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研究: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

2024-05-10 07:01盛妍艺晋琳琳
现代管理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制造业

盛妍艺 晋琳琳

[摘要]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特征是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的引入使企业能够更好应对经营环境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归纳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内涵,剖析制造业创新平台生态系统。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从一般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描绘一个数字赋能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刻画系统解构模型,从企业、政府和行业层面给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区域构建制造业集群开放共享生态,实现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平台生态系统;制造业;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特征是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创新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驱动力。可持续的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平台生态系统是一个与数字经济相契合的复杂而适应性强的商业生态系统,此系统的引入为企业解决创新困境提供了新的途径,使企业能够更好应对经营环境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由于学界、业界不断开展理论研究,推进实践创新发展,创新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如何将系统引入制造业领域,目前尚无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方案,这便是本文拟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从一般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描绘一个数字赋能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刻画系统解构模型,并从企业、政府及行业层面给出对策建议。该理论框架以价值共创、利益共享作为战略诉求,借助数字化资源,将产业集群融入数字化价值网络平台。核心企业树立客户参与导向和发挥客户创新的独特作用,系统成员依托平台拓展资源获取途径与资源利用互补实现其增值,政府和行业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创新,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平台网络优化配置资源和快速响应市场以实现更高的运作绩效。本文刻画的系统解构模型能够探明生态系统中的网络组织架构、异质资源管理、公共服务架构及创新平台战略、价值共创和协同演进等核心要素和内在机制,填补该领域的空白点。本文结合理论框架和系统模型,从企业、政府和行业层面给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区域构建制造业集群开放共享生態,以产业融合带动区域融合,实现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或指引。

一、 创新平台战略、平台生态系统与创新生态系统

1. 创新平台战略

平台战略的本质是打破和取代现有产业链,培育增长潜力强的商业生态系统,其核心是构建共创共享利益的商业生态系统。“平台”包含3个主要因素:交互界面、价值共创和网络形成[1]。“多边体系结构”和“网络效应”是平台的主要特征[2]。

创新平台战略是以客户参与为导向,让下游开发者参与平台企业产品创新,发挥客户创新的独特作用;平台企业通过构建新生态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互利的生态系统,以价值共创作为战略诉求;竞争战略是以“共生共赢”为核心的创新型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目标是通过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和平台生态价值,其强调平台企业通过创新来重组生态系统关系、资源的过程,是“供给侧+需求侧”的企业创新行为[3]。

2. 平台生态系统

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平台生态系统可以利用更低成本和以更大效益整合产业链上的企业、商务伙伴、政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4],其竞争力来自系统成员可以借助平台提升自身绩效,尤其聚焦在为市场终端用户开发更具价值产品。价值共创是平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直接驱动力,而网络效应则是系统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泉[5]。系统中,企业与系统网络融合通常采用服务化、智能、互联网信息化和产业生态化等战略模式[3,6]。

3.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一般认为是由开展创新活动的不同群体组合而成的具有动态协调能力的商业生态系统。系统以共同价值主张为主导以及创新过程具有自组织性,能够在与外部环境的循环反馈中不断演化和推动企业持续创新[7]。

从构成要素视角看,系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及政府等构成,组织间通过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来推动系统演化。创新环境是系统运行基础,为系统运行提供必要保障,包括基础设施、政策和法律环境等,创新组织与创新环境间存在共生共存关系。从结构看,多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促使参与者围绕核心主体推进价值共创[8];各参与者进行协同创新,进而形成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网络关系。系统由联盟和创新网络集群所构成,网络内各主体具有竞争和协同关系。占据不同生态位的主体互相影响生态位的变化。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本链通过系统中的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科技中介和专业协会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系统耦合运转。系统韧性提高了创新成果产出。平台化思维和模块化逻辑嵌入是提升系统独特性的重要机制[9]。强化核心平台架构模块化设计、推动模块化逻辑嵌入和塑造“数字化场景+平台”新模式,是创新型企业价值转型的重要方向[10]。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治理路径来制定实施方案[11]。

二、 制造业创新平台生态系统

1. 制造业平台生态系统

当前,制造业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加速变革,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孪生、边缘计算、工业元宇宙以及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企业产品的虚拟设计、价值模块集成和价值链重构,把企业各种能力要素导入平台生态系统,制造企业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弥补了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难题,促进企业对冗余资源的剥离和舍弃,形成新的资源结构以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12]。

对制造业平台生态系统的一般解释,是以制造网络的存续环境及参与者利益关联为基本前提,以信任、协同、共创、共享及竞合联盟为核心机制与结构内涵,将模块化、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敏捷化实施和动态集成视为关键标志,其范围涵盖行业间、地区间的商务社区,其体系结构主要涉及品牌核心制造企业(通常作为系统规则设计商)、模块系统集成商(部分行业与品牌核心制造企业相同)、专用模块制造商、通用模块制造商、网络平台服务商、数字化服务商、其他技术支持公司、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各类中介和生产力服务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基地和孵化器、地方政府、企业客户、消费者群体以及相互结成的价值网络平台,通过自组织、开放无边界实现快速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核心功能。在平台构建中,网络成员间主要采用电子协议实现虚拟合作,或进一步形成相互依赖的实体性网络组织,或进一步创建核心团队。系统内的知识流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的创造和发掘、转移和扩散、吸收与整合以及管理与共创等阶段,知识在系统流动过程中不断地被集成和创新,进而逐渐形成模块间的连接规则和新的接口标准。系统内更加强调资金在成员间的多向多链交叉流动,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平台中的企业利用核心企业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这种隐性担保,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13],提升了融资绩效[14]。

制造企业通过有效地利用其所构筑的平台网络,从生产运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等区段持续推进企业拉开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进而提升了价值网络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创新发展

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诸多生产性服务已从制造企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业态,继而重新嵌入区域制造业网络平台中,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价值网络不断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更大空间,同时也加速了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平台生态系统演化。

生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以结构或关系嵌入方式结合在一起。服务外包网络使企业价值创造的空间从内部拓展到外部,价值创造要素也从物质要素上升到知识要素,价值创造范式从实体经营转向虚拟经营。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具有空间反馈机制和溢出效应[15],协同集聚和定位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市场驱动、创新能力、网络技术、城镇化和基础设施、政府行为等都对协同集聚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政府行为影响最大[16-17]。协同集聚有专业化聚集与多元化集聚两条途径,前者通过知识溢出和规模竞争等外溢效应促进制造业发展,后者则主要利用规模经济、国际合作、知识溢出等溢出效应推动制造业升级[18]。协同聚集有力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由于实现了产业生产和服务要素、资源和特定区域空间要素的有机结合,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构成的平台网络,经历了由线性价值链至平面价值网络再到平台结构集群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这种平台结构是依靠两者不同产业属性的密切产业关联,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差异化定位和协同创新发展,使价值网络的演化不断突破地理限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功能集聚区、产业集聚经济圈直至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等经济体系[19]。

当今,数据要素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其不仅推动了传统要素的广泛链接和高效互动,还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数据要素的介入,产业集群形态加速重构,跨行业、跨领域交叉融合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此外,数字驱动降低了产业分工对邻近地理空间的依赖,虚拟集群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

3. 地方推动制造业创新平台生态系统的实践

近年来,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以推动地方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数字经济园区建立,促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在地企业的应用创新;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引资,进行增链、补链、强链;引进共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物联网+”共同工厂,打造地区制造业创新平台;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数字化平台设计、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和服务延伸等应用模式;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工业资源共享、数据管理能力提升等云上服务,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采取“项目+人才”、柔性引进人才等方式,引导科研机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要素聚集;设立技术创新创业基金来引导创新创业活动,有力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了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许多产区行业依照“政府引导、行业联动、平台服务、多方参与”的发展模式,积极构建行业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开展“链长”负责制和建立产业链党委,以产业链建设为纽带,聚焦党建、政企联动、共建共享、聚力发展等问题,共同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打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行业企业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建设产业集群党建示范工程。

三、 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

1. 数字赋能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特征

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驱动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数字化转型增加了数据要素新组合,改善了创新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11],促进创新主体共创行为的改变;其建立了以产学研用数字化协同创新为核心的多主体共创关系,数据要素、数字赋能和价值共创驱动系统运行;数字平台架构和智能型组织为其提供支撑,以數字使能、智能技术和Web3.0为核心的网络空间来实现创新资源最优配置;系统具备了数字创新思维,实现数字重塑式的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价值载体为“新产品+新服务+共创体验+共享体验”[20]。工业互联网是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正成为政府提高产业数字化治理能力的主要措施,其平台赋能是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与地区同群效应,两者通过不同路径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其中,行业同群效应有利于增强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而地区同群效应则会加深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21]。

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下,传统制造业从数字软实力、智能制造、平台赋能和生态重构4个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进而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管理更高效、供应更合理、结构更高端、发展更绿色和增长更持续的产业发展目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数据层面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和知识驱动;在战略层面打造“服务能力、数字化能力、制造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在管理层面将传统管理理念转为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流程;在运营层面通过数字技术和服务,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效率,促进全生命周期减碳,实现“双碳”转型进而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的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更强调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组合融合、主体融合、链路融合是系统中产学研用融合的具体特征。其中,组合融合强调突破产学研合作单个联盟双边关系边界,形成多联盟并举、多项目并进的产学研联盟组合,可以增强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充分共享;主体融合强调破除产学研用组织边界,在新型组织设计中整合各种创新要素,消除阻碍不同创新主体间战略、知识、组织协同的结构性障碍,推动产学研用数字化协同创新发展;链路融合强调突破产学研功能边界,可以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在循环互动中形成产学研各主体职能和角色转化。创新平台生态系统内的产学研用融合成为推动企业探索性创新行为的要素来源和驱动因素,并影响系统成员高质量发展水平。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更应体现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系统特征和明显趋势:数据驱动成为制造业的核心,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和供应链优化,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将促进制造业的生态系统建设和产业升级。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引领下,制造企业、设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数据服务商等各类参与者更容易形成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共同推动制造业创新与发展。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变,企业竞争力不再仅仅依赖于产品制造能力,而更加注重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解决方案。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构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和重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形成数据驱动的企业高效运营管理新模式;构建平台化设计新模式,通过实现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协调推动,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构建智能化制造新模式,逐步实现制造过程全要素全环节的智能生产和智能管理;构建网络化协同新模式,通过实现信息、资源等实时交互与共享,打通企业端到端数据信息交互通道并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构建个性化定制新模式,通过与用户深度交互并广泛征集需求,快速交付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服务化延伸新模式,通过“产品+服务+共享体验”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设计,还应有更宏大的视野,以产业融合推动区域融合,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聚集,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平台系统作为以产业融合带动区域融合、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具有重大意义。

2. 数字赋能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解构模型

综上分析,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本文从一般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构建一个基于数字赋能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解构模型(图1)。

其一,模型解构了系统体系结构,阐明其形成机制,对平台网络构成予以解读;其二,解析了生产服务企业耦合制造企业形成的服务外包网络,其采取专业化与多元化途径进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前者促进了制造业发展,后者推动制造业升级;其三,阐释了数字化生产要素供给、数字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要素融通,数字技术平台提升生产能力开发,数字应用场景技术支撑生产场景融合,数字创新生态实现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支撑数字赋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有三类应用模式:以生产和运营优化为主要场景的智能制造类平台、以协同生产与服务化延伸为主要场景的协同制造服务类平台、以云端赋能制造应用为主要场景的云制造服务类平台,与其相应的是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企业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六类创新发展模式;其四,解析了系统在环境驱动和协同创新机制作用下形成协同创新优势;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的耦合运转促进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提高了系统韧性;平台产生的溢出及网络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五,地方政府通过引导产业联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全程监督体系建设保障系统运营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促进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及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形成,推动产城融合与城镇更新以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1  数字赋能的制造业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解构模型

四、 对策建议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打造数字赋能的区域创新平台生态系统,持续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与创新发展,着力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与数字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制造业更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企业层面

(1)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企业内外资源整合能力,为客户和企业价值共创营建基础条件。企业充分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利用數字手段加快生产组织模式数字化升级,拓展其在生态系统中互动的广度与深度,更好地进行跨界协作和资源整合[3],促进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重视数字要素在创新合作与服务化延伸方面的作用,通过开放式创新合作弥补现有知识与资源不足,提高企业产品品质与服务效率。

(2)中小制造企业参与生态系统建设,可从企业、产业、区域层面展开。从企业层面选择参与支持其价值活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多个主体交互,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实现生产经营的数智化改造;在产业层面通过选择参与产业互联网平台,强化与大企业的链式协作,促进跨界合作,实现跨链重构;在区域层面积极对接地区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及时公布和对接相关需求,利用平台资源实现融合发展[3]。企业牢牢把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战略发展方向,从组合融合、主体融合、链路融合三方面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来配置、完善产学研用融合系统,以促进创新要素充分地流向企业。

(3)平台核心企业引领实施平台战略。其包括网络互联生态圈、智能终端生态圈和网络共创共享平台,以及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高度配合,实施数据驱动、技术驱动和客户驱动的创新战略,构建企业内外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开放式价值网络等。利用平台网络将更多产业链引入系统中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态竞争优势。核心企业还须引领成员企业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运行智能化、设备管理数字化、工业互联平台化“四化智能”。

(4)平台核心企业与网络运营商、数字化服务商应加强平台治理,强化平台生态竞争优势。核心企业除了不断推出新服务帮助客户创造价值,还应通过和调整主体资格、行为和价格及奖惩规则、协调群体关系等治理政策,促进系统成员的互补共生、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网络运营商和数字化服务商须完善企业安全、诚信管理机制,提供安全可信的平台;要以科学的审核机制确保企业应用平台的安全可靠及便利性;要建设可靠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满足工业互联网对产业数据传输速度、存储空间、采集精度和计算能力的更高要求。

2. 政府层面

(1)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巩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进高新技术、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工业数字化生产要素供给水平;加快推动企业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传统制造与现代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2)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形成工业数字化应用创新孵化池;推进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各类应用场景开放,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强化数字治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集群开放共享生态。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机制,培育有竞争力的平台企业。

(3)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适宜的制度、市场环境。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培育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打造数字化应用“灯塔工厂”,带动区域制造业加速转型;围绕地区战略发展需求,推动形成数字化产业创新联盟与数字化供应链协同联盟,促进数据要素对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与价值链延伸的赋能作用;建立常态化的规则体系与监督机制,为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4)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集中在制造业集聚区域和功能区内发展,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纵深拓展,打造“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园区。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等高端服务,培育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和集聚区。在区域内加快发展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服务,推动区域打造优质制造集合品牌。

(5)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构建以价值网络为基础的“政产学研金服创”合作创新平台。以区域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为目标,建设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带动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财政引导资金为牵引,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的关键链条、关键节点转移聚集,使产学研用各方沿着产业创新链实现融合。

(6)推动企业和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建立信用联合体“增信”机制。引导发展供应链金融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地区股权市场发展,服务中小微企业;推动金融保险机构提供科技融资担保、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整合银行、行业、投资和政府等各方的资源力量,建设信用联合体“增信”体系[22]。

(7)推动企业、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对接。建设柔性引才、引智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各类人才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由此促进研学机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区域内聚集。

(8)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改善营商环境和完善创新平台生态系统。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建更加优良的软环境,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协同集聚创新发展;加大对产业互融发展、协同集聚创新的战略性指引,引导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和创新平台生态系统;推动产城融合、城镇更新,建设宜业、宜创、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绿色生态城市。

3. 行业層面

(1)发挥行业在聚合数字技术方面的能力,促进工业大数据在行业中的集成应用,引导企业从智能装备到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过数据联通融通、供应链式融通和平台赋能融通,引导行业企业数字协同;围绕行业关键工序和关键环节,搭建行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行业智能制造集群发展。

(2)加强协会、学会、商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全力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做好行业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制订,以及行业内和区域内的信息发布、资质认定、产业对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商务交流和经营权益等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Karhu K, Ritala P.Slicing the Cake without Baking it: Opportunistic Platform Entry Strategies in Digital Markets[J].Long Range Planning,2021,54(5):101988.

[2] Hilbolling S,Berends H,Deken F, et al.Sustaining Complement Quality for Digital Product Platforms:A Case Study of the Philips Hue Ecosystem[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21,38(1):21-48.

[3] 余菲菲,董飞.平台生态系统下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36(20):77-84.

[4] 焦豪.数字平台生态观:数字经济时代的管理理论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3(7):122-141.

[5] Kretschmer T, Leiponen A, Schilling M, et al.Platform Ecosystems as Meta‐organizations: Implications for Platform Strateg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22,43(3):405-424.

[6] 王雪原,刘成龙.制造企业服务化初期战略转型模型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96-101.

[7] 柳卸林,王倩.创新管理研究的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10): 20-33.

[8] 张超,陈凯华,穆荣平.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3):1-11.

[9] 王海军,金姝彤,束超慧,等.为什么硅谷能够持续产生颠覆性创新?——基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21,39(12):2267-2280.

[10] 李树文,罗瑾琏,胡文安.从价值交易走向价值共创:创新型企业的价值转型过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3):125-145.

[11] 刘钒,向叙昭,吴晓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20,43(8):41-46.

[12] 赵宏霞,王梦娟,王国涛.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嵌入对参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5):89-98.

[13] 车培荣,王范琪.互联网企业价值创造新路径:从价值链到价值网——以小米公司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63-73.

[14] 王化成,刘金钊,孙昌玲,等.基于价值网环境的财务管理:案例解构与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7(7):11-19.

[15] 江三良,尹志勤.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3(4):57-66.

[16] 张虎,韩爱华,杨青龙.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4(2):3-20.

[17] Cenamor J,Frishammar J.Openness in Platform Eecosystems: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Complementary Products[J].Research Policy,2021,50(1):104148.

[18] 苏晶蕾,陈明,银成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机理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8(2): 41-47.

[19] 霍春辉,吕梦晓,许晓娜.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2):77-86.

[20] 盛妍艺,晋琳琳,季六祥,等.创新迭代、价值共创与产学研用数字化协同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9(11):87-94.

[21] Favoretto C, Mendes G H S, Oliveira M G, et al.From Servitization to Digital Servitization: How Digitalization Transforms Companies Transition towards Servic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22(102):104-121.

[22] 常路,符正平,王曦.专业镇综合信用评估与集群融资的制度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0):188-19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责任创业悖论张力的形成机理和调和机制:一项多層次纵向研究”(项目编号:720720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经济下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价值共创机制与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BGL068)。

作者简介:盛妍艺,女,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晋琳琳,男,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

(收稿日期:2023-11-29  责任编辑:殷 俊)

猜你喜欢
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路径
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
数字经济赋能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
数字化赋能出口型跨境电商的价值共创研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