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的探索

2024-04-27 13:26毛新颖戴劲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

毛新颖 戴劲

摘 要:岗位实习考核评价能促进岗位实习组织工作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提高岗位实习人才培养成效,改善学生对实习岗位的适应程度。当前岗位实现考核评价工作存在考核评价指标不够完善、考核评价结果不够真实准确、过程性考核相对欠缺的问题,应构建“两全五维”测评模式、明确测评标准、多维度测评确保真实性等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的新方法。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在岗位实习中开展职业能力测评,能够密切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助力学生实习管理,提升人才培養质量。

关键词:职业能力测评;考核评价;中职生岗位实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5-0060-04

中职生到企业实习是中职学习阶段的重要一环,能让学生更快习得从事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技术精湛等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科学、客观、全面地对中职生岗位实习进行考核评价,借此优化实习组织模式,对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受限于当前需安排实习的学生人数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实际情况,学校在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对口,因此本文分析的职业能力测评不包括专业能力测评,而着重分析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测评。

一、开展岗位实习考核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岗位实习组织工作进一步规范

中职生岗位实习工作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岗位实习的目的是提升职业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但是,学校、企业对待学生实习的需求和目的又有所差别,从学校层面来说,实习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从企业层面来说,接收学生实习可以补充部分生产岗位的空缺,提高产品产量,减少因为人员不足带来的生产波动,降低生产成本。这种差别导致在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从而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

开展岗位实习考核评价,可以较好地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岗位实习考核评价能发现学校及企业在学生实习工作中的问题,促使学校在制订培养方案及授课计划时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组织学生的实习过程,共同参与考核评价[1],达到校企共同培养合格职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二)进一步提高岗位实习人才培养成效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及学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对提高中职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开展岗位实习考核评价,能使学生明白参加实习是提升自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企业通过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能够有效检验实习效果,评价实习目标、实习要求的完成度,为优化后续学生赴企业实习的组织工作提供参考,对提高岗位实习人才培养成效具有促进作用。

(三)进一步改善学生对实习岗位的适应程度

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其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均较低,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中职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或困扰。

开展岗位实习考核评价,了解学生在岗位实习中的真实情况,查找学生在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学校、企业联合制订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不断提高岗位适应程度;开展岗位实习考核评价,能够使学生尽快认清自身能力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督促学生尽快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岗位需求,有助于纠正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岗位生产的技能,尽快适应实习岗位工作。

二、当前中职生岗位实习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中职学校组织岗位实习学生考核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中职学校组织岗位实习学生考核评价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考核评价指标不够完善

在制订考核评价指标时,学校关注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企业关注的是生产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学生进入企业后面对的是企业固有的生产管理模式,这对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适应难度较大。

在开展校企沟通时,双方由于出发点不同,沟通难度较大,最后通常是学校方面做出妥协,将考核评价指标的侧重点放在劳动纪律方面,对专业能力考核要求少,对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的考核要求更少。最终结果就是现行的考核评价指标过度关注学生的劳动纪律,而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评仍然缺位。

(二)考核评价结果不够真实准确

学生的企业实习大多在校外完成,由于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难以安排本校教师或班主任到企业参与学生管理。虽然企业会安排员工参与实习生的考核管理工作,但这些员工通常还有自己固定的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学生的考核管理工作。校企未能做到共同管理、共同考核评价学生,导致考核评价结果不够真实准确。

(三)过程性考核相对欠缺

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能够提高考核评价的精准度。但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学生岗位实习考核评价中,只有终结性考核评价,而缺乏过程性考核评价,考核评价不够全面。终结性考核评价符合传统的考核模式,操作难度不大,带有一定的偶然因素,考核结果往往存在偏差。而缺少过程性考核评价,就难以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容易出现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三、中职生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的探索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结合岗位实习开展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工作,依托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共育共管学生,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岗位实习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标准,在学生岗位实习考核评价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推动岗位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构建“两全五维”测评模式

我校以全员、全过程(即“两全”)的模式对岗位实习学生开展职业能力测评。时间上,从实习开始到结束,贯穿实习全过程;对象上,覆盖参加岗位实习的全体学生;内容上,以培养学生“德技双馨”为目标,围绕“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技能素养、合作交流、创新能力”5个维度开展(即“五维”)[2]。测评主体包括驻点教师、班主任、企业管理人员和学生本人。测评方式既有终结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客观指标直接核算与主观评判打分相结合,客观指标包括出勤率、工时、产量等,主观评判由驻点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进行打分。

通过“两全五维”的评价模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精湛的职业能力、全面的通用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铸就“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明确测评标准

我校以闫志利、邵会婷在《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到的职业能力指标为参考[3],融入实习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能力需求,结合我校驻点教师在岗位实习学生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经过与5家合作企业、20名经验丰富的驻点教师共同会商,在数轮实习实践之后,我校最终确定了围绕“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技能素养、合作交流、创新能力”5个维度,细分为20个评价要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测评标准如下页表1所示)。

(三)多维度测评确保真实性

按照制订的评价要点,学校和企业对驻点教师、实习班级班主任、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测评实施培训,要求他们熟悉测评要点、测评步骤,并且每天巡查时随时记录,月末进行汇总。对实习学生也要求了解考核要点,以促使其严格要求自己。

在实施测评过程中,课题组按过程性测评、终结性测评两个阶段进行,测评步骤如下。

1.过程性测评。过程性测评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和驻点教师每个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依据测评标准中的5个维度,结合实习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出勤率、工时、产量等客观表现,结合测评人员的主观判断,给学生评分,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记录。

2.终结性测评。在实习即将结束时,由企业、学校、学生本人三方进行测评。一是驻点教师汇总学生实习期间每月的测评情况,结合教师本人对学生的主观印象从5个维度进行测评,占总成绩的40%。二是企业管理人员汇总学生每月的测评情况,结合主观印象对学生进行测评,占总成绩的40%。三是学生按测评表对自己进行测评,要求真实反映岗位实习期间的表现,占总成绩的20%。汇总三方成绩得到学生岗位实习的总成绩。

3.测评结果分等级。测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即优秀(90—100分)、良好(75—89分)、及格(60—74分)和不及格(0—59分),如果测评成绩不合格,学生要在毕业前再完成一次岗位实习且成绩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四、中职生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成效、存在问题与思考

我校通过开展学生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改进。

(一)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工作的成效

开展学生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后,校企双方在学生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上的分歧得到有效缓和,在“谁来评价学生”“怎么评价学生”“用什么标准评价学生”等方面逐步达成共识。

通过实施量化的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学生明白了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进而在后续的实习中能够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的放矢开展实习活动,能力提升明显,实习效果显著。

(二)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参与欲望不强。大部分用人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对学生实习过程关心不够,将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压力放到驻点教师身上。尽管企业安排有兼职实习管理员协助管理学生,但效果欠佳。在测评过程中,企业实习管理员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测评结果不够准确。

二是学校驻点师资力量不足。我校现有教师人数难以安排足够的教师到企业驻点。虽然我校也尝试过安排行政人员参与短期实习管理工作,但行政人员对实习的要求及实习制度了解较少,时间短,导致考核效果欠佳。当学生出现思想波动时,参与实习管理的部分行政人员不能及时与学生当面沟通,部分学生出现思想波动的情况,甚至有学生离开实习企业不再参加实习。

三是测评过程过于繁琐。当前使用的考核表已经简化,内容较原来减少,可用于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对驻点教师来说,工作量不算太大,但对企业兼职实习管理员来说却相当困难,主要是他们不熟悉学校的管理模式,能用于学生实习管理的时间少,工作压力大,在填写测评材料时需要收集实习生平时的实习情况及各种资料,导致他们认为学生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过程过于繁琐而产生较大的意见。

(三)改进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工作的思考

综合我校开展的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工作情况,课题组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提高企业实习管理员管理效果。企业实习管理员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合格的企业实习管理员,安排专业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时间充足、有耐心的企业管理者参与岗位实习管理工作,并将他们安排到学校参加学习培训,熟悉学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将企业与学校管理模式很好地融合,进而提高企业实习管理员对学生开展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的水平。

二是增强学校驻点师资力量。学校安排的驻点教师需要熟悉实习企业的管理制度,了解学校与企业管理的异同,协调校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专職的驻点教师要在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获得学生的理解与认可,从而更好地开展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工作。

三是不断探索考核评价新方法。学生岗位实习工作在不断发展,现有的方法不能一劳永逸,需要根据企业、学校、职业教育环境等变化而变化;同时考核评价方式需要不断简化,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减少考核的内容,达到有效、快捷的测评效果。因此,学校应不断探索、更新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

四是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引导。课题组在与班主任、驻点教师、企业实习管理员等进行交流时,大家普遍认为学生如果在校学习期间已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那么在企业的实习中也会有优秀的表现。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为进入企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职生到企业实习能有效提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提升就业适应能力。我校认真对待学生的岗位实习工作,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形成合力,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校企共管共育,注重提升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职业能力,努力培养“德技双馨”的合格技能人才,不断探索学生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现实的问题,主要是参与管理的企业实习管理员及驻点教师的素质、能力有所欠缺,工作时间得不到保障,因此,校企双方应共同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推动中职生岗位实习职业能力测评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黎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考核评价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2):61-63+90.

[2]曾繁京.实施“三证”融通 导航学生职业发展: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创新德育工作典型案例[J].职业,2014(26):113-114.

[3]闫志利,邵会婷.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职教通讯,2016(13):10-1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大数据视域下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标准体系研究与实践”(2022ZJY379)的研究结果。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人民银行党建工作量化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探究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高校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探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编导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