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4-05-06 10:30焦荣
当代县域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域经济乡村旅游

焦荣

[摘要]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共兴重要物质基础,而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要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县域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引领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  乡村旅游;县域经济;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及乡村旅游相关内容,要求大力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乡村旅游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路径,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县域经济提速增效、助力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建设县域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强力引擎。

乡村旅游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业态,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居民增收致富。比如有的地方举办民俗文化节、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带动本地区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精品民宿等预订量提升,不仅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增加了经营性收入。另外,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企业直接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分红来增加收入。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就能刺激消费,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质增速。

促进县域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是关联度高、融合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旅游+”的模式,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便加强各行业之间的合作或是形成新的业态,来推动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使得农业、工业、服务业、文体、贸易、旅游之间交叉结合,使产业链得到延长。旅游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旅游体验需求,也使得不同的企业和行业之间进行新的合作,从而创造出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产业融合创造出的新的产品功能和经济价值又为不同业态跨界合作提供了新平台。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的产业合作不仅能够实现不同产业优势资源的整合,而且能够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合作为契机,加强各区域间县域经济的协作,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促进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依靠乡村旅游改变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使围绕乡村旅游的周边产品生产销售,以及文化、信息、商业、运输等资源得到激活,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加快县域经济的多元化转型进程。通过乡村旅游激发县域经济新的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近郊农业园区模式。近郊农业园区是通过土地流转,在城市周边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产业特色园区,同时融入休闲娱乐元素,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了解农业技术知识的观光农业园区。利用县域自然土地优势发展近郊农业园区,可以满足现代都市人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城市游客,带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

农业综合体模式。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研发、商贸、储运、地产、娱乐、会展、博览等一二三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综合体。让游客能够深刻体验到农业生产过程、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这种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不仅有助于传播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还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功能互补的良好农业产业链条,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城市田园模式。城市田园一般是选择在一个邻近大城市的乡村地区,规划满足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区,同时把农业作为提升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的一个板块,在保留农业田园元素的前提下,开发出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城市功能。城市田园模式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把城市和农村的优点集合在一起,有助于打破城乡壁垒,推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布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使人们既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现代文明,又能体验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沟域经济模式。沟域经济是利用山区地理特点打造“一沟一品,一域一景”的特色农业景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其区域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但是在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要落实好水土治理措施,保护水土资源,抓好河道治理,打造良好水生态。最终通过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身休闲、健身娱乐等产业以点带线串联起一个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经济体,推动沟域内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打造沟域循环经济。

乡村旅游发展优化措施

做好统筹规划,强化政策保障。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规划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地理、区位、文化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适宜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对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职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必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单纯依靠村集体和农户个人无法补齐资金短板,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为农户降低贷款门槛,同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再次,要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點。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如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品牌形象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历史人文都是可以提炼为品牌核心价值的元素。首先要利用好生态环境资源。当地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就是乡村旅游最直接的品牌形象。游客可以在绿水青山的天然氧吧中尽情地去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赏花爬山、体验农耕文化,现代人也可以体验古人的惬意生活。其次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品牌农产品,如陕西秦岭山区山沟里的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化产业集群,比如产业新村、产业庄园,把生态田园、农业产业园变身成为旅游景区。此外,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科普教育、自然探险、实景剧本杀等趣味性项目吸引青年游客,提升游客多元化旅游体验。构建乡村旅游品牌最重要的是体现本地区的独特性,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才能在游客心中留下品牌印象。以乡村旅游为中心画出辐射其他产业的同心圆,拓宽乡镇产业集群,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优化体制机制,汇聚人才合力。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要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爱农村的高质量人才参与进来。首先,要加强政府主导,引导旅游企业建立完善的薪酬、保障、评价和奖惩机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挖掘、培育本土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精技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要通过人才引进、人才支援等手段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人才,防止人才外流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要提升乡村旅游文化价值,培养以非遗技艺、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相融合的人才为重点,围绕“互联网+”“旅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立多级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旅游铸魂。此外,要搭建平台,依托旅游专业院校、企业等机构,培养和储备乡村旅游人才后备军,带动乡村旅游良性循环发展,以人才支撑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域经济乡村旅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