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

2024-05-04 16:55梁蕾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陆游爱国亲情

梁蕾

立德树人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德育所处的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其中的人文性中德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统编教材安排了大量古诗词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德育,通过挖掘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与诗人的对话中产生共鸣。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的民族精神,古诗词最能体现作者抒发的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即使身处江湖之远,也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留下的诗词中就有大量抒发和表达爱国情怀的篇章,影响了一代代读者,让爱国主义精神得以代代传承。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挖掘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与诗人的同喜同悲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与熏陶。

如教学《示儿》,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也是一首最具爱国情感的诗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陆游在绝笔诗中把什么看成最重要的,以此为主问题,推动诗歌的学习。学生在研读具体诗句时发现:诗人本身是一个非常想得开的人,诗的第一句就说得很明白“死去元知万事空”,换言之,人在死之前没有实现的事情死之后就不用想了,想也没有用!但是,还有让陆游死了也不想放下的事——九州同,陆游就把它写在绝笔诗里,作为最后的要求: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说出来!透过这样的嘱咐,读着这样的诗句,人们不禁会想:陆游为什么这么在意“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和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就能够明白,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一生追求的事业就是抗金,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贪图享乐,不管沦陷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游和许多爱国人士的抗金主张不仅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反而还多次遭到主和派的排斥与打击。由此可见,陆游的一生与抗金关系密切,所以他至死都不忘“九州同”与“王师北定中原”。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感知诗人的追求中爱国情感高于一切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陆游的其他爱国诗篇,如《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在理解陆游最深沉的爱国情感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渗透热爱自然教育

在山水诗、田园诗中,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这一类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自然的广阔性与包容性,引导学生从诗人表达的自然风光中感悟美和追求生活情趣。

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词虽然是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学习的,但在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中具有獨树一帜的意味,值得学生认真品读与欣赏。在《渔歌子》中,诗人以西塞山前自由飞翔的白鹭、桃花盛开时节江水中的鱼儿,衬托渔父悠闲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在后面的诗句中体现得更充分——“青箬笠,绿蓑衣”,与春天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静立在西塞山下的江岸边,远远望去根本分不清那是一棵树还是一个人;最妙的还是诗人的感觉“斜风细雨不须归”,人们对生活中不期而遇的风雨总是要“避一避”,也就是回到屋子里去,但是诗人直言“斜风细雨”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融入自然不妨像“斜风细雨”一样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无须归去。这种对自然无条件的热爱,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让学生看看幼儿园的孩子那种喜欢在风雨中游玩的情形,就能清楚地理解诗人在热爱自然中保持的正是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学生在读懂诗人的过程中受到了热爱自然的教育。

三、渗透珍惜友情教育

古诗词中不乏珍惜友情的经典名篇,一方面与古时候交通、通讯不发达有关,朋友之间聚少离多,因而每一次相聚都是那么难得;另一方面朋友相聚离别喜欢吟诗唱和,自然会表达互相珍惜的情感,一来二去,那些表达送别之情的佳作更容易传播。尽管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变得十分便捷,但是值得珍惜的友情没有因此消失,人们在相聚时喜欢引用送别诗中的名句就是一种体现。教师在送别类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千古不变的深厚情谊最值得珍惜。

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是诗人王昌龄与北上洛阳的老朋友辛渐在润州分别时所作的两首送别诗中的一首,写的是在江边离别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前两句诗理解送别时的景色,通过苍茫的江雨中的楚山形成的意象,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中充满了凄凉与孤寂,看上去情绪低沉。但是诗人没有让低沉一直沉到底,在后两句诗中,诗人以“冰心”与“玉壶”自喻,与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形成对比,在凸显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的君子风范中,让离情别绪瞬间变得亮堂起来,千言万语化作两个字“放心”。作者以假设的情形告慰离去的友人,尽管自己被贬而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但是自己一定会坚持操守,秉持信念不动摇。鉴于王昌龄以“冰心玉壶”表达对友情的珍惜写得过于含蓄,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其他诗人写的送别诗中的名句,让学生对古诗词中人们珍惜情谊的表达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

四、渗透感恩亲情教育

在古诗词中,还有大量表达亲情的诗句,浸润着中华民族最深厚、最稳固的血缘关系,值得学生学习与品读。

如教学《游子吟》,孟郊在诗中回忆自己与母亲分别时的情景,看上去是那么普通:母亲在儿子远行前针一针一线地缝衣裳,每一针都是嘱咐,每一线都是牵挂,母亲实际上是把自己缝进了那件衣裳中,希望那些密密麻麻的针线像自己的手、自己的心能够随时护佑儿子……远行的儿子牢记这一切,时时想着的是如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但儿子又知道自己做得再多,也就像“寸草心”报答不了母亲无私的养育之恩。这就是充盈在《游子吟》中的至真亲情,也是身为人子、人女的学生需要懂得的感恩之情。又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在诗中借传统节日来表达对“兄弟”这种手足亲情的无限牵挂与思念,都体现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字面上看是“少一人”,那是登山队伍中少了一个快乐的身影,是互插茱萸时少了一张笑脸,而在兄弟们的心中则多了无数的牵挂:王维孤身一人在京城里有地方登高吗?京城里有茱萸吗?即使在今天,这种亲情之间的思念与牵挂,仍然是伦理道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需要向学生渗透的德育内容。

总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古诗词自身承载的语文知识学习,同时需要重视渗透多方面的德育因素,让古诗词学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陆游爱国亲情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永不凋零的亲情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除夜雪
清明话亲情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初夏绝句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