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新质生产力

2024-05-12 11:34王志琴
中国新时代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质算力生产力

王志琴

“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我国正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医学设备智能出具检查报告、智能系统30秒内生成未来10天逐6小时全球天气预报、农田里的机器自动灌溉施肥……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背后,都离不开这样一项技术——人工智能。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近年来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

2024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体现了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

一个小小的“+”号,后面是无限的可能。这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将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与各行各业相融合,进一步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将新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是用机器不断感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使机器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人工智能被视为是新工业革命的催生者,科研领域的“皇冠明珠”。

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篇章被正式翻开。同年7月8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重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到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在我国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正发生转变。

什么是“人工智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凯表示,人工智能强调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更加强调的是跟行业、场景的融合,这是两者主要的区别。

在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用了一个比喻:“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的‘变形金刚。”他说,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作用是“帮你去干活”。

“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有利于激发我国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深入推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3个要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因素。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通用技术,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从长期看,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通过深度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以替代人力和脑力,加入人类社会的精神、物质产品生产当中,提高人类的精神、物质产品生产力水平。“所以,实质上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质生产力。”

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到2019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智能+”,再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背后不仅是科技之变,更是产业之变、时代之变。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创新引擎的澎湃动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中国市场是一个海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和潜力。在多重风险与挑战中稳健前行,发展引擎和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兴产业、新能源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消费……无处不在的“新”,彰显中国正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業

伴随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融入千行百业,成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在义乌市场做了20年雨伞生意的老板娘张吉英前段时间火出圈了。短短1分钟的视频里,她面带笑容,在镜头前熟练使用英、法、德、阿、日5国语言流利地介绍自家产品,全网播放量超过200万。张吉英介绍:“我用多种语言介绍自家产品的AI视频发布后,近3个月来,新添加了五六十位外商,许久不联络的老客户看到视频也来询问和下单。”

曾几何时,义乌商户们还只能通过计算器上按下的数字与外商讨价还价,而现在,已能熟练使用多国语言。

而这都得益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大数据有限公司的技术加持。2023年10月,全球首个商品贸易领域大语言模型和新升级的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在义乌博览会首次亮相。借助“数字老板娘”功能,录制好一段中文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便可轻松转化成36种语言的版本。

商业领域是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人工智能技术在商业领域涵盖了客户服务、营销、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2024年3月21日,淘宝天猫集团宣布其自研大模型“淘宝星辰”官网已正式上线。这是淘宝天猫集团首次公开展示的自主研发的大模型。据悉,该模型将应用于电商和生活服务场景中。2024年4月1日,京麦商家中心发布公告称,京东对发品环节中的AI算法能力进行升级,并优化了交互界面,推出了图片智能发品功能。此外,抖音的国际化电商业务也进行了人工智能功能的研发,来满足全球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事实上,人工智能开始赋能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走访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时惊讶地看到,对当地居民来说,无人驾驶出租车已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物,在这里用手机预订无人驾驶顺风车“就像下载应用程序一样简单”。

多年前,“互联网+”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随后推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繁荣发展,燃起了产业创新的热火,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成功助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变革。

多年后,启动“人工智能+”行动的时间节点,适值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一种发展潜力巨大、对传统产业可能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将比以往拥有更多可能性,也将开辟未来更多的可能。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人工智能+行动,可被视为推动中国从‘互联网时代迭代升级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前瞻性、整体性政策设计。也就是说,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的数字产业集群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弯道超车的核心力量。”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表示。

“人工智能+”的积极探索

新质生产力以深化新技术应用为重要特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成为新型通用技术,对越来越多行业和产业发展产生赋能效应。新技术渗透的诸多领域,都在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智慧工厂、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诸多领域的智能化进程已成为“人工智能+”的探索实践。

“AI医生”进行问询分诊,医学影像设备智能出具检查报告,医生操作手术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走进2024年3月29日-31日在重庆召开的2024中国医学装备大会展览现场,仿若走进科幻小说中“未来医院”的场景。

“与传统冠状动脉CT检查需要人工摆位、控制心率、患者呼吸配合等不同,这台搭载了人工智能系统的CT机可以在任意心率条件下,无需患者吸气闭气就完成精准检测。”联影医疗高级副总裁夏风华说,人工智能的加入让医学影像检查更加迅速、精准,既给医生“减负”,又让患者的体验更舒适。

“搭载人工智能系统的手术机器人可以让医生拥有更强的大脑、更精确的双眼和更灵活的双手,缩短医生学习曲线,让操作更精准、创口更小,患者的恢复也更好。”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刘雨说。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病例数据,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监控和数据分析,对种植和养殖条件进行精准管理;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可以说,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深度结合,有望构建起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业内专家分析,加快各领域应用转化是“人工智能+”行动赋能产业升级的重要体现。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委周建明表示,“人工智能+”行动,意在鼓励各行各业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落地。企业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在自身产品研发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应用,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魏凯认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先进生产力和行业结合,既提高各行业效率,也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造巨大市场空间。从应用端看,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可以给生产力带来飞跃,是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求;从供给侧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活跃,产业体系完备,具备支撑全行业应用人工智能的良好基础。

过去的1年里,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投入与产出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硕果累累。

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介绍,从投入看,2023年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2022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2022年增长15.3%。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国家战略的布局规划、规模巨大的应用市场、持续加强的科研力量等基础上,我国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赋能,为企业与个人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人工智能助力传统产业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多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这些行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

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仅如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性。在数据要素和新一代技术共同作用下,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也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为传统制造企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持续攀升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在青岛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伴随着信号灯的闪烁和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台成品洗衣机依次通过一个白色的噪音检测室,生产线一片忙碌的景象。从用户订单生成,到生产完毕,再到将产品打包送至用户手中,整个订单响应周期缩短50%,效率提升40%,一张铁皮变成一台洗衣机仅仅需要38分钟……轻量化5G终端应用的研发以及产业化,保证了作业的稳定性、可靠性,除了提高质量和效率外,也大幅节省了成本,助力企业抢抓生产,抢抓市场,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工业制造行业技改数转,向高端化迈進。

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的长乐联达化纤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10多年历史的纺织企业,主要生产各种蕾丝花边和弹力花边。虽然纺织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今,联达化纤的工厂内却看不到多少工人,反而处处显现着科技感。

在轰鸣声阵阵的车间内,一台台经编机高效运转,很快就能将图纸上的花边样式编织成型。这些机器都由人工智能来控制和监测,什么时候开机,什么时候停机都尽在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机器如果出现断纱、疵点等异常,系统也会发出警报,让产品质量实现提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张楠表示,“人工智能+”行动将会在服务界面端和分析决策端赋能产业发展。同时,人工智能正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赋能趋势,变制造为“智造”。

为“人工智能+”奠定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发展的背后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2024年3月举行的昇思人工智能框架峰会2024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科技发展处处长王正表示,今年以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深入演进,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加速期,我国面临难得发展机遇。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800亿元,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核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居全球第二。

而由毕马威联合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全域变革图景展望:跃迁点来临(2023)》报告则进一步显示,结合区域布局来看,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聚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其中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有1600余家。从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来看,北京市有41家,位居全国首位;上海市和广东省数量位列第二、第三,分别有24家和23家。

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产业体系的日益完备,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ChatGPT迅速破圈,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被看作继PGC、UGC之后新型利用AI技术自动生产内容的方式。

而AIGC的快速迭代演变,让AI大模型技术席卷全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从国外的谷歌、微软、英伟达,到国内的阿里、百度,都在不遗余力布局AI大模型。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发布了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个大模型产品获批向公众提供服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上榜。

大模型是生成式AI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科技企业,人们可以看到,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大模型就可以完成多轮自然语言人机对话,先阅读指定文档,进行内容归纳,再根据指令,用指定文体输出生成内容简介,且对话连续,反应流畅自然。

《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23年)》显示,北京是当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基础最好、人才资源最集中、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拥有大模型创新团队122家。这些大模型创新团队,正通过不断训练和提升各类大模型智慧能力向实际应用落地。

据魏凯介绍,人工智能需要从海量数据里去学习来取得智能的能力,而我们国家有大量的互联网用户和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不管是消费端还是生产端都会积累下大量的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重要原料。

有了数据后,还需要靠算法和算力来运行处理这些数据,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往往需要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计算机来进行训练。因此,数据、算力、算法也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技术底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算力发展,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前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政策引导,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布局多个枢纽节点,加快提升算力网络能力,稳步推进产业自主创新,不断夯实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算力底座,取得积极进展。

如今,不断夯实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为数字时代构建起坚实的骨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用机架数量3年复合增长率约30%,截至2023年年底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EFLOPS指每秒进行1018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全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0EFLOPS,2023年增速超过70%。

随着算力需求场景日益丰富,网络入算灵活多样、算间互联高速可靠、算内网络极致高效的局面初步形成。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算力赋能千行百业的乘数效应正在凸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加快构建和算力能级的持续提升,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同时,也推动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改变正在发生,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期待着“人工智能+”的更多可能性,因为这一切,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新质算力生产力
寻找新质生产力
多方求解智能时代算力挑战
这个第二不一般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卫星通信在算力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生产力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