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探析

2024-05-09 13:22撰文马会玲
求贤 2024年2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撰文/马会玲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愈发重视,特别是在互联网各类信息充斥在中职学校的今天,中职学校有必要开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与德育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2019 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推动学生思想素养养成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传统教学方式下,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多“纸上谈兵”,大多数教师较少设置社会实践活动,仅是照本宣科,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状,而在新时代要求下,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予以改革,探索思政教学的特点及规律,提升教育教学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效果。

一、当前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开展现状

(一)思政教学评价机制与新时代发展不协调

虽然部分中职学校开展了德育教育考核试点改革工作,但取得的成果仍差强人意。当前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在开展目标上,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讲解内容上,过于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中的“智”这一特性;教学方法上,过于机械化,学生严格按照教师所划定的考核范围,死记硬背知识点,虽然卷面成绩有所提高,一旦应用于实际,学生将呈现茫然的状态,不能灵活地将所学德育知识予以利用。过于理想化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一大特点,只追求教学开展“应该什么样”,而不追求教学开展的“实际什么样”,这一特点导致当前教学工作的开展与社会实践脱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衷。[1]当前的思政教育缺乏第三方评价、过程性评价与倡导发展性评价内容,特别是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德育教育工作也缺乏多主体评价机制(企业、家长、教师为三大主体),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成长道路上的“加速生长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向着正确道路前进。学生若未能正确认识到自身思想政治中存在的不足,将难以利用评价成绩正确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从而延缓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时间。[2]

(二)当前思政教学中未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

目前,思政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多方已作出了长足努力,但仍呈现出改革动力不足、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方面是,当前的思政教学中,尚未将思政寓于课程与课程承载思政这两大特性体现出来,思政教学与德育教学两者间是相互脱节的。此外,在教学方面,教师未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生教育及指导的效能充分发挥,在专业课教学与基础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知识本身的运用,未能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与知识传授两者相统一、显性知识与隐性德行教育相统一。而且,多数院校只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在教学中,而在实践中仍以既往的校园管理模式,没有系统的举措与整改方案,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未能完全内化于学生心中。

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教育中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可行性实践路径

(一)指导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树立自身理想

应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明确指出,人的价值实现取决于自身对社会发展贡献的多少。[3]结合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认为,评价一个人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就是看他的权利及自身财富,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对中职学校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有不利影响。中职学校学生是强国建设国家、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思想认知程度的高低会影响我国社会的思想发展进程。中职学校教师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第一指引者,应当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通过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应为国家及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就业方面,学生要树立自身理想,坚持以“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个人努力与实现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指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做到越挫越勇

绝大部分学生由于中考成绩不达标,只能“被迫”就读中职学校,虽然学生在潜意识中仍有努力学习的意愿,但由于负面暗示,例如你学了也不会等,将学生想学习的一点希望都扼杀在摇篮中。

虽然学生在社会上可能会面临来自人们对中职学校学生不正向的评价,但这一切并非不可逆的,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二个母亲”,有必要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的工作。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是其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的“拔节育穗期”,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因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造成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这一现状展开干预。在此阶段,通过充分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这一精髓,弱化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矛盾,并在实践中予以化解。[4]

例如,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佳,但经历重大变故后,导致自身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借助沟通去感化学生,了解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通过分析学习与变故之间的矛盾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存在矛盾,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发展前进,而前进方向是否正确,则更大程度取决于自身思想认知水平的高低。当学生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失误时,要勇于面对,而不是逃避问题,逃避心理不利于解决矛盾,也可能成为深化矛盾的导火索。教师必须让学生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思想信念,认识到成功与失败两者间必然是共存的,失败也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垫脚石。通过回顾自身既往所经历的一件件事情,要从中学习到经验。教师此时以“长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研讨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学生按照所指引的路子阶段性努力,并取得成果。持续正向反馈,让学生仍旧保留自身对人生长远目标的追求与努力学习的勇气,这对中职学校学生“艰苦奋斗”价值观的形成也将大有裨益。[5]

(三)指导学生构建正确人生观,发挥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指“三观”,即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是决定一个学生日后发展方向的关键理念,人生观能决定着学生思想内涵的深度水平,而世界观则能决定学生看待事物的眼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改善人类对待世界的观念及态度的相关论述,而世界观念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两个方面。主观世界指的是,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现有阶段所接收到的教育资源,通过知识架构起自身实现理想的信念,并为其努力奋斗。学生对主观世界的认知,将影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塑造。例如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仍在于从自身的思想认知转变开始,注意自身的学习态度,习得更为精湛的技能,用技能寻找工作,用工作养活自己。但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社会,对价值观这一概念的理解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明确自身日后发展定位,给学生人生价值与发展方向打下坚实基础。[6]

结束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内心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开展时应选用更为科学的指导方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提升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哲学品格,转变学生认知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