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理论和宜家效应

2024-05-12 11:35刘润
阅读时代 2024年5期
关键词:宜家小龙虾蛋糕

刘润

有一次,没忍住馋,我在网上订购了几盒朋友推荐的小龙虾球。本以为放进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食用了,没想到这种产品叫“啤酒麻辣小龙虾”。朋友说:“你去买一罐啤酒,把小龙虾球倒入炒锅加热后,再倒入啤酒,翻炒出锅。”我照做了。不知为什么,做出来的小龙虾居然真的特别好吃,“秒杀”很多大饭店做的小龙虾。

真的是因为这种小龙虾特别好吃吗?当然,这是基础。但是,我的这种感觉背后,还有一个行为经济学原理在起作用:鸡蛋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家食品公司的蛋糕粉一直卖得不好。研发人员不断改进配方,用户就是不买账。最终,美国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发现,蛋糕粉滞销,真正原因是这种预制蛋糕粉的配方配得太齐了,这让家庭主妇们失去了亲手做蛋糕的那种感觉。

于是欧内斯特提出,把蛋糕粉里的蛋黄去掉。这个想法被称作“鸡蛋理论”。虽然这么做增加了烘焙难度,但家庭主妇们觉得,这样做出来的蛋糕,才算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之后,蛋糕粉的销量快速增长。

后来,美国人桑德拉根据鸡蛋理论,提出了一个“70/30法则”。也就是说,如果你使用70%的成品(比如蛋糕粉)和30%的个人添加物(比如鸡蛋),你就能用最少的劳动,把工业化的食品变成个性化的美食。

鸡蛋理论,是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一件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我们为它付出的劳动越多,对它产生的依恋就越深。

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宜家。人们热衷于购买宜家的半成品家具,回家后自己组装。这种现象被很多人称为“宜家效应”。

运用这种理论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可以利用投票、选择、搭配等方式让用户付出劳动,留30%的工作让用户自己做,那么这件商品就能在他心中拥有光环。

“宜家效应”本质上是为了和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关联。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特征:

一、消费者的一种认知偏差。消费者对参与感的需求并非流于表面,他们需要感受自己劳动的价值。也就是对于自己付出劳动的东西,会更加看重。比如说自己亲手组装的视如己出的书架,如果需要二手出售时,你就会发现它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书架都高贵。

二、创造高贡献度的价值。由于宜家效應是在用户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并对付出劳动的结果评估增加了主观的“心血”价值。宜家效应产生的基础是,“结果”是需要能够得到的或者是能够被预见的。比如乐高、十字绣等,用户会按照提供的说明书进行组装,在组装前,用户对于整个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三、“恰到好处”的门槛。当任务设置远远超出用户的能力程度时,会使用户产生恐惧,止步不前;当任务难度远远低于用户的能力范围时,会让用户无法产生足够的成就感。就比如游戏闯关,当游戏闯关难度与游戏用户技能相匹配时,给予玩家适量的挑战,才能保证用户保持长期的游戏热情。利用宜家效应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低付出、高效果的环节留出来给顾客做,即低投入、高贡献度、高回报的任务才能够让用户产生很好的宜家效应。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正是利用这种“宜家效应”来促进人们消费,比如我们常见的采摘、烘焙、手工制作等都已经慢慢进入大众的消费视野。人们在自己付出劳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亲身参与的乐趣所在。但是,当人们亲手制作的产品在中途放弃,并没有最终完成时,“宜家效应”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放弃即意味着不会对该物品产生过多的依恋。

这也启迪我们: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付出的精力或情感越多,人的收获和成就感会越大,且容易让人产生长远的满足感;如果你想收获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要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人们投入劳动或精力都以失去舒适和时间为代价,这种持续投入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所以要适当增加休闲时间,劳逸结合才能持久。

(综合源自《江苏科技报》及“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

责编:潘茜

猜你喜欢
宜家小龙虾蛋糕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小龙虾
2018宜家春季新品
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
创意蛋糕
Chinese Characters
切蛋糕
小龙虾
宜家:为大众创造美好的生活
做蛋糕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