为例,拨款对象主要是特殊儿童和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拨款额度按学校每学年的拨款对象人数及学生所需支援层级的个别津贴额计算。另外,当津贴总额达到相应指标时,学校除了获得津贴外,还可以获得额外的特教支援编制。津贴发放分为两期,教育局在每年8月发放新学年第一期拨款,款额为该校上一学年津贴总额的70%。随后,教育局在SEMIS中检查每个学校新学年拨款对象的增减情况,计算全年应获得的津贴总额。第二期拨款是应获得津贴全额扣减第一期拨款后的余额,一般于次年3月发放。这种按需拨款、精准补助的经费投入与分配方式,既可以避免一次性拨款容易导致的资源浪费,又能考虑学生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使学校可以预计津贴款额,从而尽早安排新学年支援计划,并充分运用资金,使经费真正惠及学生个体和家庭。

小结

综上所述,香港地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融合教育模式,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发挥主要责任,提供坚实保障。第一,构建“系统+分层”并行的融合教育模式和特殊儿童入学适应体系。第二,建立“常规+专项”结合的精准资助体系等配套制度。第三,设立特殊儿童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和家长能够及早掌握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并为其提供个别化和动态化的支援。

其次,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推动贯彻实施。第一,制定校本支援计划,为入学适应困难和有其他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多层级支援。第二,根据需要适时引入家长和社会力量,有计划、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个别化的支援。第三,教师以身作则,与特殊儿童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创建共融共生的校园文化。

最后,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教育合力。第一,家长积极承担协同育人的责任,主动为学校提供子女各方面的情况,共享教育信息与资源,巩固和落实学校支援辅导。第二,社会组织和高校等发挥各自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驻校或开设服务中心等方式,为特殊儿童、家长和普通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在教育局指导下,直面实践中的真问题,开展入学适应与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此外,社会各界在支援中高度重视营造理解、关爱和共融的良好氛围。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村幼儿教师关于游戏的实践性知识研究”(18YJC88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晓波,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相禹,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共融津贴入学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公示制度让村干部津贴更“明亮”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共融机器人
图表
入学面试
音乐与城市共融
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情况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