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地反思与历练中提高课堂效率

2024-05-10 10:20黄秋发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一节课教案预设

黄秋发

读了余文森的《有效教学十讲》,我在书中看到了稚嫩的自己——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说起教学的有效性,我还真是有当头一棒之感。“有效性”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当中寄寓的内涵却是无穷的。所以,师道之成效,当在于不停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停地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去。

说起有效教学,当先从有效备课开始。记得刚毕业的时候,作为新教师的我们,经常要外出学习——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被许多老师热热闹闹的、出神入化的课堂深深吸引了。那时,我就在想:他们真厉害,我也得学一学才行。于是,我的备课重点便偏移到了如何在课上使用一些技巧使课堂热闹一些。然而,事与愿违。我发现,我每次踌躇满志地站在讲台上的时候,40分钟所给我的,只有无尽的沉默与打击,我感到特别受挫,甚至是无助。有一天,学校的一位前辈听了我的课之后点醒了我:你备课的顺序错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备的是学生,是教材。而这,在《有效教学十講》中也专门介绍了。

于是,那时候,我开始好好钻研教材。就拿《两茎灯草》来说吧,在开始解读之前,我先把文本背下来。然后,我发现,我所理解的文本比任何一次备课都要更透彻些,如我发现当中一些文字深意,这是在教参中比较少看到的。我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更好地开展教学,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更好地呈现文本的结构。为了更准确地抓住文本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表达的价值取向,我查看了相关的名师教学实录,翻阅了许多教参解析,以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在此基础上,我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整个教案,包括对学生的预设,我以自己所认为的全新的方法走向了课堂。那节课,我上得很顺利,学生都能跟着我的想法走,并一起为课堂教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上完课的我,感到无比快乐。而后,我的课堂就按照这样的方式运行着。

直到前不久的一节阅读导读课,一位老师在帮我磨课的时候,发现了我教案中的预设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预设不足。教案中,我的预设是为优秀生构思的,并没有从多个层面的学生出发思考,存在着片面性与不科学性。再者,我的问题预设的出发点是为了课堂的顺畅,而不是像书本中所提及的那样——为了学生的发展。于是,我从“备学生”开始聚焦到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的培养上。每个环节的设置都考虑是否有存在的价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开始慢慢地变得精简起来。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将相和》。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我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并提出三个和文本密切相关的问题。课上,我们再一起带着问题认识人物角色,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文本魅力,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经典故事。课下,学生动手编写剧本,并在小组内合作导演剧本,好戏连连。把课堂预设放给更多的学生,我发现从前沉闷的课堂活跃了许多。

走过备课,课堂是我成长的最大摇篮。预设与生成是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所以,课堂的生成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通常会陷入这样的窘境:教学跟着设计的教案走,却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教学《将相和》一课,教师询问学生当读到廉颇知道蔺相如得到重用而自己被冷落的片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生气”“失落”等词语,而教师的预设却是“愤怒”和“嫉妒”。学生没有答出教案中的预设,教师心急如焚,只能自己生硬地说出:“其实更恰切的是愤怒和嫉妒。”在教师看来,这才是一节完整的课堂。

教学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地完成就是上完一节课了吗?在刚入职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时间的历练让我渐渐把教案的流程淡化了。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表演。一节课上完了,教师带给学生的东西绝不是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就戛然而止。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他们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所以,每一节课,我们都要给学生一些收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后,我开始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课堂。虽然我深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于有效课堂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主体性的体现并不是纸上谈兵那样简单,这当中存在太多的不可预估。如书中所提到的评价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甚至出现价值取向偏颇的回答。这些现象都让我对开放的、把主权交给学生的课堂感到望而却步,因为失败总在不停地打击我。看了《有效教学十讲》,不敢说我像得到了救命稻草一样,但至少,我知道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比较曲折。印象最深的是余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课堂生成性的几个误区。有学生的:一是缺乏深度的思考——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二是悟读变误读。也有老师的:一是可以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二是缺乏有效的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看到这些误区的时候,我觉得豁然开朗,因为这样的窘境也存在于我的班级、我的身上。但我更想得到的是通过余老师提及的案例及解决的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

父亲节到来前的周五,我上了一节写作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做好了教案与预设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前根据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1)爸爸的相貌。(2)爸爸的性格特点。(3)我和爸爸之间难忘的五件事。当然,我知道,虽然前期功课是做了,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需要我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到学生前面,站到学生中间,站在学生后面,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于是,我创作了一首诗,引导学生开口说自己爸爸的长相、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以及一件最令自己难忘的事。而后,我让学生开始评价哪位同学的讲述给自己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学生开始畅所欲言:“阿Jack讲得最生动,他和爸爸的动作都呈现出来了。”“Dylan讲得最细腻,尤其是他讲述的语言,以及他的爸爸那几句看似简单实则很温暖的话,令人感动。”“Lida讲的事情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也有一个如此严厉但又关爱着我的爸爸。”然后,我让学生把最欣赏的讲述的优点写下来。写的过程中,我走到学生身边,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帮助。最后,我进行总结,并让他们记录下来。这节课上,他们不仅思考了,口头表达了,而且和大家分享了,还自己总结出了应当学习的地方。但,课后还有属于他们该做的延伸:借鉴其他同学讲述的优点,形成自己的写作。然后和同学互相批改,再总结出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他们所得到的收获远比以前我一步一步教他们写作技法来得强多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学会了一个写作教学的要点:让学生大胆地说、尽情地说,只要不偏离写作主题。我们看到太多太多的假文章,身为语文老师的我,觉得有点可悲。我不知道虚假的种子一旦在一个人幼小的时候便在心中萌芽,对于他的一生来说会是怎样的影响,但我想,总不会是好的。毕竟,我们需要教人求真。看到他们在课堂上渐渐打开话匣子,敢于和同学分享自己和爸爸之間的事情,我觉得很欣慰。尤其是收到他们的作文,以及作文最后对优缺点的总结,我想,这节课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应该不少。

当然,课型的不同,授课内容类型的不同,其课堂的生成也是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转换的。比如阅读课上我们要明确自己设定的问题是否能紧扣文本教学的切入口,是否能紧扣主旨,是否能激发学生在文本的价值取向下热烈地思考和表达。虽然,我们在努力提升课堂的生成时不断地寻找方法,但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方法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课堂来提升课堂的生成性。所以,我们得不停地从不同渠道寻找各种有效而有趣的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说起课堂生成的另一个重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的环节,我想起了自己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她总会适时给我们机会站上讲台,讲自己喜欢的课文。但是,我却不敢尝试,因为我有几点比较大的顾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足以向其他同学讲授一节课?这样的方式会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的进度,导致课上不完?在下面听课的学生要怎么组织才能保证大家有效参与课堂?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其实所有的担心和顾虑本就不该出现。所有的顾虑都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这些顾虑本来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基于此,我在“信息传递的发展”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尝试让学生站上讲台,让学生来教自己的伙伴。当然,在这个想法实施之前我还做了许多准备,包括小组课堂的平时培训、单元主旨与导语的渗透、组织课堂的示范、制作导学案……那节课,我觉得学生们的表现挺不错,小组长的分工使每位组员都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每一个小组都能根据自己的任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每一个小组都能较好地做到尊重其他小组的发言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是一个没事人,我只是像余老师在书中所提及的那样,站在学生的背后。当他们需要我的引导与帮助的时候,我便适时出现。

提及记录,课后的反思也是使课堂教学得以进一步提高的良好习惯。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灵动的,都应该是活的,因为课堂的主角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当然,还有我们这群一直在教学活动中不停转换自己角色的老师。所以,无论身处怎样的课堂,我想我们都要记住: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把课堂交给学生,然后站在教师应该站立的位置,不断地反思课堂的不足,记录课堂中那些让我们欣然一笑的闪光点,努力营造每一节有效的课堂。毕竟,学生的终身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才能真正见证我们的课堂是否有效。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一节课教案预设
《立定跳远》教案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斯诗私塾
《半张纸》教案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