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条街,“遇见”赵一曼

2024-05-11 09:40杨思琪刘奕彤
读报参考 2024年13期
关键词:遇见赵一曼电车

杨思琪 刘奕彤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赵一曼,家喻户晓的抗日女英雄,临刑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中的话,感人至深,广为流传。

过去这个冬天,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不少游客冒着严寒,专程来到位于城区的一曼街,和路牌打卡留念。这条长2375米的街,和赵一曼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932年,赵一曼曾到这条街上的老巴夺烟厂从事革命活动,后来逃离虎口、秘密养伤。也是在这条街上,她被捕后关押在伪满哈尔滨警察厅。如今,这座建筑是东北烈士纪念馆,门牌“一曼街241号”。

人们说,因为有赵一曼的革命足迹和不屈精神,这条街是名副其实的英雄街。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壮烈牺牲。10年后的7月7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哈尔滨市将这条她战斗过的街,命名为“一曼街”。

斗争

一曼街上,一座欧洲风格的三层建筑巍然醒目,这就是1948年辟建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它是新中国成立前,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全国首家规模较大的革命烈士纪念馆。

行至纪念馆院内,在黄色办公楼外一隅,停放着一辆旧式有轨电车。“这是赵一曼当年领导电车工人大罢工时的电车。”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刘强敏介绍,这部电车是赵一曼在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物证,至今保存完好。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于1932年2月侵占哈尔滨。一些日伪军警横行霸道,不仅乘电车不买车票,还殴打、辱骂、剥削电车工人。种种野蛮行径令人发指,让原本收入微薄、生活贫困的民众愈发潦倒。1932年9月,受党组织派遣,赵一曼来到哈尔滨总工会工作。“她很有智慧,懂得沟通技巧,擅长做群众工作。”《赵一曼传》的作者、东北烈士纪念馆原研究员李云桥说。

1933年4月2日晚,哈尔滨一名伪满宪兵拒不买票,殴打电车售票员张鸿渔。电业局知道后,非但不同情伤者,还责骂他惹了祸,并声言开除他。一时间,群情激愤。消息传来,赵一曼立即赶往电车厂,连夜指导大罢工。200多名工人齐聚食堂,宣布集体罢工,紧急刻印《电车工人告哈尔滨市民书》和各种宣传材料。工人们走上街头,把揭露日伪军警、宪兵丑恶行径的标语和宣传画张贴在墙上、电线杆上,向全市民众宣告罢工行动。次日一早,街上不见一辆电车。就这样,哈尔滨市内交通一度瘫痪,城市陷入混乱。

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日伪统治当局只好同意工人们的复工条件,包括给受伤工人抚恤金,撤换宪兵队长,交出凶手、由工人惩办,赔偿受伤者医药费,电业局担保类似事件以后不再发生等。大罢工取得全面胜利,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斗争》第43期刊文称赞说:“这次斗争中更加表现出电业工人的英勇与积极……群众的力量是完全可以冲破白色恐怖的……”作为领导者之一,赵一曼展现出非凡的策略水平和领导能力,赢得了同志们和群众的信赖与认可。

赵一曼似乎从小就和别的女孩不同,受家中大姐夫、革命者郑佑之的影响,她爱读书,性格豪爽、刚毅坚强。她曾为抗拒裹小脚而绝食,还用柴刀砍碎了缠脚布和尖尖鞋,令父母无奈作罢。

1926年11月,赵一曼进入宜宾中山中学,适逢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她有感而发,在《宜宾中山中学开校记》中写道:“先生为民革命,为革命奋斗,为奋斗牺牲。现在先生死了……谁能继续先生的精神奋斗呢?谁能照先生这样的不怕牺牲呢?”1927年初,她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军事学校第一批女学员;同年9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后,在江西、上海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崇尚真理、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勇于斗争,摆脱封建束缚,满怀革命豪情,是这位先锋女性的鲜明写照。她的战友、曾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韩光回忆:“和大家在一起时,她从不谈论儿女情长的生活琐事,最喜欢谈的是历史上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赵一曼曾写下一首七律《滨江述怀》:“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將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忠诚

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步入地下一层,映入眼帘的是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及罪恶展,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残暴的侵略者犯下的罪行。

一间不大的关押室逼仄阴暗,摆放着一张硬板床,铁门上有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赵一曼1935年负伤被俘后曾关押于此。几米外的刑讯室里,成排的刑具挂在墙上,投下长长的阴影,赵一曼曾在这里饱受摧残。

原伪满南岗警察署警士、战犯山本和雄曾多次对赵一曼进行刑讯。在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侵华日军战犯手记》中,山本和雄供认不讳,表示认罪:“(赵)先生默默地盯着(警佐)登乐松,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不屈的信念。感到发怵的登乐松自暴自弃地吼叫着……‘部队在哪儿?赵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知道。登乐松吼叫着:‘你这个混蛋!他抡起皮鞭抽了过去。‘啪的一声,皮鞭狠狠打在先生的肩头,脖子上立刻肿起了一道淡红色的血印。但是赵先生还是一言不发。”

电刑破坏神经,撒盐鞭打伤口,钢针刺入手指,辣椒水灌进鼻子……“金木水火土”五种酷刑,把赵一曼折磨得一次次昏死过去。在清醒的间隙,她则厉声斥责:“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肉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我抗日的信仰,打败不了中国人的抗日决心。”除了这样的怒骂外,那些恶魔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被一遍遍激怒,一边无奈地狂叫,一边更加严酷地施暴。

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7月,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敌人打了治,治了再打,对赵一曼用尽了各种手段,她却没有说一句对党组织和战友不利的话。“赵一曼已经无法提供更多信息。”审讯人员只能这样向上级报告。

撬不出有价值的信息,敌人不单是愤怒,更有不解:一个看似柔弱的女人,严刑拷打摧毁她的身体,为何摧不垮她的意志?连日军档案的记录都对此表示震惊,称“无法从医学或生理上解释”。

在哈爾滨市立医院(旧址位于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一曼街141号附近)治伤期间,面对她骨碎化脓的腿,医生提出要截肢,赵一曼坚决不同意——有腿在,就有机会逃出去,好上战场。医生张柏岩、护士韩勇义、看守董宪勋,都被赵一曼的坚毅与忠诚所感动,赵一曼也积极地争取身边的人。受她的感化,董宪勋、韩勇义等多人协助她逃出魔窟。遗憾的是,计划失败,赵一曼再次被捕。等待她的是恼羞成怒的敌人发出的死刑命令。

“自从被追捕回来后就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不管敌人玩什么花招,采取多么凶残的手段,她都决不会屈服。至于死,即是意料之中的事。从入党宣誓的那天起,就已经把生命置之度外,为了民族的解放,牺牲也是值得的。”《赵一曼传》中这样写道。

牵挂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宁儿”,是赵一曼之子陈掖贤的乳名。1936年8月1日夜,赵一曼被敌人押上开往珠河(今哈尔滨尚志市)的火车。她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被送往刑场的车上,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幼的儿子,于是提笔写下最后的话。

有资料显示,在写完这份遗言后,赵一曼想到敌人可能以此为口实,去迫害她的孩子,就又写了一份与之前所编口供一致的遗书。她佯装自己和丈夫从江苏来东北做生意,丈夫因抗日被枪决:“……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

慷慨赴死的勇气,对孩子的万般眷恋,藏在烽烟里的爱……都浓缩进东北烈士纪念馆二楼一个情景再现展示窗,名为《最后的叮咛》。每每讲解至此,东北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周平宇都难掩激动:“我的孩子今年9岁,同为母亲,哪怕稍稍代入一下,我的心里就如同刀绞,那是和爱人分离,和孩子永别……”

在展示窗对面,是赵一曼生前照片。其中最大的一幅是她坐在藤椅上,神情坚毅,宁儿依偎在怀中,一双大眼睛里满是好奇。这张照片是赵一曼母子唯一的合影,摄于1930年春天。那时,她辗转于各地开展地下工作,艰难度日,甚至自身难保。在上海征得小姑子陈琮英的同意后,她将年幼的宁儿送到汉口,托付给丈夫陈达邦的堂兄陈岳云抚养。而在一年多之前,赵一曼刚刚告别新婚的丈夫。他们一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数月,但因工作需要,赵一曼在怀孕四个多月时独自回国,在宜昌执行任务的途中产下了宁儿。

东北沦陷后,赵一曼受党的派遣先后到沈阳、哈尔滨领导革命斗争,曾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委员,多次带领队伍对敌人发起猛攻,有力保卫了抗日根据地。日寇在敌伪的《大北新报》《滨江日报》中曾描述她是“红衣女将”“双枪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并将她与赵尚志一同列为北满地区需要剿灭的“大匪首”。

“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这是昔日里她教给百姓们的《红旗歌》,这一次,她唱响在自己赴刑场的路上——1936年8月2日,赵一曼挺直身躯,高昂头颅,迎着晨风,再次高歌。敌人用子弹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赵一曼倒下了,她态度从容,毫无惧色,令人震惊……”目击刑场上这一幕的日本警察这样描述。

31岁的赵一曼,把她美丽而勇毅的形象永远留给了后人。在赵一曼牺牲后,经过9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彻底打败了法西斯主义,赢得了期盼已久的伟大胜利。又过了4年,赵一曼等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牺牲的新中国,成立了。

赵一曼的孙女、陈掖贤的女儿陈红,曾在《怀念奶奶赵一曼》一文中这样回忆:“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富家女和女学生,古往今来都是多数女性的生活范式,奶奶毅然舍弃了这些本来已经属于她的优越,选择了为民族自由独立而战。”“不屈是赵一曼所继承的最伟大的民族精神。”她说。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遇见赵一曼电车
清唱剧 冰凌花 永远的赵一曼
基于Baja电车点线面动态仿真转向设计
小电车,大问题
最早的电车用马来牵引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辛苦的电车售票员
杭州“遇见”西雅图:从“一见钟情”到“喜结良缘”
杭州“遇见”西雅图:从“一见钟情”到“喜结良缘”
看看赵一曼
示儿书—赵一曼就义前留给儿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