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纪要(以发言先后为序)

2024-05-12 11:33
中国美术报 2024年14期
关键词:于右任草书书法家

刘若然(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此次展览的书法作品约为102幅,书体多为章草,笔画、结构间尽显章草的古典笔法和意趣,形成一种丰富而又深邃、生动而又宁静的意境。内容选材较为严谨,多为经典诗词、格言、小品文、千字文等;形制多样,既有条幅、斗方,又有楹联、扇面。道巅注重书法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加之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才情智慧,呈现出沉着、质朴的艺术特点。在艺术评论方面,道巔从评论对象的时代背景、成长轨迹、个人习性以及作品价值出发,由点及面、深浅结合,以独立、公正、人文的态度解析当代艺术家的特点和风格,层次清楚、观点明确,有自主而独到的见解。

《道巅书法作品集》包含了书法作品、艺术评论、生活照片集锦等内容,多维度地展示了道巅的艺术实践、理论主张及生活轨迹,是道巅近些年的书法创作、艺术评论、交游、纪游等方面的回顾与展示。出版社在服务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繁荣发展书法事业方面肩负着责任和使命,我们很高兴有机会为道巅在出版方面做好服务工作。《道巅书法作品集》的出版及展览的举办都传达了道巅在艺术上“纯任自然,回归平淡”的见解和认知,也是对其多年来致力于标准草书研究与实践信念的一种精彩诠释,既反映了其继承传统的中国艺术真谛,又不乏“不经意处妙天然”的自家面貌。

颜培大(《中国美术报》社副社长):借此座谈会谈两点观展感受。首先,道巅的书学道路不易,正如他在作品集中的自序所言,其自小痴迷书法,七岁开始习书,曾任职于政府部门,后转调大型国企,退休后坚持研习书法,甚至以此为业。可以说,他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对书法的坚守和热爱,离不开孜孜不倦地对标准草书的探索和追求。20余年来,他将自己“囚禁”于书斋之内,求学问、修风骨、养才情、育气质,立足书写本质,将“古”化于线条、笔墨之上,在今天这样一个气势恢宏的高品质展览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书法的敬畏和赤诚。其次,作品所表现出的一种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书写状态,是十分可贵的。今天的书写者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多元的,特别是在展厅文化的促动下,一些书学者“走偏锋”“竞奇拙”,在取法上尚奇猎怪,在创作中标新立异,追求夸张炫技、斗强使狠,以惊人之笔夺人眼目。其实,草书创作首先要明白何为意韵生动,何为从容自然。在这个展览的衬托下,更加凸显出当今草书创作“重安排轻书写”的现实问题,归根到底,草书创作离不开中国传统笔墨的气韵、格调、情感的表达和体现。祝贺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荆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馆员):道巅是一位秉持“与古为徒”信念的书法家,在书坛中不断耕耘,逐渐形成了朴厚丰腴、萧散从容的书法风格,尤其草书艺术别具一格,入古而能出新,简净又显质朴,难能可贵。

草书在当代书坛已然成为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刻意求奇、鼓努为力、游离法度,故意拖长纵笔,强调对比,尚“奇”品“怪”,成为另一种“俗书”。道巅不断探求草书的古意、古趣,书风雅致醇厚,迥异时风。道巅的书法不仅研习了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千字文》,还主要借鉴了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字法”,但是风格却迥异于其草书。在力量感方面,于右任草书轻盈灵动,道巅草书坚实厚重;在气韵方面,于右任草书虚和绵密,道巅草书凝练遒劲。尤为令人称道的是道巅暮年作草,极缤纷离披之美,极具含蓄平正之美。用笔浑厚圆融,结体盘曲奇古,气韵古茂朴重。其草书间含隶意,有章草的质实和劲健,他的章草在强调文人意趣的基础上,以隽永耐赏、任情适意、大朴不雕、神韵意境为目标。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魏晋风流在他这里,从外在的表现转化成了内在的自然闲适。他高格清韵的用笔方式,受到流沙墨迹的启发。看他的作品,会感觉到意不尽而势有余。那种清晰的篆隶北碑的糅合痕迹,增添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樊碧博(中国书法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作为《道巅书法作品集》的责任编辑,我从出版方面来谈谈这本书的缘起以及我和道巅因出书而结下的情谊。在荆鹏的引荐下,我有幸与道巅相识。他言语不多,给我留下儒雅、幽默的学者形象。作为专业出版社,本社对出书的要求很严格,因为出版物代表着一种引领、一种方向,所以必须通过选题论证会对作者的艺术水准、社会影响力以及市场认可程度等进行综合而仔细的考量。因此,出版这本书一方面是对道巅艺术的肯定和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艺术工作者的钦佩和尊敬。编辑期间,我们一起就书的装帧、排序及它的分类,繁简字的使用、行文的措辞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得益于编辑工作,对道巅的认识可以不止步于外在印象,而是有机会去关注更深层次的内容,如思想、理念以及人格。他对书法的执着、对草法的严谨、对措辞的反复推敲的精神以及对各行业标准的熟稔和尊重都令我钦佩。我相信,今天展览的这些作品应该只是道巅创作生涯里的很小的一部分,以小见大,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对艺术的一种态度,60余载的习书光阴中,他对书法的孜孜不倦和不懈追求,正是当下年轻人极度缺乏的宝贵素养。

黄泽森(东莞市文联原副主席、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东莞岭南画院名誉院长):我的专业是绘画,没有专攻书法,但自古书画同源。看书法展,我是要看很多次的,第一次看或许略有感受,但第二次看与第一次看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书法展是需要反复看的,这个展览也是一样,书法需要细细品味结体的变化和线条的不同,这个展览我起码还要来看三五次,品味出更多的味道。曾听某位书法家说道,成为一位书法家至少要30年,一位书法家,没有上乘的功力,谈不上是书法家。我看道巅的书法,开始很平淡、宁静,但多看了以后,会很激动,对他所蕴含的功力的感受是很实在的,这就是书法家,这是我的第一点感受。第二点,从书法的角度来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看道巅的书法会激动,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体现出传统书法的魅力。写书法离开传统,就不是书法家。这种传统的、大气的、正气的表达,道巅做到了。他的书法很宁静,活灵活现又有美感,希望道巅继续努力,向书法顶峰继续奋进。

郑祖任(东莞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对一个人的人品修为、知识学养,以及其艺术成就的品评,时间是最准确的定位。我与道巅已有20来年的交往,深知其人之品、其德之厚、其艺之高,受益匪浅。他对传统的书法艺术,有深度的理解和研究。溯本追源,我们的祖先将不规范的符号,进化为象形文字,发展到先秦时期的石鼓、金鼎大篆,秦后的小篆、隶书,以及晋草、唐楷等,可以说书法艺术一路都是在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百花齐放、瑰丽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于道巅甚解书法历史、甚明书法之道,数十年坚持秉承传统,终得成就。

此次展览展出的草行楷隶篆诸体,从笔墨、结字、章法、意境等多方面,既体现出他法度严谨和扎实有力的传统功底,又见其推陈出新和洒脱自然的时代气息,真艺若其人也。

邓淦辉(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东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我与道巅相识于2006年春夏,书画是我们交往的重要纽带。我们的交情日渐深厚是从他的书法作品鉴赏交流开始,他的作品也走进了我的收藏视野。此次与其一同策划的书法展览的主题,可谓不谋而合,即“墨韵传情”。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就是通过书法墨韵而传,更希望通过他的书法作品向莞邑大地的收藏者、书法爱好者传播传统书法的人文情怀。道巅的书法很有个性,这是由于他个人勤奋好学,60余年对书法孜孜不倦地追求,基本功尤为扎实。他不断探求草书的古意、古趣以及书风的雅致醇厚,其书法在研习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千字文》基础上,更借鉴了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字法、风格、书写力量等方面的优点,创出了自己草书的圆润厚重、凝练遒劲的个性风格。中国书法文化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艺术创造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道巅也展示出了典型的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内涵。希望他的书法作品通过这次展览,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借鉴,更为东莞的收藏事业添上一抹美丽的光彩。

黄品功(东莞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艺术家能否成功,除了有悟性,重要的是勤奋、好学。书法家必须做到在传承上有所创新。道巅早年书法多从米芾、王铎取法,今天所见之草书,又从于右任标准草书入手,并且明显已有个人面目。这对于一位七旬高龄的书法家来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道巅已人书俱老,他的书法很有个人特点,深耕传统且功力扎实,值得大家学习。学习书法,贵在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悟到老。书法之道,永远在路上。

徐国人(艺术家):我是从事绘画创作的,师从刘继卣先生。与道巅相处十多年,有几点感受。一是道巅的字很规范,他从不写怪字、丑字,而是坚持写传统的字。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时风所左右,这一点在当今书坛是难能可贵的。二是道巅不求名利、心态平和。三是道巅的书法基本功非常过硬,字字讲究出处,深究其笔法和字法,很有专研精神。祝愿道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绩。

孙大会(中国中铁职工书法协会副会长、中铁九局西南区域总部总经理):我师从道巅老师20余年,相识之初他喜欢研习米芾《蜀素帖》和孙过庭《书谱》,近十余年他闭门谢客,苦心孤诣地研究于右任集字的《标准草书千字文》。老师的书法风格也从长枪大戟、汪洋恣肆到厚重圆润、淡雅遒劲。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不断突破自我,至古稀之年,书法臻微入妙,可谓人书俱老。老师常说,书法有3000余年的历史,人生不过百年,继承传统都非常难,何况创新。书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书家的鉴赏能力,而鑒赏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书家的德心境界和文化素养,道巅老师恰恰是精于理论研究,注重修心养德之人。他不仅书法功底深厚,文章也写得精彩,他的多篇书画评论,做到了专业性与文学性融为一体的高度。道巅老师的字与文可谓:泼墨则格调高古,操觚则云锦天章。

猜你喜欢
于右任草书书法家
汉 蔡琰 草书我生帖
书法家周如璧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书法家·谢 锐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望我大陆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阳泉 草书赋》
草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