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2024-05-10 08:12张玉栋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教师

张玉栋

教育是什么?有一段流传很广,许多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言之凿凿冠以雅思贝尔斯之名,而且被频繁引用的话,经有心人考证,其实源自2005年的一个中文网页,传播流行期间还曾假不同名人之口,直到演化为这个广为人知的“定本”。尽管是句假名言,可是连那篇考据文的作者也承认,“关键不在是否名人所说,是也未必是真理,否也未必无深意”。这个有趣的语言传播现象耐人寻味,我们能从中瞥见国人尤其是教师群体(因为恰恰是在我们这个群体中传播得最为广泛和迅速)对教育本质和自身角色认知从犹疑到确认的变迁:教育是师生之间真挚、深刻的交往,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存在,同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说回我自己。我很早就认识到,教的内容、教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是教的那个“人”。这个人的底蕴、情趣乃至生活的经历、态度都决定着他对内容的甄别与阐释、对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进而影响教的效果,影响学生。所以我时常不遗余力地呼吁我的同行们要“修炼真身”,也曾开列过“好老师”的标准:只要他是喜欢读书,没有停止学习、思考的;只要他是热爱生活,还能够感受、希冀的;只要他是亲近学生,可以真诚地关注、倾听的。这几条,今天看起来也还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只是时代对我们的考验,似乎更多地落到了那最后一条:师生关系。

这世界变化快。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科技迭代,网络冲击,凡此种种,使身为教师的我们和身为学生的孩子隔膜了;不但隔膜,而且还生出许多反目成仇的悲剧来。师生关系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得认识到:时代变了。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当学生学会使用网络,他就有了一位全科老师。”知识垄断彻底瓦解,终结了教师在知识传播中的权威地位。普世价值的传播、现代教育理念的普及,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有自主意识、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在课上课下被学生问倒、难住,早已不是新鲜事,许多同行对此也能坦诚应对并采取积极的后续行动,比如加强自身学习、改变教学方式等,树立起一种新的、好的教师形象:勇于承认不足和错误,愿意并能够和学生一起努力、共同成长,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毕竟走下神坛的人更可亲。可是与此相伴而生的另外一些现象,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可能就没有这么坦然和从容:“以前你无论布置学生做什么,他们都会一声不吭地完成。做得不好,批评几句,他们也不会反驳。现在不同了,首先他可能跟你争辩应不应该做,不得不去做时,可能给你甩脸子,嘴里嘟嘟囔囔,你再要批评他做得不好,甚至可能会发生冲突。”单是看这一段叙述,其实已经可以感受到教师的不满和无奈;同样单是看这一段叙述,也一定会引起不少同行的心有戚戚。我自己就有过类似这样的时刻。尤其是在其他同事面前如此时,我们的恼怒会被放大,进而可能“以暴制暴”。說到底,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要求和指令被质疑、被拒绝(特别是当众),还是我们脑子里身为教师不自觉的威权意识在作祟,而这种威权意识有周遭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成长经历的烙印。所以,这种时候,也应该像课堂上有学生问“为什么‘错字是金字旁”而我答不出的时候一样,要心平气和地倾听、了解,然后反思、改进。成年人也罢,小孩子也罢,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承认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是只能“我说你听”的。

说到“我说你听”,难免联想到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汤普金斯在《沮丧者教育学》中说:“作为教师,我的困扰在于没能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和需要了解的东西,而是向学生展示我有多聪明,向他们显示我知识多渊博,向他们显示我备课多认真……我就是在进行一场演出,其真实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学习,而是以此使他们对我有一个好的评价……除了学会怎样掩饰、炫耀,我的学生学会某种东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我掩盖了我的内心,无法按照教与学的要求形成有机的联系。”那么,怎么形成有机的联系?应该是对话。对话的前提是有话可说,所以,教师要给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说;对话讲求平等和信息的“往来”,所以,教师要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不是只顾表达自己;好的对话带来的是启迪、是领悟,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抵达他们各自的完整与深刻,而不是拽着他们走向教师自以为是的目的地。这些是我所追求和践行的教育教学境界。近来听课,对上述第二点的思考更深入了:课堂上的话语霸权,不仅仅表现为“不让你说”,还表现为“我说你听”,尤其是当这种局面以渊博乃至温柔的面貌呈现的时候,更具有迷惑性。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对话,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对话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之所以有假教学,是因为没有构建起真正的、教育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帕尔默在书中说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掩盖了自己的内心”。我起初还不能准确理解,现在我知道了: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以自然真实的状态袒露其中,自信、坦诚对话的时候,人性与智慧都得以发展的教育才会真实发生。

尽管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理性,而作为社会关系缩影的师生关系也显得契约成分愈重而伦理分量愈轻,教师越来越多地被视为政府向纳税人提供教育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学校里的学习从来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教师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会在各种变革中重新被确认,而我们则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确证我们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产生各种问题不假,改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却也在我们手上。没有教师不想赢得学生的尊重、信赖和依恋,然而今天在努力建立深厚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要避免的另外一个误区是:迎合和讨好他们。如果以为只要和他们说笑玩闹、跟他们分享食物、允许他们不经拣择只是图乐子去看书等就行了,那师生关系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于教育是危险的。师生关系在放弃威权、真诚对话的基础上,仍然有教师身为成年人和教育者去引导、评价、示范、提升的内涵。而我们的困境是,几乎没有任何惩戒权。加上被师德事件污名化,也有不少教师开始仅仅把教师当作普通职业,把师生关系看作职业关系来处理。可以不被重视,却不能自甘堕落,教师群体的自甘堕落,胜弑师之悲剧倍矣。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尽管是句假名言,但这个比喻还是生动地表达了我们对于教育理想状态的向往。雅思贝尔斯对教育的真正阐述是什么?“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尽管时移世易,我们所从事的,仍然是这样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只是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方式是摇动、推动、唤醒,而我们的对象是和我们一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价值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什么是教育》中还有一句话:“文字恰恰不能表达出真理在相互思想的现实交往中于一瞬间突然亮相的事实”,那么,就让我们在行动中体验吧。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教师如何说课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