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路径探赜

2024-05-12 21:20睢玉倩
成才之路 2024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新时代大学生

睢玉倩

摘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有利于实现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分析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意义,探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实困境,指出发挥高校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阵地作用、营造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认知教育是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2-0005-04

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担当精神蕴含着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有利于实现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路径。

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意义

1.实现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有理想有担当,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广大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担当精神是一种以道德、责任、情感、认知和践行为主要内容的责任价值体系,其体现了人生的核心价值追求,贯穿于人生实践的全过程。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既包含了个人层次上的立志高远、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修养德性、锤炼品格等方面的内容,还包含了社会层次上的政治参与、道德引领、文化弘扬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敢于担当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担当精神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是干事创业的保障,是创造奇迹的本源,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一种志向。”[1]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发展,促进了乡村的振兴。例如,河南有一位“95后”女大学生回村当“村长”,她运用年轻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她的带领下,乡村不断蓬勃发展。再如,一位“90后”返乡大学生扎根乡村种植葡萄,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带领家乡父老成功脱贫。这些有责任、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其身上所展现出的主流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所体现的担当精神,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會。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担当”教育。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获得优势,赢得未来。首先,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有助于他们“培根铸魂”,把具有担当精神的道德认知、道德培养与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吸取担当基因,以培养道德自觉,夯实道德基础,逐步建立健全道德体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次,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既经得起考验,又担得起责任,进而在实干中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更需要青年一代奋发有为,实干担当。担当精神是实现这一重任的基础,能指导学生树立大局观念,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密不可分,从而更好地实现集体价值。担当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利器,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密切联系,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

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实困境

1.家庭教育的欠缺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基础性和直接性的特征,贯穿于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对其道德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家庭对于个体人格的健全、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一些家庭的“温室环境”、教育观念,会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造成不良影响。首先,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情感理解,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责任意识。其次,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忽视孩子内在情感的需要和成长成才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孩子担当精神的培育。

2.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主要场域。在新时代,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时出现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成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部分高校在培育学生担当精神时缺乏实践活动。在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将担当精神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只在理论层面上理解,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部分高校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时,以一成不变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生活和成长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和社会是互相依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正能量有助于大学生养成主动担当作为的优良品格,但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也会给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带来一定的现实挑战。首先,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割裂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弱化了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实用功利主义主张“求利避害”的享乐价值观,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物化思想观念;虚荣拜金主义使部分大学生相互攀比,失去奋斗担当的信心和意志。其次,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影响。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受众,受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他们中的部分人缺失理想信念和担当精神。

4.个人认知的不足

受个人因素、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担当精神认知不足。首先,大学生在校园的时间较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偏少,这会导致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知识也比较狭窄,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不到位,对担当精神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其次,部分大学生社会阅历少,想法单一,没有足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大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遇到问题时更多地选择“逃跑”,或者向他人寻求帮助。久而久之,这些大学生会产生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能担当的畏惧心理。可见,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缺少付诸实践的行动,承担能力较差。

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具体路径

1.发挥高校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要平臺。因此,高校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第一,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社团活动等,是高校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要方法。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高校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例如,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使他们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以担当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的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参与“三支一扶”“乡村振兴”“西部计划”等,在这一系列响应国家号召的社会实践中去丰富担当的内涵,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践行担当。第二,将担当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将担当精神融入思政课中。一方面,当前包含担当精神的课程较少,只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但没有充分展开。因此,高校要为教师拓宽教育平台,鼓励教师开发相关课程,促进教师对担当精神的理论、实践研究。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要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担当精神,提高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担当精神。

2.营造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

在充分发挥高校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又一重要保证,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就要不断发挥客观环境的积极作用,传播社会中的正能量,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发挥社会各界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3]当前,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时代楷模,尽管他们从事的领域、专业不同,但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和担当精神。大学生向这些时代楷模学习,能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习惯。而且先进人物的鲜活事迹,能使大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到榜样的力量,让担当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起到鼓舞、感染、教化的作用。其次,要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在面对一些影响大学生担当意识、担当行为的因素时,社会各界要协同发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一起创造一个崇尚道德、奋进担当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要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宣传主流价值观,利用“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官网等官方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网络空间,形成主动担当、积极有为的网络舆论风尚,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3.加强家庭教育在培育担当精神中的引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第一,家长的言行要保持一致。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并注重自己语言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贬低、侮辱、挖苦等语言,以免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家长要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的思维、理解新的理念,提高自身的素养,控制自己的坏习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将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第二,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氛围对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要注重营造家庭氛围,处理好夫妻关系,培养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生长。家长应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与感受,让孩子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要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这有助于培育孩子的担当精神。要注重家庭教育建设,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多做一些家务等,从而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4.加強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认知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所以,担当精神要渗透于人的内心深处,再体现在行动上,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修养。当前,部分学生对担当精神的认知较为缺乏,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认知教育。第一,要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专业素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大学生要主动选择浏览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书籍以及影视作品,并从中汲取他人的精神力量,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时代新人。第二,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这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要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参与项目课题,在这些项目课题调查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担任班干部、学院学生助理及学校学生助理等职务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集体使命感,提高自己的担当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家庭中要多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在寒暑假期间做一些兼职工作,在实际行动中真正承担起责任。这样,不仅能体会父母的艰辛,还能缓解父母的压力。大学生要多参与一些志愿活动、社会活动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使自己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

四、结语

总之,担当精神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谱系,随着时间的变迁与发展,其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阶段,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是国家和高校都比较重视的一项时代课题。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战略高度,新时代大学生有其特定的使命与担当。因此,大学生只有立足于新时代,明确自身的责任,发扬担当精神,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才能使认知与践行达到高度统一、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成一点,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章琳.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本报评论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 2018-08-31(04).

[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16(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ui Yuqian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conducive to realizing the life value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points out tha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reating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guiding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gnitive education of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specific paths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 era;college students;senseofresponsibility;path;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