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飨万年》中国饮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2024-05-12 09:46孙功俊
阅读时代 2024年5期
关键词:先民中华文明文物

孙功俊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说过:“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先民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探索,一代代创造发明,培育出不同的可以果腹、提供营养的农作物,形成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独特饮食文化。承担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策展任务的研究员王辉先生,从传世文物出发,搜寻典籍、文献和考古资料,撰写出《宴飨万年》一书,揭秘了中国饮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宴飨万年》分为《五谷为养》《肉食为充》《素食为主》《醇酿佳饮》《五味调和》《烹饪有术》《礼始饮食》七个章节。读起来身临其境,仿佛正于展览上款步而行。从《诗经》中商周先民的祭祀宴,到清朝乾隆年间的千叟御宴,从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到东吴摆宴关公单刀赴会,《宴飨万年》纵贯历史,又以文物为叙述线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的百余件文物,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素材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味道,深刻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中国自古以来,北方面食南方米饭,其实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一万年前,先民们最早驯化的是粟和黍两种谷物;从考古中发现的小口尖底瓶等文物标志着我国谷物酿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透过《宴飨万年》还原出的历史的一鳞半角,可以窥见一幅幅先民们鲜活生动的饮食画卷。

饮食非小事,调羹弄鼎中調和诸多滋味,“治大国若烹小鲜”,美食文化中体现着先贤的生活智慧和生命感悟。比如包子、馒头、煎饼这些面食都被称为饼,而汤饼、蒸饼、胡饼,这些不同称呼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指代。探求这些细微的差异是一件有趣之事。钩沉这些称谓的变化,从一个具体的点,以断面切片式的研究方式,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变化,进而深入风俗、民情、思想发展等方面,也是一个好的历史文化研究角度。

《宴飨万年》文字叙述诙谐考究,兼具历史的温度与人文的深度。在撰写中,王辉驾轻就熟,避免了“掉书袋”的叙述方式,故事化的讲述令人兴致盎然。如《豆腐之谜》一文,从考古的专业视角出发,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向读者揭开了豆腐发明的神秘面纱。再如《古人饮料知多少》一文,引领阅者探寻李清照最爱喝的饮品豆蔻熟水,还介绍了紫苏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在古代广受欢迎的饮品。此外,书中还列举了诸多名人美食家,如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等人的美食趣闻,令人大开眼界。

中国先民在开发食物资源过程中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不仅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宴飨万年》是一本关于食物、饮食、历史和发展的精彩书籍,引领读者在灿若星辰的国之瑰宝中,寻找“何以中华”的文化底蕴,跨越时空,深刻领略多元一体、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轨迹;追溯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及古人在饮食中体现出的创新和智慧。通过《宴飨万年》,我们可以领略到食物对于中华文明演进的重要作用,了解不同地区背景下的饮食文化,思考食物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先民中华文明文物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文物的栖息之地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文物的逝去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文物超有料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