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常怀赤子之心

2024-05-11 09:40李坤晟
读报参考 2024年13期
关键词:马识途姜文道路

李坤晟

3月28日,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110岁。马识途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其早期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曾被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步入百岁后,马识途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笔耕不辍,相继完成《夜谭续记》《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等作品。

在很多人心里,马识途老人无疑是一名作家。他自1960年代正式开始文学创作,近60年笔耕不辍,共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20多部500余万字。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就改编自马识途作品《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

2018年10月10日,《马识途文集》北京首发式暨马识途书法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老人从成都乘高铁来到北京。作为中国作家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嘉宾们自然要称赞肯定马识途老人在文学上的成绩,但老人却更坚持自己是一名职业革命家。在记者的采访中,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作为革命者的初心和使命。

1938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滕县沦陷、厦门沦陷、合肥沦陷、徐州沦陷、广州沦陷、武汉沦陷……国民政府为迟滞日军南下步伐,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年底,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给国人抗战士气沉重一击。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在问:中国还有没有希望?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这一年,24岁的进步青年马千木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以后,这个辗转北平、上海、南京各地求学的年轻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寻找救国的道路。他发现,在国家民族和中华文明陷入危亡的时刻,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才可能救中国。他认定,共产党是真正救中国的党。他坚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于是,他在“入党申请表”上填上了“马识途”的名字。

“我解放以前做地下党工作,解放以后搞建设,都是一致的。为了革命,为了救国,为了人民。”在10月10日的活动现场,老人将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上书遒劲有力的八个大字“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和鲁迅希望医学救国的志向相似,1936年,马识途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他想学习制造弹药,走工业救国之路。但目睹毕业后的学长们不是当买办就是进机关做“文抄公”,马识途很快明白,不彻底改变中国,工业救国只是一场美梦。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马识途入党的那天,介绍人钱瑛翻开了两本书。一本书里有马克思的照片,一本书里有党旗的图案。钱瑛将两本书立在桌上,把一张写着入党誓词的纸递到马识途手中,让马识途对着马克思的照片和党旗的图案宣誓。“我的一生经历了各种斗争、危险、折磨,很不顺利。但我从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会背叛我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马识途对记者说。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马识途入党80年始终不渝的信念。电影《让子弹飞》用了《盗官记》的框架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马识途。但如今说起导演姜文在电影中的表达,老人并不满意。“我尊重姜文的追求,但我书中的原意和他不一样。我写的是农民要怎样才能得到解放。靠偷靠抢,不行;立山寨当土匪,不行;抢官当县长当青天,也不行。”

姜文扮演的土匪头子张牧之在原著中惩治了恶霸后,最终被反动派镇压砍了头。但他的一个得力手下独眼龙不知所踪。江湖传说去川北投奔了王维舟。1930年代,王维舟是川东地下党的重要领导人。全文虽只这寥寥一笔,但马识途暗示的是如果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没有共产党的纲领指导和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必然是悲剧收场。“中国的道路就是要靠共产党。”马识途说,“现在从严治党很好,要坚持。”

多年前,马识途在上海参加一次会议时见到了聂荣臻元帅。聂帅问:“马识途,你识途了吗?”马识途还未回答,聂帅又说:“识途也不易哟!”“我现在最幸福,因为我们党找到了最好的带路人。道路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党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走过很多复杂曲折的道路,如今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实属不易。我佩服习近平同志,带领大家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马识途对记者说。

在马识途眼中,难能可贵的是“清醒”二字。中国是大国,但离现代化强国还有一段距离。在十九大报告中,“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国道路指明了方向。“今天的党中央非常清醒,知道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困难是什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2020年、2035年、2050年,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我相信我们做得到。”马识途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解放前在隐蔽战线进行斗争,解放后搞建设,马识途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一辈子都在思考、追寻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正确的道路。但80年风雨,他的内心也痛苦过。

1960年代,马识途被下放到四川南充县任县委副书记。他看到老乡生活艰苦,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搞革命牺牲了很多人,就是为了将来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什么农民的生活还是这么困难?为什么我们努力工作,还是没有让老百姓满意呢?”

在刚刚迈入改革开放的1980年,马识途到中央党校高级研修班学习。参加学习的同志都爱争论,大家有时面红耳赤,有时捶胸顿足,有时痛哭流涕,但争论的焦点还是——中国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幸运的是,时间让马识途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1931年,16岁的他出三峡经汉口到北平考高中,乘船、住店、坐火車,几经周折。此次出席自己的文集首发式和书法展,马识途乘高铁从成都到北京只用了不到10个钟头。

老人欣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17年,他为建党96周年书写了一副对联:“自古清谈多误国,而今苦干来兴邦。”

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还是个十几岁的学生时,就读到了马识途的短篇小说《找红军》。不过,当年阿来看的那本书没有封皮,所以一直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阿来到四川省作协参加培训才知道作者是马识途。在2018年10月10日的《马识途文集》北京首发式暨马识途书法展上,阿来致词说:“马老这么大岁数却一直坚持写作,90岁以后几乎每两年出一本书,100岁以后还写了两本,这种奋斗精神,即使年富力强的人都难做到。”《马识途文集》共18卷,有3卷的内容是首次编辑出版。马识途在现场宣布,接下来还有两本书即将出版。

2016年,马识途写了一本人物回忆录《人物印象——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他将自己记忆中敬佩的人物写下来。其中有他从事革命工作接触到的领导,也有鲁迅、巴金、吴宓、夏衍、曹禺、李劼人、吴祖光、艾芜、沙汀这样的文坛名家。他总共写了90多个人物。

去年,马老被查出得了肺癌。他在病房里仍然继续《夜谭十记》的续集《夜谭续记》的创作。和前作一样,还是10个故事。当年《夜谭十记》的第一个故事《破城记》中的前半段内容《视察委员来了》,原本是1942年马识途在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习作,后来因为继续革命工作,马识途中断了写作。直到1960年代,在韦君宜(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鼓励下,马识途才重新开始创作这10个故事;等到1982年写完最后一个故事《军训记》,已经距1942年写下第一个字过去了整整40年。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马识途姜文道路
马识途的1938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幻城(油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获百零六岁作家马识途封笔告示感作》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课间小游戏
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