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文化协同发展路径

2024-05-06 10:30秦朗
当代县域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成渝两地遗产

无工业,不大国。回望中国壮阔工业史的漫漫征途,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支撑起制造强国的“钢筋铁骨”。工业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其中衍生和积淀的工业文化深刻影响着工业思想、工业变革和工业传播。当前,我国工业文化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各地因地制宜,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民间组织多元整合发力,共同推进落实和发展。工业文化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工业形象也焕新升级,大家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感日渐提高。

工业文化的内涵解析

“工业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次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之后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工业和工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工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工业生产、工业思想和工业进步。

工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工业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工业文化的特点也随着时代和产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人类的工业形式以手工业为主,这一阶段所诞生的工业文化与手工业文化息息相关,手工艺者通过祖传绝技、秘方在家族内部实现代际传承,进而在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形成技术垄断,出现了与手工业相适应的传统工业文化。

18世纪后期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机器强大的生产力彻底超越了人类生物机能的桎梏,机器大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业小生产,人类从此进入工业时代。大部分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文化始于工业革命。如今,伴随着全新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工业文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意识,也深刻融入人类现代文明的血脉中。

工业文化的特点。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产业属性。一是与工业生产紧密联系,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剂、润滑剂和灵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产业属性。不同时代和不同产业背景下的工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三是工业文化存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方式,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物质文化主要指工业遗产;制度文化是指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工业化特点的治理手段或者管理工具;“精神文化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发展,并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动力和精神支持的共同价值观”。

成渝地区工业文化发展现状

成都、重庆作为西部两大极核发展城市,一直高度重视工业文化发展,特别重视挖掘工业遗产、工业精神中蕴藏着的工业文化价值,从而构筑工业文化高地,全面提升工业软实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成渝工业文化。

成都工业文化发展现状。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特大城市,成都经历了古代手工业、近现代工业、现代工业和新型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古至今,发达的工商业成就了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当前,成都工业文化已经进入全新发展时期,正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不断培育壮大工业文化产业。一是开展工业遗址资源摸底调查。2017年,成都市规划局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告》中,首次向外公布了近现代工业建设中留下的27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实现分级认定保护利用(详见表1)。2018年至今,四川省先后五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成都有6处工业遗产先后上榜全省工业遗产名单(详见表2)。二是打造工业旅游品牌。依托丰富的工业遗产和工业基地,成都着力推进工业和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东郊记忆景区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基地,是成都一张具有时代意义的城市新名片;成都经开区以汽车作为新符号,发展汽车工业旅游,现有沃尔沃汽车品牌体验中心和一汽大众成都工厂两家全市工业旅游示范点,成都首家汽车主题乐园;水井坊遗址博物馆作为成都白酒工业旅游的标杆,创新推出沉浸式体验剧,丰富景区业态。三是加大工业文化研究。多所高校将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推进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将工业文化遗产纳入研究方向;成都工业学院和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相继成立工业文化研究机构,从而促进工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拓展工业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重庆工业文化发展现状。近现代以来,重庆工业历经了四个历史阶段。自1891年开埠,重庆近现代工业萌芽。至抗战前,重庆已经发展成为长江上游的工业重镇。抗战爆发后,工业大内迁加速了重庆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为重庆城市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工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更深层次的改变。一是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2021年重庆市相继出台了《重庆市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从政策层面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规划和指导。重庆现有工业遗产保护名单共140处,其中涌现出涪陵816地下核工程景区、鹅岭二厂、金山意库、重庆天地等成功实践案例。二是打造工业文化创意街区。近年来重庆以工业文化创意为核心,建设集文化、艺术、设计为一体的集聚区,成为重庆文旅和创意产业的新标识、新亮点。2022年重庆市首次公布了全市工业文化创意街区名单(详见表3)。三是弘扬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创新文化载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建立政、企、学协同联动机制,举办各类工业文化座谈会、研讨会。成立重庆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深化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

成渝地区工业文化

协同发展的基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文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发展工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协同发展工业文化是成渝地区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繁荣成渝地区工业文化协同发展,有助于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工业文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第三,工业文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赋能和支撑作用明显,对两地凝聚社会共识和合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工业文化底蕴基础较好。追溯历史,重庆和成都具有同根同源的巴蜀文化,地缘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似,几近同步的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奠定了成渝地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基础,这些都是发展工业文化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长达130多年形成的勤劳吃苦、坚强韧性的性格已成为成渝地区劳动人民共有的人文特征。四川、重庆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一代代建设者孕育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承载了浓厚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工业遗产资源规模大。成渝地区工业遗产资源丰富,现存大量厂房宿舍、生产作坊、交通设施等。特别是三线企业后期因各种原因搬迁或破产,遗留下一批工业遗产,类型多、分布广。近年来,成渝两地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遗产摸底调查,推动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创新。在工信部认定的五批次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成都2处,重庆6处,在中西部地区中排列在前。同时,围绕工业遗产,成渝地区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呈现多样化的特色项目,其中东郊记忆、重庆工业遗址公园、鹅岭公园等吸引大批游客。

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在中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都是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业和文化旅游业等具有较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发展高地,服务业不仅比重高且发展水平在中西部地区超前。当前成渝两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培育新型工业文化业态正是基于服务业强势发展的基础之上。为讲好成渝工业发展故事,塑造成渝工业形象,2022年成都工业文化发展促进会与重庆工业文化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筹建成渝工业旅游联盟,启动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文旅计划。

成渝地区

工业文化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成渝两地在工业文化上的共融共通以及地缘优势,客观上要求构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但川渝“分家”后,两地在工业上的同质化竞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条块分割的不利局面。直辖市、省会城市在政策制定、产业推进上的差异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业文化协同发展的范围和深度。

行业协同联动机制尚未建立。西部地区工业文化发展起步较晚,且成渝地区虽然达成战略合作,但尚属合作初期,缺乏统一高效的产业政策体系、细分行业标准体系以及有利于地区共同打造项目和塑造品牌的平台,需要快速补齐短板。另外,成渝两地之间缺乏高层次的政府间协商机制。尽管成渝工业旅游联盟正在筹建,两地间的各种交流及考察活动正在进行,但就兩地区域内的合作模式、行业结构调整等战略性协同问题,尚未进行深度磋商,双方在协同的切入点和利益结合点上未有重大突破。

产业发展整体提升缺乏动力。近年来,成都和重庆工业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从宏观层面来看,两地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在学术研讨、管理措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互通互认,但在保障社会资源要素、调动社会成员自主创新积极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释放。同时成渝两地工业文化的发展往往只限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对工业设计涉及较少。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较明显。目前,成渝地区已基本形成“重庆主城+成都”的双核驱动发展格局,工业文化发展也基本遵循这一模式。中心城市本应带动辐射周边市地和区县一体化、融合发展,但实际情况是除了成渝两地,其余地区工业文化发展缓慢、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遗产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不足,且转化率不高、占比较低,难以有效支撑工业文化协同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

工业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问题导向看,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工业文化要在打造工业软实力、塑造工业新形象中实现突破式、跨越式发展,必须构建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两地工业文化发展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将优质工业文化资源转化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竞争力。

共建工业文化发展协同模式。成渝地区工业文化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系统组织是首要和关键任务。一是健全工业文化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完善促进工业文化发展、工业遗产保护、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等目标一致、上下联动的梯度工业体系,积极营造没有围墙、共谋发展的高效协同生态。二是建立工业文化协同沟通机制。构建部、省、市纵向贯通、城市间横向联动的协同沟通机制,由成员单位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解决两地工业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困难、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事项。三是实施龙头带动的协同发展机制。对于成渝地区已经具备规模优势、经营效益较好的重点项目和重要载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充分释放示范带动效应。

合力打造工业文化旅游走廊。2021年重庆出台了《重庆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强调工业遗产聚集带要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2年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要求抢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契机,推进川渝工业文化合作。在两地政策的指导下,一是全面梳理工业遗产资源。按照成都、重庆、绵阳、德阳、宜宾等地工业遗址特征,捆绑整合成具有共同历史主题、相关功能体验的工业遗产聚集带,例如三线建设、白酒工业、铁路运输等,最大限度挖掘两地工业遗产的价值潜力。二是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欧盟一体化推进工业旅游为成渝地区工业旅游提供了经验借鉴,应充分结合当前文旅市场的消费趋势,在策划创意和配套建设时将工业旅游与周边旅游串连成线,形成极具文化魅力、极富地方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三是打造工业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政府搭台,联合社会力量,多点发力,支持培育成渝两地工业旅游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以宣传、推广工业旅游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平台。

加大两地科技创新支撑力度。成渝两地均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是我国科技创新“第四极”,这为协同推进工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源头供给。一是合力建设工业数字博物馆,加强数字技术在工业文化企业、体验产品和项目建设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云”全区域覆盖。二是共享工业文化资源,开发教育培训、文创周边、科普娱乐等高科技产品,举办各类工业文化主题展览、科普教育、文创体验和研学实践活动。三是提升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开展成渝两地工业设计交流合作,重点对接地区设计和产业化需求,创新举办成渝地区工业设计大赛或设计周活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塑造传播成渝工业崭新形象。成渝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形象塑造和传播成为推动两地工业文化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深度挖掘成渝工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打造一批优秀案例,积极向国内外推介成渝地区工业历史及改革开放成效。二是加强工业文化宣传推广,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例如网站、短视频、公众号等,高频次、长时间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加深大家对成渝工业的印象。三是发展工业题材文艺作品,鼓励扶持原创,促进成渝两地工业文化、工业故事等资源转化,支持各级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主题乐园加盟,推进资源互享,让成渝工业故事变成世界工业故事。

(作者秦朗系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成渝两地遗产
活色生香新成渝
脚下较量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遗产怎么分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千万遗产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