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的实践与启示

2024-05-06 10:30程静
当代县域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程静

[摘要]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际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目标,通过对牛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建立相关机制,红牛产业对于“平凉品牌”的打造和品质的提升,对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应从农产品基地的打造、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农业品牌体系的建立健全、营销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理解其具有可推广性的经验与启示,在实际工作中以参考和利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平凉红牛

[作者单位]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行政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的重大发展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依托本地资源,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平凉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多年坚持不懈,多措并举培育壮大牛、果、菜三大特色产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全国其他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基本路径

平凉市持续推进农业强市战略,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为统揽,着力打造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化发展高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平凉市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48亿元,比3年前增长50%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500元。

统筹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全力抓好粮食安全保障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立足各县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环境容量,统筹规划特色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按照山塬果、河谷菜、平凉红牛全覆盖的产业布局,牛产业持续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不动摇,坚持适度规模养殖和分户饲养同步推进,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养牛计划,全市共创建万头产业强镇5个、千头养牛专业村18个,培育百头以上养牛示范场29个,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349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先后带动8.4万户27.7万人实现稳定增收。去年上半年,全市范围内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70.79万头、18.81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71%、10.91%,出栏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位列甘肃省第一。

突出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从严落实链长制,贯通断链、延伸短链、提质弱链,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四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引进落户和扶持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2户,年经营收入达6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2%。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5590个,培育发展家庭农场6331家。统筹推进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发展全环节绿色食品加工业。牛产业大力实施“强龙延链”工程,全力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提档转型、升规入统。2023年度,全市共建成肉牛屠宰及牛肉分割等生产线7条、在建2条,年屠宰能力达到了15万头,牛肉精深加工能力近万吨,建设“平凉红牛·中央厨房”等高端品鉴体验店4家。推进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研发生物制药、化妆保健、胶原蛋白肽等产品,不断向医药、保健、食品等链条延伸拓展,目前共研发和生产牛肉制品、骨制品、皮制品、保健品和生物制品共6大系列112种。

着力夯实项目支撑,促进优质农产品集群发展。2023年,平凉市制定并落实了“4+2”项目管理机制,谋划储备农业农村领域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75项、总投资59.56亿元,38项续建、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6.6亿元。扎实推进覆盖市域的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建设。平凉红牛产业链共论证实施扩繁增量、饲草保障、屠宰及精深加工等4大类63个项目,总投资3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达9.55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9个,总投资26.8亿元,年度计划到位资金11.67亿元,目前已落地建设项目17个,完成投资3.67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个,平凉红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8亿元。

推广绿色循环模式,打造优质农产品生态环境。平凉市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农畜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平凉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这是“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部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面开展的全国唯一一个市级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平凉市因地制宜探索推广“粮—饲—畜—肥—果(菜)”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协调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年实施“粮改饲”60万亩,建成有机肥生产线18条,示范推广循环农业技术24项,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尾菜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81.72%、83%和51.25%,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双递减”,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强化科技人才保障,加快优质农产品集成创新。积极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引才计划”,先后聘请2名院士、6名国内知名农业专家。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近三年累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0.7万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2万名,培育高素质农民8661名,评选农业生产技术类乡土人才60名。建成了中国农科院西北肉牛种质(平凉)科技创新基地,组建平凉红牛基础母牛育种群3000头、核心群420头,“平凉红牛”列入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计划。

建强特色农业品牌,提升优质农产品价值效应。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着力培育以“甘味”品牌为引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平凉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218个,平凉红牛入选2022年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被评为“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精品品牌。平凉红牛继成功注册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以来,陆续取得直供国家级运动员及重大赛事的“入场券”、自主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的“通行证”,先后荣获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品质特别奖、最具风味奖,“2023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最受关注品牌、最受关注产品等国家级大奖,品牌价值達到222.77亿元。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启示

平凉市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方面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且近年来发展的模式越来越成熟,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要形成集聚发展优势,必须聚力于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打造。应积极开展抓点示范行动,建设一批产地清洁、生产绿色、全程贯标、品质优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以突出精品定位为主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以突出生态环保为主的有机农产品基地、以突出特征品质为主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基地、以突出全程控制为主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体系。有了基地就有了依托、有了示范,形成发展的基础。

要形成集群发展优势,必须致力于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应坚持引大引强引头部,落实财政奖补、贷款贴息和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实力强、在延链补链强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支持本土重点龙头企业立足农业主导产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配套升级机械、包装、储运等设施设备,补齐加工短板。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头雁效应”,产业就会在一定范围内享有话语权、占据主动性。

要形成集团发展优势,必须着力于农业品牌体系的建立健全。应全面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推动优势产品实现品牌化提升,构建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矩阵。健全完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协同构建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营养价值、质量安全等品质支撑体系,推动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厚植具有平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绿色底色。用品牌化来提升产业层级和附加值。

要形成持续增长优势,必须倾力于营销能力的提升提质。应坚持“线上+线下”营销同步发力,探索推广“扁平垂直结合、品牌产品融合”的B2C电商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精准营销。积极组织参加农交会、农博会等各类大型展会,组织承办国内牛产业大型节会、苹果产销峰会等活动,引导支持农业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布局平凉特色农产品品牌专营店、品牌连锁店,快速扩大品牌公众影响力。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水土保持助力西峡县特色产业大发展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