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部地区“两季稻+两造螺+冬季繁育”综合种养技术

2024-04-26 15:01潘贤辉罗勇胜王大鹏曾华忠周康奇覃俊奇
水产养殖 2024年3期
关键词:田面田螺种养

潘贤辉,罗勇胜,王大鹏,曾华忠,周康奇,覃俊奇*

(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21;2.柳州市柳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柳州 545007;3.广西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1)

田螺科(Viviparidae)包括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螺蛳属(Margarya)、田螺属(Viviparus)、环棱螺属(Bellamya)、角螺属(Angulyagra)等淡水螺品种,统称为田螺,是我国分布最广、养殖最多的大型淡水螺类[1]。其肉味清甜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并可作为部分淡水鱼类及家畜、家禽的饲料,因此成为被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所青睐的传统水产品[2]。近年来,螺蛳粉加工,成为广西特色产业,其产品是最火的网红美食,其日均销售量达300 多万袋,年寄递量超1 亿件,其中“柳州螺蛳粉”还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2021年,广西螺蛳粉总产值突破500 亿元,其中预包装产值超152 亿元,经营门店超过2 万家,带动了约25 万人就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了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战略新兴产业链[4]。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为21.4 ℃,可以种植两季稻,适合开发冬季养殖。广西地区池塘、水库、河沟等淡水养殖面积超13.4 万hm2,水田资源丰富,适宜稻渔种养的保水田超过60 万hm2[5]。近年来,我国极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渔业发展理念,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增长较快,到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46.41 万hm2,在水产品供给和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6]。广西地区2021年稻渔种养面积仅有5 万hm2,开发利用率不足10%,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19—2021年,在广西梧州田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龙圩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进行稻螺综合种养(“再生稻+两造螺+冬季养殖”)技术示范,示范面积53 360 m2。该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空间,实现绿色生态养殖,在保粮、稳粮的同时,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该模式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稻田选择

稻田土质应选择壤土,面积为667~1 334 m2,田底肥而不淤,有丰富的腐殖质,且保水性好。此外,稻田水源安全,水量充沛,排灌方便。

2 养殖前准备

加高、加宽田埂,使田埂高出田面50 cm 以上,宽度达到30 cm 以上。打紧夯实田埂,保证不垮不裂,不渗水不漏水。完善进、排水系统,采用高灌低排的方式,在田块的对角设置进、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方便灌、排水。对稻田清杂和消毒,用茶麸杀灭福寿螺等野杂螺;在稻田水深为10 cm时,每667 m2泼洒100 kg 生石灰,杀灭敌害生物和致病菌。

3 水稻种植与管理

3.1 稻种选择

选用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抗倒伏、再生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20~150 d。如:中浙优1 号、中浙优8 号、壮香优1205、野香优9 号等。

3.2 水稻栽种

在水稻插秧前10 d 开始整田,耙平,清除杂草。栽插大龄秧,厢式稀植,分厢种植。厢边长3.6 m,厢间距80 cm,稻田四周留宽1.1 m 环沟。常规稻种:4~5 粒谷苗/穴;杂交稻种:2~3 粒谷苗/穴。

3.3 施肥

根据“施足基肥、适时追肥”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插秧前10 d,每667 m2施用腐熟农家肥500~600 kg、5%的钙镁磷肥15~20 kg 和复合肥(氮∶磷∶钾=15∶15∶15)15 kg,肥料均匀撒在田面,并用耙田机器翻耙均匀。插秧后7 d,适时追肥,每667 m2施用4 kg 尿素和5 kg 复合肥(氮∶磷∶钾=15∶15∶15),以促进分蘖。在水稻生长期间,如果禾苗长势一般,叶色较淡,大胎期(幼穗分化3~4 期)施用“接力肥”,每667 m2施用尿素6.0 kg 和钾肥6.5 kg。

3.4 水位控制

整田至插秧期间,保持田面水位为5 cm 左右。插秧后10 d,逐渐加水至田面水位为20 cm 以上,并长期加注新水,保持水位,以保证水中溶解氧充足。收割前10 d,开始降水晒田。收割后立即加注新水,使田面水位至20 cm 以上,继续进行再生稻的生产及田螺的养殖。冬季田螺繁育期,需加注田面水位至20 cm 以上。

3.5 水稻收割

稻谷结实粒85%以上黄熟,便可收割,收获后及时晒(烘)干、扬净、入库。

4 田螺养殖与管理

4.1 螺种投放

选择规格为30~50 g/颗的螺种,在插秧7~10 d后投放。每667 m2均匀投放120~200 kg,投放前,须将破损螺、野杂螺(特别是福寿螺)挑选出来。

4.2 养殖管理

每周投放藻种和肥水。每天投喂酒糟、花生麸等发酵料,投喂量为螺体质量的2%~3%,具体投喂量,根据稻田的水温、天气、田螺的吃食及生长情况,适当调整。投喂时间一般为17:00—18:00。蛇、鼠、鸟、水禽以及肉食性鱼类均会捕食田螺,应加以防范。在田埂上设置蛇、鼠笼(夹),捕猎蛇、鼠,及时驱赶水鸟、水禽。在进水口安装孔径为0.18 mm、长2 m 的尼龙过滤袋,防止野杂鱼进入螺田,及时捡出福寿螺并杀灭其卵。巡田时,检查水位、进排水设施是否完好,观察田螺吃食、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4.3 田螺捕捞

7月份开始捕捞,这时期只捕捞商品螺,田里留螺种和螺苗继续养。第二造(再生稻时期)收获的时候,捕捞种螺和商品螺,挑选螺壳完好、纹路清晰的种螺留种,其余销售。梧州冬天气温较高,螺苗可继续养,次年开春前可达到商品螺规格,捕捞上市。

田螺捕捞时,一般利用其对新水、溶解氧灵敏度高的特点,采用“降水位、水流诱导、人工收捡”的方法,重复2~3 次,连续收捡4~6 d,可以收集85%以上的商品螺(10~15 g/颗)。

5 讨论

“两季稻+两造螺+冬季繁育”技术,可充分利用广西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高、光照足的特点,养殖效益较高。在示范区,每667 m2第一造水稻收获615 kg,第二造水稻收获406 kg。全年每667 m2收获田螺755 kg,此外,第三造田螺冬季养殖可收获早春螺苗。根据示范区养殖经验,第一造早螺,规格为10~20 g/颗,口感好,肉质鲜,市场价格和需求量均较高。因此,在早稻收割时,同步收获商品螺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田螺的平均寿命只有2~3年,且母螺较公螺的寿命更短,经过第一造繁育的种螺,部分已经年老,捕获后,应挑选出年老的种螺及时售卖,以免造成损失。

6 结语

在桂林、柳州等北回归线以北的桂北、桂西北地区,冬天温度较低,田螺会钻泥冬眠,3月回暖后,才重新爬出摄食。但在广西梧州、贵港、南宁、玉林、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南部地区,田螺从11月至次年3月,均可生长繁殖,可多收获一批商品螺,适合推广“两季稻+两造螺+冬季繁育”养殖模式。

猜你喜欢
田面田螺种养
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田面水环境的影响
田螺姑娘的夏天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春耕稻田滞水减排控制面源污染效果研究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影响
水稻全程机械化灌溉技术模式应用
摸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