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一个全球瞩目的议题

2024-05-13 07:09杨敏
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霸凌暴力韩国

杨敏

校园欺凌,也被称为校园霸凌、学生欺凌,或者校园暴力。1973年,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丹·奥维尤斯(Dan Olweus)给校园欺凌下了定义:一个学生长时间被压制性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下,这种行为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而非偶然事件。这个定义至今仍被学界广泛采纳。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0条第3款对于学生欺凌也做出了定义: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这两个定义都涵盖了以下三个核心要素:意图伤害、非偶发行为和不对等的权力关系。

随着校园欺凌事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它无疑已经成为全球备受瞩目的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1月发布《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报告基于144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提供了校园欺凌在全球范围的切片:最近一个月内约有32%的学生至少遭受一次欺凌,全世界每年约有超2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凌行为。该报告将校园暴力分为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和性暴力。然而,基于近年来愈发严重的网络暴力,本文更倾向于采用丹·奥维尤斯的分类,他根据校园欺凌实施的手段和方式,将其分为语言欺凌、肢体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四类。每个国家面临的校园欺凌情况,会根据自身文化和国情表现出较为不同的特征。

美国:网络欺凌成突出现象

1999年4月20日,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校园事件震惊全世界,2名青少年学生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13人,并造成24人受伤,最后两人自杀身亡。这两名疯狂的杀人者被报道曾经在学校遭遇霸凌,因而做出了反社会的举动。三年后的2002年,美国发表了第一份全国性的校园霸凌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6到10年级学生中,每天都有三成的学生遭遇霸凌行为。在普及校园霸凌常识、建立反霸凌立法及社会支持系统方面做了多年的努力之后,一项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和司法统计局发起的调查表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大约22%的12—18岁的初高中生经历过霸凌,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46%的学生表示他们将此事告诉了老师或其他成年人。2021年美国青少年风险行为监测系统(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表明,一年内全美有15%的9—12年级学生举报曾在校园内遭到霸凌,这一数据看上去比十年前有所降低,但这十年间,由于网络电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欺凌以更隐秘、更不为人察觉的方式成为校园欺凌的突出现象。2022年美国独立调研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对美国13—17岁的青少年展开了一项网络欺凌的调查。在这项调查中,网络欺凌被分为6种行为:攻击性辱骂,散布不实谣言,接收本人不想收到的露骨图片,人身威胁,除父母以外的人不断询问在哪里、在做什么或和谁在一起,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人分享其露骨图片。该调查显示,53%的美国青少年表示,网络欺凌是他们这个年龄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约54%的15—17岁女孩经历过网络欺凌,而同年龄组男孩的这一比例为44%。

法国:十年间约10%的学生遭遇校园欺凌

2023年5月,法国一名叫琳賽的13岁女生因不堪忍受校园和网络欺凌而自杀。8月,法国颁布一项针对校园欺凌的新法令:对欺凌行为负有责任的学生可以被转到另一所学校,以此避免受害者持续受到伤害。新上任的法国教育部长加布里埃尔·阿塔尔称,“将对一切形式的校园霸凌问题零容忍”。

2019年,法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该国的各年级学校中,每年大约有7万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骚扰。另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法国6%—10%的小学生曾遭受校园欺凌,25%的初中生曾遭受网络欺凌。法国教育部表示,2010—2020年十年间约10%的学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校园霸凌,包括精神辱骂、身体攻击、网络霸凌,甚至是性骚扰等。2023年,法国评估、展望和绩效局的调查显示,持续不断的校园暴力行为导致了悲剧性结局,在过去10年中法国15岁以下青少年企图自杀的人数增加了300%。

事实上,这十年间法国政府和教育部非常重视对校园欺凌的防治。早在2011年,法国即召开了第一次关于校园欺凌的全国会议,并正式开启关于校园欺凌的全国调查;2019年,推出了“防校园霸凌计划”,并在六个学区进行试点实验;之后,在中小学校园全面推行该计划。2021年12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校园霸凌法案》草案,将校园霸凌行为定为刑事犯罪,刑期最重可判10年,法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对校园霸凌行为处罚最重的国家。

有学者认为,法国的校园欺凌构成“校园亚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欺凌现象脱胎于中世纪教会学校中普遍存在的等级制度——中高级教士利用手中掌握的传教区域分配权,对低级教士实行胁迫,并从中获利。

英国:校园欺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欧洲国家

在英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经合组织(OECD)2022年出具的一项报告,英国校园欺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欧洲国家,约29%的学生曾遭受欺凌,其中52%的受害者不会将其遭遇描述为欺凌,26%的受害者甚至不会向任何人诉说其经历。英国“反霸凌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数据也呼应了上述结论——2023年全英格兰约有23%的青少年曾遭受欺凌。调查还发现,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线上游戏等方式施加的网络欺凌已成为英国一种新的校园欺凌形式。

英国对校园欺凌的关注起于1989年艾尔顿报告的发布,该报告指出有近20%的学生曾遭受过校园欺凌。1992年,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生命》节目报道了一名中学女生自杀事件,并报道了该名女生遭遇欺凌的状况。英国教育部明确表示对校园欺凌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并赋予中小学校长对校园欺凌者定期停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权力。1999年,英国教育部制定了《英格兰学校纪律法律框架》,首次通过全国性立法将欺凌升级为法律问题,要求学校制定反欺凌政策。

韩国:推出“校园暴力险”

1995年,韩国绿树基金会名誉主席金政基之子金大贤因承受不住同学的暴行选择了自杀——这是校园欺凌第一次在韩国引起广泛关注。2006年韩国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校园欺凌案,即“清州女子中学卷发棒霸凌案”——这一案件在近年被改编成电视剧《黑暗荣耀》,在韩国和东亚地区引发收视狂潮,并被深入探讨。这起案件的其中一位受害人在近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仍旧生活在恐惧中”。

事实上,在此案件发生的两年前,因为强烈的社会呼声,韩国政府出台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并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成立委员会监督霸凌行为。此外,从2012年起,教育部每年进行校园暴力现状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有32.1万人遭受校园暴力,遭受率为8.5%。十年后的2022年,韩国教育部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321万名学生进行调查,仅有1.7%(约5.38万)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校园暴力”。

2023年2月24日,前任检察官郑淳信被任命为韩国警察厅国家侦查本部部长,在其任职前一天,因其儿子郑河骏曾欺凌同学却顺利入读首尔大学一事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郑淳信宣布放弃就任。两个月后的4月26日,根据韩国KBS电视台的报道,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21所韩国大学公开表示,从2025年高考开始,它们将把“校园霸凌记录”纳入常规招生的考核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霸凌受害者提供资金保障,韩国推出世界罕见的“校园暴力险”,其初衷是减轻受害者在后续过程中涉及的医疗、法律、行政事务方面的支出负担。

《亚洲教育期刊》曾发表署名李银智的论文《通过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等级文化对校园暴力体验的研究》。作者分析了韩国校园欺凌中运行稳定的“受害者—加害者—旁观者”结构:受害时默默忍受,当自己成为前辈后,将暴力循环在下一批人身上。关于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多从教育学、文化心理学等方面进行阐释,认为家庭养育环境、社会氛围、同伴关系以及受欺凌者的个性特征都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显示,遭受校园暴力的非异性恋学生的比例从16%到85%不等,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校园暴力发生率比同龄人高3—5倍。爱尔兰教育界认为四类儿童最容易受到欺凌:一是生理或心理存在缺陷的儿童;二是少數民族的儿童和移民的孩子;三是非异性恋儿童或性别认同模糊的儿童;四是具有少数宗教信仰的儿童。

2020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定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

猜你喜欢
霸凌暴力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反性别暴力
逆转人生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暴力”女
在韩国走马观花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暴力云与送子鹳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