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路径研究

2024-05-09 13:26
技术与市场 2024年2期
关键词:泉州枢纽物流

李 婷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0 引言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将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需要,撬动区域经济新增长[1]。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4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福建省有3个城市被确定,其中泉州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泉州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存在的优劣势,从而制定有助于泉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战略,以及有利于泉州发展的保障措施,为泉州枢纽城市发展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1 泉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基础条件

1.1 泉州经济基础

泉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是一座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同时拥有很多国内国际知名的特色产业,现如今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等9个千亿产业集群。泉州2022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泉州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 10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位居福建省第2。2022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6 182.8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具有规模以上工业中有37个行业大类且工业增加值增长3.9%,其中有24个增加值实现正向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42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货物运输总量36 540.26万t,比上年增长5.5%,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 939.39万t,比上年下降0.9%。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 711.9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出口额为1 994.61亿元,下降2.0%;进口额为717.32亿元,增长23.4%。

1.2 泉州物流枢纽基础设施

泉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枢纽节点,在地理区位和产业经济等方面具备国家物流枢纽的独特优势。《泉州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中指出,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加快高质量发展,泉州境内有5条国家级高速公路,6条省级高速公路过境,“一环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形成,通车的里程达680 km,89%的陆域乡镇30 min以内车程可达高速。铁路方面也有鹰厦铁路漳泉线、兴泉铁路等过境,铁路主骨架网基本形成,铁路总里程440 km,其中高铁里程86.97 km。航空方面,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停机位34个,航站楼面积5.8万m2,开通国内航线116条,2022年完成航班起降共计3.5万架次,货邮吞吐量为5.64万t。在港口方面,港口的运输保障能力在不断增强,截至2022年底,泉州港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共计92个,其中万t级以上深水泊位25个,港口通过能力达到了11 986万t,而且全港开通运输航线130多条,集装箱航线76条,与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有海运往来。

2 泉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优劣势

2.1 具备的优势

2.1.1 实体产业和经济基础雄厚

泉州拥有很多的俗称,比如“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等,知名产业集群优势十分显著。现全市已形成“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全部为实体经济,大部分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包含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等。据《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泉州作为新加入“万亿城市俱乐部”的城市,建材家居年产值达到4 584亿元;石材进出口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0%左右;纺织服装产值为3 428亿元,占全国产值的10%左右;鞋业产值达到2 187亿元,其中运动鞋产量占比高达40%;健康食品产值为1 374亿元,其中糖果产量占比为20%左右。

2.1.2 物流园区独具规模

泉州现有的物流园区有晋江国际鞋纺城、石狮电商谷、石狮港后物流园、海西建材家居装饰交易中心、泉州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晋江国际陆地港、洛江双阳物流园区、晋江现代物流园等。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省级示范物流范园区名单公布显示,泉州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有5个,分别是泉州市晋江陆地港、泉州传化公路港、海西石材物流园、安踏一体化物流产业园区和中通快递集团泉州综合物流园。例如,福建省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2023年重点项目——中国物流泉州综合物流园区,该项目占地面积500亩(1亩≈666.67 m2),总投资10亿元,建成后将建立泉州通往中西部、西亚、乃至欧洲的物流便捷通道,助力地方工业及商贸企业节约物流成本,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2.1.3 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夯实

近年来,泉州建高速、修机场、拓省道、造铁路,构建四通八达、外联内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保障货物高效率的运输。据泉州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度公路共新建、改建333 km,年末累计完成公路通车里程18 877 km,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171.6 km。实施高速公路主干路网“一环、两纵、三横+联络线”,进一步提升城镇集聚扩容速度。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与3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较为密切的海上贸易往来。泉州码头分工明确,大、中、小码头泊位具有优势互补,也有着更加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

2.2 存在的不足

2.2.1 物流产业融合度低,园区缺乏系统性

近年来,泉州一直在推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建设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物流园区,坚持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切入点,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园区各项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提升基础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目前,泉州在发展建设纺织鞋服、体育用品、建材家居等领域的物流园区项目,但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由于进驻园区门槛较低,导致部分进驻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成熟物流企业所具备的完善的功能服务,缺乏系统的服务体系和专业化的服务,使得园区有些企业仅能提供库房货场及物流设施设备租赁服务,满足不了客户多样化、定制化的服务需求。尤其是在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为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不仅在基础设施设备、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上的要求更为严苛,还需提供完善的物流规划、方案设计、供应链优化等系统服务。如今,对于物流园区的功能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泉州的大多数物流园区标准化程度低,整体的物流功能和作业效率不高、管理水平欠缺、信息技术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才能更好地支撑泉州产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

2.2.2 缺乏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作为国家整体战略布局,是引领全国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与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虽然泉州一直在交通枢纽上新建、开拓和改造,但与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设施匹配还有一定差距。与福州、厦门相比,对外大通道尤其是辐射中西部的大通道仍然不足。《泉州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指出,泉州铁路轨道交通规模有限,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3.27 km,居全省第4,高快速铁路的覆盖水平有待提升。路网结构有待优化,泉州普通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为81%,位列省内第6。泉州港码头万吨级泊位数量较少,港口能力与经济发展需要匹配度有待提升。

2.2.3 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泉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还处于初始阶段,而目前规划建设时间较短且建设任务繁重。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各方面专业型和高层次人才来为泉州建设发展出谋划策。而泉州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培训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使得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不高。尤其很多大型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缺乏,致使总部不得不从发达地区调人来泉,或从外地高薪聘请人才。此外,对于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产业升级所需人才也极其缺乏,往往是高薪聘请却一人难求。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方面比较薄弱,缺乏较为系统的人才培训制度,培养的专业人才缺乏特色,应用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泉州对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人才需求。

2.2.4 物流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的平台,而泉州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应用水平仍比较低,缺乏智慧要素集聚的配套设施,如快运速递、智能化仓配运营、数据集成化处理、供应链集成化服务等环节配套设施与服务,以及相匹配的自动化仓储、自动分拣设备、运输车辆等物流要素资源交易平台。目前,泉州市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缺乏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信息交互、物流服务、交易结算和信用保险等服务运行不够通畅,迫切需要构建“互联网+”高效物流支撑体系。

3 泉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路径分析

泉州要善于利用自身具备的经济产业、地理位置和区位等优势,补足自身的短板,建设具有实际意义价值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有助于提升泉州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发挥产业集群和良好的品牌效应。

3.1 优化物流枢纽网络,完善空间布局

泉州拥有“集聚产业支撑、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等优势,这些都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相关要求,如何把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需要构建完整的网络空间体系[2]。还需要不断地优化完善,提升物流服务功能,构建物流枢纽空间网络布局,一是构建高效专业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多式联运物流平台,不断强化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二是培育发展“枢纽+企业”“枢纽+产业”“枢纽+平台”“枢纽+城市”的物流枢纽经济,加快物流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国家物流枢纽集聚辐射能力,提升物流组织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从而增强构成不同组织之间的网络体系。

3.2 夯实物流基础设施,增强物流实力

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过程中,要加快建设物流基础配套设施,改善通道条件和提升运力水平,全面推动物流枢纽节点设施布局与建设,积极推进物流项目向铁路、机场等场站及高速互通周边集聚,加大支持“物流+产业”“电商+快递”等新型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快递集聚与支持快递企业总部入驻,加速推进仓储项目建设。强化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建设与流畅衔接,依托机场、铁路、公路、港口等重要对外通道与市域内交通网络,构建公铁联运、公空联运快速干支线运输衔接、海陆空“三港”协同一体多式联运、城乡配送一体的物流网络,打造衔接高效、运输顺畅的集疏运体系[3]。

3.3 深化物流与产业链融合,促进枢纽经济发展

物流活动贯穿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其效率也会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生产效率,在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如果没有产业对物流活动的需求,物流服务也就没有市场需求,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泉州产业发展建设中,应积极推进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政策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建设有区域竞争力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培优做强“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确立泉州在全球产业的标准地位,塑造泉州国际品牌形象。产业的加速发展,需要物流发挥纽带作用,推动先进物流服务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现代化物流服务业向更全面化、体系化和多样化的价值链高端延伸[4]。

3.4 拓展内联外通,构建双循环大通道

在物流枢纽通道布局上,构建内联外通的双循环大通道。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有着优越的综合交通基础条件,逐步构建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联合运输。内联,以国家物流大通道为载体,密切与周边物流枢纽的支线联系,投射都市圈、城市群物流支线网络,强化末端配送衔接,推动干支配网络的衔接畅通。外通,依托泉州海关、商务、铁路、港口等多部门携手努力,不断拓宽辐射国际国内的物流网络,开辟陆路交通新通道,对接陆上丝绸之路,使泉州的外贸格局朝着海陆联运的方向迈进。中欧班列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把中欧班列打造成泉州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直通车、外向型经济的加速器,为开创泉州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建设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品质泉州作出新的贡献。不断开拓内联外通,畅通陆海、国际航空多条通道,为泉州外向型企业搭建起多元化通关服务平台和现代化国际物流大通道。

3.5 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物流枢纽平台

加快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以新技术赋能传统物流产业,推动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设施数字化、自动化建设,搭建智慧物流组织平台,夯实智慧物流发展基础,提高物流智慧网络化水平[5]。深入开展智慧物流应用场景建设,实施智慧物流主体试点、园区数字化改造试点、运输网络平台试点等工程实施。推动快运、智能仓配、数据集成处理、供应链集成服务等配套服务发展,搭建公共仓储、自动分拣设备、运输车辆等智慧物流要素资源交易平台。广泛采用数据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自动跟踪技术,促进物流数字化新技术应用。加强自动化控制,特别是无人驾驶智能卡车、自动导引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装备的应用,实现多功能活动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搭建产业供应链信息平台,统筹管理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共同配送、仓储等物流要素集成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车货匹配,推进各物流环节互联互通,构建智慧物流全产业链的智能平台。

4 泉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协调配合的作用,为建设工作提供政治保障。加强各级组织之间的协调,按照“政府统筹、多方共建”的原则,明确各方职责,强化责任落实,集中力量,协调推进。结合规划发展目标和任务,建立分工负责工作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行动方案,推进泉州产业集群与现代物流园区相贯通,加强物流枢纽构建实施与现代化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同时,在实际开展工作中需要不断协调推进,及时协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改进,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2 强化要素保障

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原则,加强物流枢纽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为物流集群和物流枢纽建设发展预留合理空间,对物流枢纽集聚发展范围内的物流设施项目,优先纳入省市年度利用计划和供应计划,保障现代物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坚持以枢纽为基础,以物流为纽带,以服务为依托,深入推进降低物流成本,更好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对物流仓储用地,鼓励通过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地[6]。对于一些大型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公司的产业项目落地泉州,且投资符合泉州产业导向,可以给予优化用地供给。同时,加大政府的物流枢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重点推进高水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电力、电信、煤气、给排水、能源等配套设施系统,保障各项要素能够精准落实。

4.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需要,优化、调整、升级和新建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7]。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专业研究团队为载体,集中式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设立特色培养的“实验班”,贯通式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新增“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多学科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加强人才之间的对外交流,同时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不仅需要交通运输和物流人才队伍,还需要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共同的智慧和奋斗,才能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的成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4.4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战略性、公益性、综合性项目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福建省已出台的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和物流枢纽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强金融机构和大型物流企业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发行企业债券、上市融资,拓展物流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福建省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积极进入物流领域,支持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支持产业投资基金、项目投资基金为物流企业、物流枢纽项目提供股权、债权、股债结合等多种方式融资。

4.5 构建有效运行评价机制

对于泉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需要国土、产业、交通运输、投资、环保等多方面的协同进行,才能实现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目标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物流枢纽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强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分析监测、预测、预警,科学有效地进行效果反馈,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完善,从而保障整个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协调性[8]。

5 结束语

泉州作为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之一,在发展建设的初期阶段,迫切需要具有针对性建议来指导泉州的物流枢纽建设发展。本文研究泉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建设,有助于提升现代化物流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泉州经济竞争力、对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泉州枢纽物流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枢纽的力量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