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融合:新型记者的智能实践与未来发展路径

2024-04-28 05:58刘雨薇
视听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机新闻记者媒介

刘雨薇

随着美国ChatGPT 的横空出世和国内文心一言、盘古等的频频推出,以大模型训练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受到全社会的热议,更受到了传媒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其实,人工智能对传媒业发展的深刻影响由来已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而影响越趋显著,业界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一系列担忧更甚以往:“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记者吗”“未来的传媒人与AI 如何共生”。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带来关注争议。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人工智能认识不断深化,人机协作融合对新闻生产的变革势不可挡。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本文试图从“媒介融合”到“人机融合”的进阶过程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新型记者的智能实践和发展路径。

一、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对新闻记者能力的拓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演进迭代向来都是媒介融合的驱动器,传统媒体也在一次次经受科技洗礼后幻化出新样态。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如果狭义地将媒介理解为机器,那么人工智能是智能机器对人类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其通过自主或被动的学习,可以拥有传统机器无法具备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展,这种能力会持续提升,而最近火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这种能力提升的典型呈现。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完成从体力劳动到智力劳动的诸多社会生产实践。换言之,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全方位进行赋能。

从传媒业发展的视角看,人工智能在持续发挥重大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形态到机制层面的整合,但是想要实现媒体的深度融合,则需要实现从媒介向媒介化的变革。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媒传播不仅将改变大众媒介面貌,传播模式、新闻生产规律、新闻伦理和运作经营等皆在发生动态变化,从而从深层次推动着媒介产业格局重塑。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传统新闻工作者必须应时做出改变和进步。“人机融合”“人机协同”模式为传统新闻工作者开辟了新空间,人工智能技术以其高效的处理能力提高新闻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不断释放生产力,这在业界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媒介融合的进程中,新闻生产的生产关系悄然发生改变,人与机器的关系趋于平等协作、媒体工种之间的界限模糊……传统新闻记者职业生态面临变革。因此,新闻记者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善于借助智能技术,及时向新型记者转型。

二、创新应用:人机融合在新型记者新闻生产中的实践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在新闻生产中应用人工智能已经从早期的“纸上谈兵”演变成渗透于舆情监测、线索收集、高效制作、精准传播和分发等新闻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覆盖媒介生产全流程。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身影随处可见,比如机器人协作写作、无人机/穿越机拍摄、生产智能播报等。传统记者的身份角色由单一的报道者转换为人工智能机器操作员、数据分析师、数据解码者等,新闻报道团队也逐渐呈现组合趋势:传统记者与程序员、数据分析员、设计人员实现跨学科合作。

(一)线索搜集全面升级,从海量信息中提炼新闻价值

新闻监测系统自动跟进新闻事件。新闻源采集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AI 技术使得舆论热点的捕捉和新闻选题的发掘对人力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早在2015 年,苏州广电瞄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打造一体化“媒体+”服务智能化技术支撑平台,平台上线的智能策划及传播分析系统, 汇聚全网12 亿篇文章,能够为业务部门第一时间提供各大官方媒体的热点新闻报道内容,为业务部门的内容策划、选题方向、传播情况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依托智能渠道,信息“搬运者”深挖庞杂数据中的价值。数据挖掘、自动化数据分析成为新闻记者采写新闻时习惯采用的手段,从而使数据新闻常常占据舆论头条。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三部推出数据新闻专栏“数读我苏”,从不同数据维度解码江苏。正如该栏目负责人所言:“数据来源的方式多样,除官方发布的文本、报告等权威数据外,也会使用八爪鱼软件去大众点评或豆瓣‘爬’数据,包括使用Python 软件,增加爬取数据渠道的多元性。” 在新闻源采集中,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潜在的新闻来源,比如《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二,你却说它代表“很多爱”?》形成可视化图表直观呈现江苏婚姻登记大数据;《周末露营去哪儿?听说江苏的公园里藏了2个马尔代夫!》反映江苏10 年来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等,新闻生产借助智能手段变得直观形象。

(二)新闻写作效率大幅提升,“利器”助阵释放内容生产力

自动化生成写作拓展新闻生产空间、突破职能界限。人工智能在传统新闻采编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内容生产和分发。在实际采访场景中,新闻记者携带的人工智能设备已属“标配”,在语音转换软件和衍生智能辅助产品等“采访黑科技”加持下,被采访对象的语音在数十秒内转换为文字,缩短过往编写新闻稿件时翻译采访内容、查找引用同期的时间,持续提升采写效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可以将信息采集和内容生产集中在自动内容生成模型中进行,记者可直接获取到经过编排的、信息要素齐全的稿件。在电视新闻拍摄中,使用水下拍摄器、航拍无人机以及人工智能“穿越机”等拍摄设备也屡见不鲜。这些人工智能机器的操控者大多是传统摄像记者转型而来,不断学习适应新装备成为传统媒体人进化的必备技能。

自ChatGPT 问世以来,全球范围内多家传统媒体第一时间瞄准生成式AI 这一科技热点,推出一系列产品和计划。国内媒体也不甘落后,百度基于ChatGPT 技术创建智能写作工具“文心一言”,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和写作需求,这项工具就能自动生成符合用户要求的文本,易于上手、操作简便。这些生成文本虽然与成熟的新闻文本尚有差距,但其未来发展值得新闻记者期待。随着技术深化融合,AI 可以将模型生成内容直接分发给用户,补齐新闻生产链条的最后一环。

丰富新闻产品呈现形式,完善生产流程。2022年5 月,江苏新闻广播《小姜说天气》全新改版,在原先主播IP 的基础上,加入AI 主播“小苏”搭档,采取记者本人与虚拟主播对话方式播报气象信息,在每天10 档资讯节目中伴随式滚动播出。媒介融合时代,音频节目的升级迭代成为必然。该节目播出10年来,一直采取传统采编方式,由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最新信息后,转化为文本内容,再以口语化的形式“说天气”,辅以后期制作、垫乐压混等。而新版本中,由气象记者在AI 编辑界面中输入文字内容,生成活灵活现的“对话”,即可入库等待播出。无需后台部门配合和后期环节介入,实现生产流程再造和协同化。后期生成式AI 还将进一步改变人机交互方式,更加直接和高效。

对生产主体新闻记者而言,资深气象记者混搭AI 主播为传统节目增添接地气的“讲述感”,带来节目形态创新的新飞跃;在操作层面上并未造成日常制作的技术门槛,减轻日播节目工作量;人和机器之间由人控制机器变为更为平等的协作关系。这样的媒介实践提升了气象播报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进阶与坚守:新型记者的未来发展路径

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已广泛用于完整的新闻生产链条,并深度介入记者的新闻生产实践之中,“人机融合”缩减着记者新闻生产时间,达到质效齐升的目的。AI 赋能流程再造的同时,基本新闻传播规律并未改变。但也需看到,传统媒体的“人机融合”实践绝大部分仅限于浅层尝试,即人工智能的弱应用阶段。在未来的岁月中,新闻记者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闻生产的辅助工具,很长时间内人仍是新闻生产的支配性力量。

(一)做好生成式AI 的人工“把关人”

AI 写稿当前最常见的用途,是利用结构化数据自动生成稿件,多应用于天气资讯、体育报道、地震测报、财经报告等领域,其特点是模板化痕迹明显,文体内容也较为简单。随着科技不断发展,AI 换脸、语音合成、表情操纵等功能的滥用,生成式AI 应用也衍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系统合成的错漏百出的虚假新闻频频发生,隐私泄露、版权争议等成为困扰行业的新问题。

面对海量“以假乱真”的AI 生成内容,大众该如何甄别区分?除了推动AI 治理尽快从监管层面出台行业规范、技术指引,补齐法律短板外,作为行业一线的记者,应当做好生成式AI 报道的第一道把关人,规范新闻失范行为。面对人工智能引领的变革浪潮对传媒业的影响,新闻记者一直遵循的新闻生产原则,如真实性、客观性,更凸显重要性。

(二)确定“人机融合”生产主体地位

新闻越来越成为人机交互、人机协同的结果。就目前现状来看,智能新闻也是“有条件的”自动新闻,并非人工智能体完全自主生产的产物。计算机工作的前提是人工设定好完整的运行程序,这也意味着“人”在“人机融合”中依然占据主体地位。

生成式AI 发展迅猛,当越来越多的新闻采编播发一体化都由人工智能代劳,机器智能和人类智慧“并驾齐驱”时,人的趋利性会在无形中驱使我们做出“更省力”的选择。当新闻生产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智能,新闻外壳下包裹的内核仍是“我们”的思考吗?

科技如何赋能传媒产业一直是讨论的重点,但在向技术无限靠近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传媒业是为人所服务的,追求技术的触角最终要和人性相通。新型记者一直是新闻生产的主体性力量。

(三)科技赋能和人文赋能

如果说,“科技赋能”成为人机融合的新基点,那么人文赋能则是人机融合的内生动力。机器智能是“工具理性”的化身,而记者更能体现“价值理性”的温度与坚守。比如关于地震新闻的报道,人工智能生产速度远超人类记者,但语言生硬冰冷,缺乏地震背后对灾难的深入挖掘,无形中消解了人文关怀。英国记者联合会主席Tim Dawson 表示,目前,全世界新闻行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有事实根据的报道。机器人显然无法代替人类亲历现场、真实客观地记录事实。

“人机融合”新型记者是什么样?他们将不再是传统职业身份认知中的记者,他们既具备良好的新闻专业能力,又能对AI 写稿的信源、内容甚至算法程序进行审核把关,是具备数据素养和信息编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回答了业界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生成式AI 会代替传统记者吗”。未来社会整体新闻图景是由人机交互、人机协同构成的庞大网络生产传播、塑造构建的动态呈现。“人机融合”的合作深度也正与媒介融合的不同层次相对应,是一次媒介与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过程。人工智能融媒时代,新型记者需要找到共存关系中的最佳定位。

猜你喜欢
人机新闻记者媒介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人机“翻译员”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