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4-05-08 22:32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24年4期
关键词:香囊本题灾害

韩延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国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朝历代都对灾害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理念和应对策略。

理念:敬天与爱民

灾害在古代是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当政者十分重视灾害的防治,提出了许多主张方略,其大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手,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敬天与爱民。

从预防的角度来说,古人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远古时期,以神怪之力来解析自然灾害是通行的方法。《左传·宣公十五年》言“天反时为灾”,《诗经·大雅·云汉》也有诗句“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都将灾害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上天。在“灾由天降”的观念警示下,重新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至关重要。汉代董仲舒将这种“天—人”关系理论化,进一步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自此,“天人合一”成为一种重要的灾害防治理念,为后世朝代所承袭。古人认为,道德与自然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于是形成了“逆时生灾”“顺时立政”的观念。“逆”与“顺”均以“天”为中心,不论是修德弥灾、祈福禳灾,还是薄赋省刑,皆为协调天与人的矛盾,客观上促使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治理的角度来说,古人坚持民本思想。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奉行“敬德保民”的施政理念,本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原则,救灾防灾制度举措相当成熟完善。《周礼》载有“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即:灾害发生后,通过实行发放物资、减轻赋税、减缓刑罚等十二条举措,达到减灾安民的效果。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倡“养民”之道。孔子提出“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家家有田地产业,能够丰衣足食,达到养民富国的效果,进而防灾备灾;荒年则要主动赈灾救灾,安抚平民。据史料记载,从保民到养民,再到爱民、治民,民本思想贯穿于古代灾害治理史,内涵不断衍变丰富,呈现出科学化、系统化的趋势。

制度:灾前预防与灾后应对

治国无其法则乱,防灾救灾理念的推行需要制度的保障。古代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灾前预防机制和灾后应对机制。

灾前预防机制大致有改良自然条件和改良社会条件两种。改良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水利和林垦。所谓水利,即国家通过设立“都水监”“河渠司”等机构来兴修水利,应对水旱灾害。所谓林垦,即造林和垦荒。造林是为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进而避免灾害的发生。垦荒是为拓展农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以备荒年救济。改良社会条件主要包括重农和仓储。所谓重农,即国家通过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来鼓励农业发展。所谓仓储,又分为平仓、义仓、社仓等类型。平仓的作用在于平定谷价,国家在丰年谷贱时以较高的价格收贮,在饥荒谷贵时以较低的价格卖出。义仓是指把所得捐之谷物贮于仓中,在饥荒发生年将仓中谷物发放给百姓。社仓是指每二十五户置一仓,每户根据自身情况将谷物贮藏于社仓,由民间自营输纳赈济。综上,改良自然条件和改良社会条件,一方面可以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灾后应对机制大概由四个步骤构成。首先是勘灾,指地方官员查勘灾情,并确定受灾分数的过程。其次是报灾,指地方官员将勘灾结果通过邮驿系统送达朝廷的过程。报灾力求及时,灾情必须第一时间上报朝廷。为此,古代专门制定了法律法规。再次是审户,即根据百姓的受灾情况划分极贫、次贫等级,用作赈济的依据。最后是赈济,即政府向灾民提供救災物资。有研究表明,仅在顺治元年(1644)至道光十九年(1839)近二百年间,政府用于购买救灾物资的经费就达到4.5亿两白银。

模式:国家救助与民间自救

我国自古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故而救灾重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中央政权难以对广大的地域实行全面有效的救助。基于此,形成了国家救助与民间自救相辅相成的灾害治理模式。

国家救助即官方在灾后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来减少损失、安抚灾民,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赈济,具体表现为赈银、赈粮、赈物等。这一方式自周以来已有定型。其二,蠲免,即减免赋税。蠲免是一项利于灾后恢复生产的宽松政策。其三,借贷,指给灾民提供农业生产本金的做法,具体借贷形式除了货币,还有种子、耕牛、农具等。除上述三种方式之外,国家救助还有以工代赈、移粟就民、劝奖社会助赈等形式。古代官方作为救灾职责的主体,发挥了统筹调配资源的作用,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救助制度。

民间自救主要分为家族自救和社会团体救助。家族自救即家族内部富有者对贫弱者提供帮助。社会团体救助即农民互助组织主动赈济灾民、恢复生产。这一救助形式起源较早,《周礼·大司徒》中已有以“里社”为单位的救助方式。元代的“锄社”、明代的“义社”、清代的“普济堂”等,均可视为“里社”的变异形式。民众守望相助、相互扶持,不仅能够共渡难关,而且可以增强乡邻宗族的凝聚力,迅速稳定灾后秩序。综上可见,民间自救有效调动了基层救灾力量,成为国家救助的有益补充。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灾害抗争的奋斗史。古人面对自然灾害,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念和机制举措,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对于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自张进红《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理念与策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灾害防治意义重大,重视灾害的防治有利于社会的安稳和政权的稳定。

B.以神怪之力解析自然灾害,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C.造林、垦荒、兴修水利能有效地预防灾害的发生,提高人们的抗灾能力。

D.民间自救和国家救助是灾后救助的模式,民间救助起到了补充国家救助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有成熟的防灾治理理念和应对策略,这与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密切相关。

B.古人认为天灾的发生与德行不修有关,要想消除天灾,应当修德弥灾、祈福禳灾,协调天与人的矛盾。

C.保民、养民、爱民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决定了古代防灾治灾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D.设立仓储是古代救灾的重要措施之一,仓储包括平仓、义仓、社仓,三者都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文中“爱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贞观二年,发生蝗灾。唐太宗有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故食蝗虫以救百姓。

B.《宋史·富弼传》载:“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C.宋朝将“招募饥民为兵”作为一项国策,救灾手段由单向的抚恤救助,转变为集赈济、徭役、募兵为一体的综合举措。

D.《后汉书·朱晖传》记载:“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盡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

4.请简要分析“国家救助与民间自救”这一部分的论证特点。(4分)

5.对比材料和下面的一则新闻,分析古今在灾害治理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6分)

截至9月8日18时,发生在夏河县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已导致3人死亡、4人失联、3人受伤,603户3072人受灾,村民房屋和河堤、道路、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损毁。3名受伤人员在夏河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生命体征平稳。群众转移安置方面,当地按照应转尽转原则,通过就地安置、投亲靠友、县内宾馆安置等方式,共转移安置27户118人,同时还紧急调配食品、药品、棉被、大衣、火炉、折叠床等物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当地已谋划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开展规划编制、项目申报等前期基础性工作。同时,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植树造林,并加强值班值守,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抿香 李景泽

找寻,是个艰难的过程。男人找寻,女人找寻,连咿咿呀呀的小孩都知道要找寻。①被找寻的人叫一抿香,真名不得而知。

我也要去找寻。临行前,年迈的祖父将我喊到身边。“不用我多说了吧?”②祖父正襟危坐,严肃而庄重。我使劲儿点着头,也严肃庄重。

“那就好,你拿着这个。”祖父交给我一个锦囊,“只有找到恩人的那一刻你才能打开,记住了吗?”我连连点头,祖父老泪纵横。

祖父是我唯一的亲人。我的父母在我儿时就死于饥荒。彼时家园罹难,至亲殁去,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

一抿香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一抿香五十岁上下,马褂长袍,头戴六瓣合缝瓜皮帽,足蹬锦缎双梁福字履。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祖父说,谁也不清楚,③“一抿香”这个名字还是大家跪请他说出来的。

小时候,我喜欢蜷在祖父怀里,仰着头,听他讲一抿香的故事。

“真是个大善人啊!”祖父每每凝神慨叹,“怎么也得留个名呀,可他就不说,要不是害怕大家长跪不起,估计连这名号都不肯留下。”祖父讲得绘声绘色,眼圈泛泪;我听得心潮澎湃,津津有味。

“那浑身散发的阵阵香味啊!”祖父一讲到这儿,就盯着我笑。“你说,一个男人怎么会那么香呢?难不成是天上派下来的神仙?”

我眨着眼,摇摇头又点点头,祖父哈哈大笑。“小傻瓜,你以后就知道了,那是酒香。”

一抿香究竟何许人也?找寻,成了我的初衷之一。但不管他是何许人,他救了我们,在我心里,他就是神。

我到处打听,逢人便问。尽管战乱频仍,人人自危,但当得知我是在寻找救命恩人的时候,主人家总会拿出珍藏的食物,友好地招待我。

“怎么会有人叫一抿香呢?”主人家问我。我说:“那是恩人既不想我们报答他,又看我们跪着不起,故意讲给我们的。但既然讲了,就一定跟他有多多少少的联系。”

“那他有什么相貌特征吗?”

“这祖父倒没提,不过祖父说他身上有股酒香,很可能是个酒鬼。”我开玩笑地说。

“要是这样,就不要去找他了。你们该庆幸他没耍酒疯,给你们雪上加霜……”主人家打趣着。

“那不行!”我斩钉截铁地说,“恩人就是恩人,他救了我们,这是改变不了的。”

主人家笑了,他告诉我往南走,或许在那里能找到我要找的人。

我一路向南,身上的盘缠已然用尽,仍一无所获。情急之下,我敲响了一大户人家。“能不能讨点儿食物……”我恳求着为我开门的大叔。

当得知我是因为寻找救命恩人才落魄于此时,大叔取出好酒热情地招待我。“这年头世道不济,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还能知恩图报,难得难得。可既然找了大半年都找不到,干脆回家吧,不是还有老祖父需要照料吗?”

我愣了下,眼前尽是祖父的苍老容颜。“我又何尝不想留在祖父身边啊!”我说,“可我们一辈子的心愿都是寻找恩人……”我顿了顿,斟满酒一饮而尽。

“好酒!”我忍不住喊,“醇而不烈,回味悠长。”

“这酒我喝过!”我对大叔说。我确信这是我这半年来多次喝的那种酒。我正想再喝一杯,大叔赶紧将我拦住:“此酒名扬四海,没喝过才奇怪,但不能贪杯。”

我忽地恍然大悟,请大叔指点迷津。大叔告诉我,如果两者真有关系,就继续往南走,到宛城。

我一路打听,逢人便问,终于到达目的地。“您知道谁叫一抿香吗?”我激动地询问一位老人。

“一抿香?”老人捋了捋胡须说,“人名没听过,不过有个地方倒是写着‘一抿香。”

我兴奋不已,问老人能不能带我去,老人欣然同意。他将我带进了一座酒庄,只见这座酒庄古朴典雅,到处弥漫着美酒的香气,仿佛置身瑶池圣地,整个人都飘飘欲仙起来。

“这就是你要找的一抿香,我当初还是这里的伙计呢!”老人指着一副对联,诵道:“宁品骆家一抿香,不喝勾兑一大缸。”

我大喜,反复念叨着这副对联,难道恩人一抿香就是这酒庄的主人?我的心不禁怦怦直跳,我问老人:“戊子八年,北方闹了一场大饥荒,这酒庄的主人是否带着粮食去赈过灾?”

“对,有那么回事,当年还是我跟着老爷一起去的呢!”

④我喜极而泣,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祖父啊,我终于找到咱们的救命恩人了!”我歇斯底里地喊,默默地打开祖父交给我的锦囊。

锦囊里是一张字条,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几个大字:留下来,报恩!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反复地强调“找寻”这两个字,既概括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B.当人们知道“我”在报恩后,很多人都热情地招待了“我”,反映了人们对重情重义人的认可。

C“宁品骆家一抿香,不喝勾兑一大缸”这副对联以酒写人,突出了骆家酿酒技术之高,经商诚信为本。

D.文章大量运用“怦怦直跳”“指点迷津”“绘声绘色”“津津有味”等成语,使小说语言凝练典雅富有文采。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真名不得而知”使故事具有神秘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句子②“正襟危坐,严肃而庄重”属于动作、神态描写,生动表现出祖父对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

C.句子③中的“跪”字,一方面展现了村民知恩图报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一抿香”做好事不愿留名。

D.句子④中“喜极而泣”“跪在了地上”主要写出了“我”找到恩人的激动心情以及对恩人的报达之情。

8.小说以“一抿香”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春秋齐景公时,晋伐阿、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景公乃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以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亲,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中。贾素骄贵,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贾乃至。穰苴曰:“何为后期?”贾对曰:“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皆震栗。士卒次舍、饮食、问疾,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以享士卒。三日而后勒兵,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乃罢去;燕师闻之,渡河而解。穰苴乃率众追击之,取所亡邦内故境,率兵而归。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靖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卒未亲附A而罚之B则不服C已D亲附E而罚F不行G则H不可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伍,是古代民户编次的单位,用以指代平民所居,后也用来借指民间。

B.期,指约定的期限,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的“期”词义相同。

C.暴露,文中指军队受日晒雨淋,其中“暴”与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暴”词义不同。

D.徒,文中指“只、仅仅”,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中的“徒”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执政期间,晋国和燕国出兵攻打齐国,击败了齐国军队,齐景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

B.齐景公召见田穰苴,与他一起谈论用兵之事后非常高兴,任命田穰苴担任将军一职,让他率领士兵去抗击燕国和晋国的军队。

C.田穰苴治军威严,对违犯军纪之人毫不留情,同时对士卒关爱有加,拿出自己的俸禄犒劳士卒,因此,士兵们都争着效劳他。

D.唐太宗对光武帝不用刑法凭借孤军就战胜王莽感到困惑,李靖认为战争中情况复杂,作为将军应审时度势,恩威同时施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穰苴乃率众追击之,取所亡邦内故境,率兵而归。

(2)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14.两则材料认为应如何治军呢?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 思陆 游

____少日猖狂不自谋,即今垂死更何求?

____简编不隔圣贤面,梦寐时为河岳游。

____浊酒未倾心已醉,长歌欲发涕先流。

____石帆射的【注】烟岚晚,过雁声中又一秋。

【注】 石帆射的:指石帆山和射的山两座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追叙自己年少时不知谋划而难以实现志向,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表意不同。

B.首联下句运用反问,写自己将死之身不敢再有所求,渲染出诗人晚年悲哀凄凉的心境。

C.颔联说自己手执书卷,感受圣贤教诲;执着功名,不如漫游河岳,体现诗人的归隐情怀。

D.詩人本想借酒浇愁,长歌当哭,但“未”“已”“欲”“先”点出诗人无须这样便情难自抑。

16.本诗尾联堪称“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两句妙用比喻描写琵琶在短暂停歇后突然迸发出铿锵激昂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

(2)韩愈在《杂说(四)》中用“____,____”两句,无情地驳斥了“天下无马”的谬论,揭示了“不识马”的本质。

(3)在“学与思”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巧用古诗文中的“____,____”两句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言简意赅,催人警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孔雀东南飞》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句中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药,满是芬芳,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

香囊除了佩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用途。A.____ 。明清章回小说中经常有小姐送书生香囊私订终身的情节。如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三回中,抄检大观园时,从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的箱中搜出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香囊,并一个字帖儿,帖子上写“外特寄香囊一个,略表我心”。从中可见,香囊早成了男女感情联系之物了。而明代戏剧家邵灿的《香囊记》,B.____ ,贯穿全剧,讲述了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香囊还有杀菌防疫的作用。①东晋《肘后备急方》记载了桑根、女青制成香囊佩戴或挂于帐中的防疫方法。②清代以降,民间有在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囊,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囊,③内装艾叶、菖蒲,挂在孩子们胸前,以驱邪辟疫。④时值疾病多发、天气逐渐变热之时,佩一香囊,⑤可以收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的有效作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语句,有四处表述不当,请任选三处,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见过“①死掉的土地”。地面坚硬、发白。田埂却依然完整,一道挨着一道,整齐地、坚硬地隆起。于是整块地看上去像一面无边无际的白色搓衣板。上面稀稀拉拉扎着好几年前残留的葵花残秆,也被太阳晒得发白。

我无数次感慨北方大地的贫瘠。虽然戈壁滩本身也是硬地,但却是生态系统完全正常前提下的硬。可眼下这块地,却是极度不自然的硬。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我猜这是不是因为过量施加化肥,因为不合理灌溉,因为盐碱化,因为各种透支等原因被废弃了的耕地。

我们眼下租用的这块地是一块已经连续种了三年葵花的地。按理说该停种了,养两年地再接着种。可我妈还是决定顶着各方面压力再种一年。

这一年的雨水极多,三天两头洒一阵。可是,雨水多的同时,风也多……往往雨还没洒几滴,乌云就被大风吹散。雨很快②偃旗息鼓。尽管损失惨重,甚至放弃了一块土地,但眼看着河边这块地总算冲出枪林弹雨③挺到了最后一刻,我妈还是很欣慰的。

葵花收获了。眼下这些从金灿灿转变为黑压压的财富啊,不但榨干了大地的力量,也快要把我妈④榨成渣了。

20.文中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请任选两处,结合文本简析其含义。(4分)

①死②偃旗息鼓③挺④榨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

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10月25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飞行乘组指令长汤洪波在记者见面会上说:“身体可以失重,但心灵永远不能失重。”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复兴中学以“青春不能失重”为主题组织征文比赛,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参赛,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体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造林、垦荒、兴修水利能有效地预防灾害的发生”错,垦荒并不能预防灾害的发生,只能备荒年救济用。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文无据。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属于民间自救中的家族自救,并不是“爱民”的体现。

4.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论证国家救助与民间自救的相关措施,论证结构严密,条理清晰。②论证手法上,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结构上,第一段提出“基于此,形成了国家救助与民间自救相辅相成的灾害治理模式”的论点,后两段分别从“国家救助”和“民间自救”两方面展开论述,是“总分”式结构。从论证手法上,元代的“锄社”、明代的“义社”、清代的“普济堂”属于举例论证,用事实说话。

5.①以民为本,灾害发生后,都重视救济百姓。②都重视灾后重建工作。③都采取国家救助与民间自救相结合的方式。④都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从治理的角度来说,古人坚持民本思想”和“群众转移安置方面,当地按照应转尽转原则,通过就地安置、投亲靠友、县内宾馆安置等方式”可以看出,古今在灾害治理方面都强调以民为本。从“灾后应对机制大概由四个步骤构成”“当地已谋划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开展规划编制、项目申报等前期基础性工作”可以看出,古今在灾害治理方面都重视灾后重建。从“形成了国家救助与民间自救相辅相成的灾害治理模式”和“通过就地安置、投亲靠友、县内宾馆安置等方式”可以看出,古今在灾害治理方面都采用了国家救助与民间自救相结合的方式。从“古人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植树造林”可以看出,古今在灾害治理方面都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6.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错。原文卒章显志,最后一段“留下来,报恩”点明主旨,而选项中“找寻”“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与原文不符。

7.D【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D项,“主要写出了‘我找到恩人的激动心情以及对恩人的报达之情”错,参考该句前“我大喜”“我的心不禁怦怦直跳”等词语可知,小说运用心理和动作、神态描写“喜极而泣”“跪在了地上”,体现“我”找到恩人时的激动心情,没有“报达之情”。

8.①情节上,“一抿香”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小说讲的是“我”寻找“一抿香”报恩的故事。②主题上,“一抿香”表达了对酒庄主人乐善好施和对祖父二人知恩图报的赞美,点明小说的主题。③以此为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小说写“我”寻找“一抿香”的故事,题目和情节紧密相联;“香”既是写酒香,也是写人物的品德高尚,是对人物品格的赞美;从艺术角度思考,标题新颖别致,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9.①照应前文,前文交代祖父交给锦囊,结尾揭开谜底,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留下来,报恩”卒章显志,点明“知恩图报”的主题。③故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人们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小说最后一段只有五個字“留下来,报恩!”这是锦囊里的内容,分析时可以从结构、主题和读者等角度思考。结构上,前文交代锦囊,留下悬念,篇末交代锦囊的内容,首尾呼应。主题上,“报恩”是小说的主旨,文末点明,卒章显志。从读者角度,故事戛然而止,引发人们思考。

10.BC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卒未亲附而罚之”意为“士卒还没有亲附就处罚他”,意思完整连贯,中间不应断开,故应在“罚之”后即B处断开;“则不服”是“卒未亲附而罚之”的结果,应单独成句,故应在“则不服”后即C处断开;“已亲附而罚不行”与“未亲附而罚之”意思相对应,故应在“不行”后即G处断开。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词义相同”说法错误。文中的“期”指约定的期限,而“帝乡不可期”中的“期”意为“期望、期求”,二者词义不同。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恩威同时施行”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的“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可知,李靖认可的是先施恩而后用威。

13.(1)田穰苴于是率军追击他们,收复了所失去的国土,率领军队凯旋归来。(2)如果爱护没有施加却只用严峻的刑法,很少能够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于是。取:夺取,引申为收复。所亡:所字结构,所失去的。(2)独:只。鲜:少。济:成功。(关键字词各1分,句意1分)

14.①将帅应尽忠职守,起到表率作用;②应爱护士卒,用情感动士卒,凝聚人心;③应严格按军纪要求处罚违犯军纪的人,约束将士。(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可知,将帅应尽忠职守,起到表率作用。由材料一中的“士卒次舍、饮食、问疾,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以享士卒。三日而后勒兵,争奋出为之赴战”和材料二中的“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可知,将帅应爱护士卒,用情感动士卒,凝聚人心。由材料一田穰苴对误期的庄贾的处罚和材料二中的“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可知,将帅应严格按军纪要求处罚违犯军纪的人,约束将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对敌作战,将帅能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抗(命令),是威严的军纪促使(士卒)这样的。春秋齐景公执政期间,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鄄城,燕国侵犯(齐国)的河上地区,齐国军队被打败了,齐景公(非常)忧虑这件事。晏婴于是(向景公)推荐田穰苴。景公于是召见田穰苴,同(他)谈论用兵之事,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抗击燕、晋的军队。穰苴说:“我一向地位低下,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官位在大夫之上,士兵不会服从,百姓不会亲近,人的地位低微就没有权威,希望得到(一个)为君王所宠信、全国所尊崇的人来作监军,(我)才可以(统军作战)。”(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庄贾去(做监军)。田穰苴与庄贾约定:“明天中午(在)军营门会面。”(第二天)穰苴先骑马赶到军营。庄贾一向显贵骄横,不是很着急,亲戚朋友给他送行,留(他)宴饮。中午时分庄贾还没有到达。田穰苴就检阅队伍指挥士兵,宣布军纪。傍晚时分,庄贾才来到(军营)。田穰苴问:“为什么过了约定时间?”庄贾回答道:“官员和亲戚们为我送行,所以有所耽搁。”穰苴说:“将帅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忘掉自己的家庭,亲临战阵指挥部队就忘掉自己的父母,擂鼓进击的紧急时刻就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国深深侵入(我国内地),国内人心动荡,士卒们在边境日晒雨淋,君王睡不安稳,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手里,还说什么送行呢?”(穰苴)召来军中执法官问道:“定好时间而迟到的人,按军法该怎么处置?”(执法官)回答说:“应当处斩。”(田穰苴)于是斩杀庄贾并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战栗不已。(对于)部队的行军宿营、士卒伙食、看病吃药,(田穰苴)都亲自慰问。(他)拿出自己全部的官俸粮饷来供士卒们享用。三天之后率军出发,(士卒)奋勇争先地为他奔赴战斗。晋军听到这个消息,便撤兵而去;燕军听到这个消息,渡过黄河,解除了对齐国的围困。田穰苴于是率军追击他们,收复了所失去的国土,率领军队凯旋归来。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严刑峻法,让众人畏惧我却不畏惧敌人,我很困惑这件事。过去光武帝凭借孤军抵挡王莽多达百万的军队,没有用严刑峻法对待他们,这是什么缘由呢?”李靖说:“战争的胜败,情况有很多不同,不可以用一件事情去推导。比如陈胜、吴广击败秦国军队,难道陈胜、吴广的刑法比秦二世更为严苛吗?光武帝的兴起,是顺应了怨恨王莽的人心,况且又有王尋、王邑不知晓兵法,只夸口士兵众多,所以自取失败。我察看《孙子》说:‘士卒还没有亲附就处罚他,就会不服;已经亲附但处罚不能正确执行,就不可以任用。这句话(说的是)凡是将领应先用爱护之心跟士卒结交,然后才可以用严刑;如果爱护没有施加却只用严峻的刑法,很少能够成功。”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执着功名,不如漫游河岳,体现诗人的归隐情怀”错误,“梦寐时为河岳游”是说诗人梦见自己重回中原游览黄河与五岳,表达的是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情志。

16.①以景结情,耐人寻味。山中烟岚晚景亦是人生晚景,过雁鸣叫意境悲凉,将年老无为、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寓于秋光晚景之中,更显深挚。②用词精妙,意味深长。“又”字突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又一次经历季节变换,加深了诗人光阴虚度、无所作为的悲怆之情。③运用双关,拓展诗境。“射的”一语双关,既是描绘的山景之名,又象征射的建功的理想,用语巧妙,意蕴深长。(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表达技巧、用词、修辞三个方面作答。在表达上,本诗的尾联写景,与众不同,将悲怆之情寓于秋景之中,显得更加深沉。在用词上,一个“又”字将诗人的“无奈”“无为”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射的”既是山名,又象征建功立业的理想,用语巧妙,意味深长。

17.(1)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示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第(1)题易写错的字有“乍”“迸”;第(2)题易写错的字有“邪”;第(3)题易写错的字有“臾”“罔”“殆”。

18.A古人常用香囊表达爱情 B则以香囊为线索(每句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准确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还有其他一些用途”及下文“小姐送书生香囊私订终身”“香囊早成了男女感情联系之物”可知,此处补写的句子应领起下文,概括香囊的用途,故应填“古人常用香囊表达爱情”之意的句子。B处,此处所在的语境是介绍香囊在戏剧《香囊记》中所起到的作用,结合下文“贯穿全剧”可知,此处应填“则以香囊为线索”之意的句子,扣住“线索”即可。

19.①在“桑根”前加“用”或“取”;②在句末加“的习俗”;④将“疾病多发”移至“天气逐渐变热”之后;⑤将“收到”改为“起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处并修改正确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残缺,应在“桑根”前加“用”或“取”;②“民间有在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囊”宾语残缺,在句末加“的习俗”;④“时值疾病多发、天气逐渐变热之时”语序不当,将“疾病多发”移至“天气逐渐变热”之后;⑤“收到……作用”搭配不当,将“收到”改为“起到”。

20.死:没有活力,指地力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坚硬、发白,寸草不生,毫无生气。②偃旗息鼓:指停止,突出大戈壁的恶劣气候,风多风大,雨水次数多但雨量少,给耕作带来了重重困难。③挺:熬、支撑,表面上是说土地“挺”过来,实际上是指“我妈”挺过来,突出“我妈”的勤劳、坚忍。④榨:压榨,榨取,指“我妈”为了土地的丰收,付出了太多,突出了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存的不易。(每点2分,任选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鉴赏词语表现力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应先结合文本,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再揭示其深层含义,鉴赏其表达效果。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北方大地的贫瘠和气候的恶劣,地力透支,生态遭到破坏,那里的人们以不屈的韧性和勤勤恳恳的劳作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存,但又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过度透支土地,导致土地的死亡。

21.①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一面无边无际的白色搓衣板”,形象地突出了这块死掉的土地坚硬、坎坷不平的特点,形成触目惊心的画面。②巧用色彩,一个“白”字,写出了这块土地毫无生机的景象,白地面,白田埂,白残秆,构成了单调、刺眼的画面。③定点观察,作者站在特定的视点俯察大地,一句一景,如电影镜头一般,从各个侧面展现出这块土地的死寂,具有画面感。(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鉴赏语言表达效果,可以从精彩的词语、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即“画面感”,结合语境及描写对象的特征、作者情感来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土地板结、寸草不生的荒凉画面。从词语来看,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一“白”字,写出了单调的色彩,形成了萧条、死寂的画面。从修辞来看,“像一面无边无际的白色搓衣板”运用比喻,写出了坚硬的地面被白色的田埂隔开的坎坷不平,触目惊心。从观察角度来看,作者站在某个特定的视点俯察大地,一句一景,构成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既有整个地面的全景,也有田埂、残秆的特写镜头,画面感极强。

22.用三个逗号将四个“因为……”分隔开来,停顿时间较长,对这块土地“死掉”的每个原因进行强调,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表达对土地遭到人为破坏的忧思。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用逗号在句中标示停顿,其表现力需结合画横线语句具体展开分析。画横线处是对土地“死掉”的原因的推测,每个原因后用一个逗号,相比于顿号停顿的时间较长,强调了土地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留给读者思考的时间,进而引起读者的关注,表达作者对土地遭到人为破坏的忧思。

23.【写作点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这一信息并不是材料的关键信息,汤洪波在记者见面会上的发言才是审题立意的切入口。“身体可以失重”,可以指面临外界的质疑、困难的考验、险恶的困境、严峻的挑战等,身体遭受到的打击或伤害;“心灵永远不能失重”,则是指内心要意志坚定,要保持高昂的斗志,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果敢的行动,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等等。写作本题,只要围绕“磨难与坚守”“困境与奋斗”“不忘初心,青春无悔”等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阴晴雨雪青春路,从容淡定踏征程”等。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香囊本题灾害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TREASURE TRAIL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仲夏巧手做香囊
摆放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