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应然之举

2024-05-04 16:55钱剑波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李大钊革命文本

钱剑波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编的革命文化类课文有三十多篇,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读文本,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达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一、接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把接引式学习运用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主要是针对该类文本与学生在时间上、情感上存在着距离,因而学生在阅读尤其是自主学习中,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都难以实现。教师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在课前进行预判,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目的。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写作背景,都远离学生当下的生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隔膜感。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寫,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设计如下学习单。

学习单导语:如果你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李大钊的名字被列在前面,但是我们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中,却没有看到李大钊的名字,那么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去了哪里呢?他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一篇回忆录中把我们关心的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让我们进入课文学习,去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品质。学习单内容:1.认真读课文,抓住时间节点、事件和值得关注的外貌、神态、言行,梳理课文内容。2.搜集、交流与整理资料:(1)关于李大钊的资料;(2)1927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3)李星华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3.你能想清楚李大钊当时为什么不离开北京的理由吗?

这样的学习单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针对文本采用倒叙方法,让学生按时间顺序自主阅读,梳理李大钊从被捕到遇害的经过,对当时发生的事情有个清楚的了解。既承接了此前学习过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又引向了本单元学习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目标。第二部分搜集资料是学生此前多次学习训练过的,此处让学生围绕关键词搜集资料,避免出现资料过多、过滥的情形,并且指向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这一新的要求,尤其是在“1927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资料搜集中,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主要看1927年5月以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此后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很多,但对加深课文理解帮助不大。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另一个角度回答导语中提出的李大钊去了哪里这一问题。当学生完成上述学习单的任务,就基本上消除了与文本之间存在的隔膜感。

二、体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情感难以产生共鸣时,教师需要创设多种体验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文本语境中,受到革命精神和品质的感染与熏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首先是在角色转换中代入体验。在革命文化类课文学习中,为了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上的距离感,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文本中的某个人物,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观察、去倾听、去思考,体验人物应有的情感,走进文本深处,接受革命传统、革命文化和革命思想教育。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少年周恩来,再从周恩来的视角去看1910年在东北奉天(今沈阳)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租界里看到那个丈夫被压死的妇女不仅得不到巡警的帮助,反而还被巡警训斥。此情此景,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化身文本中的人物,就有了明显的代入感,说起人物感受就会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很贴近,甚至能结合当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感受。这样的角色转换能够为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立下的伟大志向打下基础。

其次是在想象画面中生成体验。革命文化类课文在表达中同样有大量留白,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文本留白,让学生想象具体的画面,推动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深入理解与体验。仍以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的巡警局门前看到的情形中,有“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其中“哭诉什么”“训斥什么”都是文本留下的空白,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那个丈夫被轧死的妇女哭诉出来的话语有哪些?那个中国巡警训斥哭诉妇女的话语有哪些?学生转换为少年周恩来的角色,就能感受到“中国不振”的真实情形,就能想象出这些留白中的画面:那个妇女早已哭哑了嗓子,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她丈夫挑着担子走在大街的一边,洋人的汽车从后面直冲过来就把人给压死了,一点人性都没有……那个中国巡警居然扯着嗓子吼道,别在这儿哭丧啦!这里是你们这种人来的地方吗?被洋大人撞死了算你倒霉……这样的想象画面中,虽然出场的仅是两个中国人,但充分显示在洋人的租界里,没有中国人说话、做事的权力;这样的体验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既令人痛心,又是奇耻大辱。

再次是在创设情境中沉浸体验。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音频、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润物无声的功效。还以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那时的中国,仅仅是少年周恩来看到的这一个地方是这样吗?接着配乐讲述并用课件呈现:公园门口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人力车夫穿上类似囚服的服装为洋人服务,圆明园被抢劫一空……这些都说明那时候洋人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少年周恩来看到的仅仅是一角。学生对“中华不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三、提问,促进学生思想的跃升

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看,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学习是要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善于借助高品质问题的引领,让学生真正把握文本中蕴含的价值。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主要写了毛泽东在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的艰难选择,表现出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这种常人与伟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前线,毛泽东感到无比悲痛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悲痛集中指向希望还能够见见儿子的遗骨,这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也不会有人反对,但毛泽东最后为什么‘打消了这种念头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深入研读课文,在探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中,能够真切地感知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在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伤心不已,一次次、一遍遍地回忆与儿子有关的往事,这体现的就是常人的情感;在探寻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中,能够体会到毛泽东从全局考虑,从更多牺牲在朝鲜前线的烈士考虑,忍住悲痛和不舍之情,作出了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这就是伟人的胸怀。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能够让学生的心灵经历一次深刻的教育。

总之,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使之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李大钊革命文本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