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改进何以可能

2024-05-08 19:42刘建强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4期
关键词:法术学校教育

刘建强

广东乃至全国的乡村学校,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都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學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限制了师生的发展,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如何改进乡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国古代哲学“道法术器势”思想为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理解和改进乡村教育提供了一个全面的逻辑框架。通过坚守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采用有效方法、提供必要工具、营造有利环境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推动乡村学校的改进和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公平。

一、“道法术器势”的哲学方法论及其辩证关系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内容所阐述的主旨是:“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势以立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作为思想精华的“道法术器势”哲学方法论。一般原理的道、方法原则类的法、技术策略的术、实体化材料的器层层相扣,从形而上逐渐往形而下递进,下一层受到上一层的规制,而内外部条件集成的势则是以“术”行“法”的补充,也是“道”“法”“术”的实现之基础及“器”之选择的前提。乡村学校改进的问题实则为“道法术器势”的关系问题,分别表征为办学理念、发展路径、教育技术、教育环境和态度立场,各要素相互依存、耦合互塑、协同共生。办学理念如同灯塔,指引方向;发展路径是行动指南,决定学校发展的根本策略;教育技术是推动力,提升教学效能;教育环境是基础,影响学习效果;态度立场则是行动的动力源泉,决定改进工作的态度和决心。五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乡村学校改进的完整体系。通过优化这些要素及厘清其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为乡村学校改进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支持和指导。

(一)“道法术器势”的哲学方法论

“道法术器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论。“道”可以理解为遵循的自然法则或原则,是所有事物运行发展的基础,是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人本身关系的最基本原则、原理或规律,是一种抽象化的方法论,是解决事物发展中矛盾的方法论。“法”是指导行为的规则,是对“道”的具体化,让抽象的原则有了可操作的形态,是实现价值观并遵循规律所采取的核心理念和推进策略;“术”是实现目标的策略或者手段,是对“法”的应用,后来逐渐泛化为一种策略、战术、技术、具体的方法;“器”就是工具,是实现目标的物质支持,也是实现“术”的手段,是感官可以感知到的物质性对象,是有形的工具,是人们实现或者提高行动效率的工具;“势”则是环境、形势,是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或支持,也可以理解为当下所处的各种条件,比如地势、情势、形势、权势、势能,是指实现目标、推进事物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方法论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在明确法则的基础上,运用策略手段,选择合适工具,征变随势,将个体的行动嵌入到整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以更好地实现目标。

(二)“道法术器势”各要素的内在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道法术器势”哲学方法论中,五个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道”代表自然和社会规律,是一种普遍原则或法则,决定了行为的方向和目标。一旦理解了“道”,学校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法”或规则,使之具体化,这是把“道”的宏大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术”则是在确定“法”之后,运用创造性和策略性手段去实现这些规则。在执行“术”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借助各种工具或“器”,它可能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道”“法”“术”“器”四个要素是由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而“势”是外在的环境、文化、条件的融合体,人们行动的“道”“法”“术”的良好实现有赖于“器”和“势”的运用与发挥程度。整个过程如同流水行云,各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存,始终坚持“道”的指引,将法、术、器统一于势下,从而实现目标。

二、乡村学校改进“道法术器势”及其内在逻辑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法术器势”思想是一个深刻的哲学体系,其中“道”为总纲,指导方向,“法”“术”“器”“势”分别代表着在“道”指导下应遵循的规则、技巧、工具和情境。这种思想逻辑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改革。在乡村学校改进的过程中,“道法术器势”可以为我们提供全面且实用的思考框架。

(一)乡村学校改进的“道法术器势”

对于乡村学校改进来说,“道”就是要明确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即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法”是在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之后,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设定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例如,可以制定特色教育政策,优化师资配置,改善学校管理、完善评价机制等。“术”主要涉及如何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来实现改革目标。它包括落实新型的学校管理体制,采用活动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器”则是指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和设施,如教学设备、校舍、教材等。“势”关注的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比如通过加强校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共建、校家社合作,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

(二)乡村学校改进的“道法术器势”各要素内在关系

“道法术器势”五个元素相互交织,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推动乡村学校的改革进程。“道”是改革的引领力量,可被理解为教育理念或目标,它既是学校改进的方向和灯塔,也是衡量“法术器势”实效性的评价指标。“法”则像一张明晰的地图,为学校的改革指明行动路线。有效的“法”保证了学校沿着设定的目标和方向稳步前行,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具体路径或策略。“术”如同各种工具,帮助学校在改进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适当的“术”可以提高学校改进的效率和效果。“器”是实现这些方法和手段所需的具体工具或者资源,包括硬件设施、教学材料、技术手段等。充足的“器”是学校改进的物质基础。“势”则是实现教育目标所需的环境或者条件,包括政策环境、社区支持、家长合作、氛围营造等。优良的“势”为学校的改革提供强大的外部助力。这五个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学校改革的整体框架。

三、“道法术器势”视角下的乡村学校改进路径

乡村学校的改进需要构建有助于“道法术器势”融合的制度保障,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以超越“道法术器势”的割裂,实现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榕城教育实验区为例,本着“高校所研、地方所需、学校能为”的宗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揭阳市榕城区构建了“U—G—S”协作共赢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合作,高校、地方和学校三方协同共进,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构建有助于“道法术器势”融合的乡村学校改进制度保障

1.制定具体的政策。“道”是改革的灵魂,乡村振兴是国之要求、民之所向。乡村学校改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指出,通过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意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振兴。具体来说,榕城教育实验区以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目标,落实“U—G—S”各方的责任,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和时间表,把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学校改进的宏观方向具体化,全面引领乡村学校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2.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为推动榕城实验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根据政策走向和要求对教育实验区的建设进行策划,开展各类培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支持相关工作、协调具体事务,打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中小学结合自身的条件大胆实践,全面改进学校。例如,区教育局组织校长深入研读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政策文件和新课程标准,聘请专家举办主题为“高品质学校建设十二讲”的专题培训,引领校长改进学校。校长通过集中研修、自我修炼、专项培训以及专家指导,主动融合优质的本地教育资源,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全方位推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在教学实践中,乡村学校普遍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方法,并结合信息化手段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策略,完善学校管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办学质量,实现学校改进的预定目标。

3.资源配备与利用。“器”涉及教育资源和设备的配置。在乡村学校改进中,地方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如高校专家、地方教育人才和乡村教育振兴基金等,并进行合理分配,以便于更好地推进乡村学校改进和乡村教育的振兴。例如,榕城教育实验区不但充分整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小学教育专家资源,还引入东莞中小学教育名家等资源,选择区内东南西北中五所学校乡村学校(含城中村学校)为试点学校,运用“诊断—督导—评估”手段为乡村学校提供长期指导,建立乡村学校改进的“1+1+N”(东莞名校+试点学校+镇内各乡村学校)模式,全面推动学校改进。榕城区委区政府还筹集了资金,用于支持乡村学校功能场室的改造、设施设备的更新和优秀教师的培养。试点学校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教育资源,比如教材、教具、信息技术,以及新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和综合实践社区资源等,整体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乡村学校改进需要以多种方式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和包容的内外环境。例如,试点学校充分整合周边的文化中心、科技馆、医院、揭阳学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资源,培育学科特色、学校特色。在校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形成相互尊重和多元包容的良好氛围。揭阳市榕城区莲花学校利用学校周边的护栏打造了一个家庭教育长廊,供家长在接送孩子时自主阅读,營造了一个良好、积极的家校共育氛围。

(二)乡村学校改进需要超越“道术法器势”的割裂,实现双向融合

1.“道”与其他四个要素的融合。“道”是指导原则,必须贯穿于“法术器势”的制定与实施中。同时,乡村学校改进也应从“法术器势”的反馈中反思和调整“道”,形成动态的相互作用。在乡村学校改进中,“道”贯穿于乡村学校改进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办学理念更新、课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改革,还是学校管理的完善、教育资源的整合,“道”都为乡村学校改进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行动依据。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道”与“法术器势”形成动态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乡村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例如,揭阳市榕东中学在改进过程中坚持以“道”为引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法术器势”方面,学校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并与周边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努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2.“法术器势”之间的融合。乡村学校改进需要确保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教学方法、资源利用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在实践中,一是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学校改进规划和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地实施;二是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效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是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会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之,“道法术器势”之间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乡村学校改进应该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和措施,以推动乡村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基于协同理论的乡村学校改进实证研究”(批准号:GD20XJY2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法术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赞大棚栽培技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学校推介
唐僧的法术
梦幻西游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