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藕生态立体养殖试验

2024-03-26 18:22薛飞李毅苏有鑫吕云花
水产养殖 2024年3期
关键词:产值鱼类立体

薛飞,李毅,苏有鑫,吕云花

(1.临沧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 临沧 677099;2.双江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 临沧 677399)

为解决传统水产养殖投入高、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下降、养殖企业(户)收入低等问题,近年来,临沧市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着力研究推广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鱼藕生态立体养殖是近年来临沧市试验研究和推广的一个重要养殖模式,即在池中种藕、水里养鱼,科学利用鱼和藕的生物学特性,营造一个合理和谐的生态系统,达到鱼藕互利共生,最终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鱼藕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可有效带动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促进渔业康健可持续发展,推动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2月—2022年12月,在临沧市双江县开展了8 hm2鱼藕立体养殖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苗种

经济莲藕和观赏莲藕分别来自保山市施甸县、文山州丘北县;鱼种来自周边育苗场。

1.2 养殖池塘

试验地位于双江县沙河乡忙开村。原养殖池塘、低洼积水塘和小而分散的藕塘约15 口,面积共80 040 m2。2021年2月初,对原有藕池和沼泽地加深、加固、扩建等改造,加宽加高藕塘埂,埂高1.3 m,埂宽1.5 m,夯实,以防渗漏,改造成1 口呈“7”字型南北向分布池塘,南北长约390 m,东西平均宽约205 m,有独立进排水口,进水口位于荷花塘北面,出水口位于池塘南面,排灌方便。水源引自基地北面的回东河水库,清洁无污染,水量充足,电、路方便,周围环境较好。

在改造后的藕塘中设置集鱼池和鱼槽,建9 个鱼坑(7 m×5 m),便于捕捞,收藕时可作为暂养池。鱼坑之间由水道连接,水道宽2~3 m,深1.5 m,呈“井”与“丰”字型[1]。水道也作为后期供游客观光的小型游船航道。为发展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在鱼藕种养区建设观光栈道、观光亭、垂钓台等硬件设施,同时平整池埂,并增加绿化景观。

1.3 清塘消毒

藕池改造完成后,每667 m2施用100 kg 的生石灰,中午前化浆后趁热均匀泼洒消毒,泼洒时从上风口向下风口移动,加强面部防护。通过泼洒生石灰,以杀灭病菌、蛙卵、蜻蜓幼虫、野杂鱼等。同时,生石灰本身富含钙,有一定肥效,起到调节pH值和水质的作用,促进有机质分解和土壤改良[2]。

1.4 施肥

以施底肥(有机肥)为主,追肥(化肥)为辅。由于原来池塘淤泥较厚,肥力较好,施底肥时减少了用量。在藕池消毒7 d 后,每667 m2施用1 800 kg经充分发酵的牛粪和8 kg 的尿素,牛粪施用时要将其均匀破碎,全池均匀铺撒,施肥后,将藕池的土块耙细耙匀。在藕长出1~2 片立叶时,每667 m2追复合肥15 kg、尿素10 kg。施肥时,避免洒入水道和鱼坑,影响鱼类生长。

1.5 注水

施肥后第2 天开始注入新水,进水口用孔径为0.18 mm 网兜包扎,防止鱼、鱼卵、蛙、蛙卵等进入池塘;连续2 d 注水至5~8 cm 深。

1.6 种藕

2021年3月18、27日,选择鲜活、粗壮、节细、无伤病、最少有3 个完整节的藕种。每667 m2种230~290 kg,其中经济藕种植密度大,行距1.2 m 左右,株距0.9 m 左右;观赏藕种植密度小,行距1.4 m左右,株距1.1 m 左右。种藕时,芽端稍低,后部稍翘,呈20~30 °倾斜[1],芽离地面5~8 cm,没于水下。

1.7 鱼苗投放

2021年4月21—25日,藕种开始定根后,藕叶陆续浮出水面,开始投放鱼种。投放时,选择种质优良、健康无伤病、活力强、规格相近的鱼苗,投放鱼苗规格和数量见表1。投放前,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10~15 min,以杀灭其携带的病菌,同时也可对运输过程中受损伤的部位进行消毒。

表1 鱼苗投放规格和数量

1.8 养殖管理

(1)日常。做到“三看”,即:看天气、看水质、看吃食情况。早晚各巡池1 次,观察鱼类吃食、水质变化、藕生长、进水口、池埂等情况。每隔20 d 左右,监测鱼类、藕的生长及水质情况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间隔20~30 d,根据水质和水位变化,适时加注新水,以保持水位和水质稳定。

(2)饲养。在藕池四周及中央设置11 个补饲点,以防止鱼类摄食天然饵料不足,影响生长。投喂按照“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的饲料以酒糟、玉米、糠麸等为主,适当补充投喂少量颗粒饲料,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投喂1~2 次。

(3)病害。一是鱼病防治。鱼藕生态立体养殖中,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间隔20 d 左右,每667 m2施用5 kg 生石灰,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本试验整个养殖过程中,均未发生病害。二是藕的病虫害防治。其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叶枯病、腐败病等,在褐斑病、叶枯病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治疗;腐败病可在藕种植前用“多菌灵”浸种预防。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蚜虫等,除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黏虫板、人工捕捉等方法防治外,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防治。

2 试验结果

7月底至8月初采收莲子,9月25日—10月29日开始捕鱼、挖藕,10月底完成试验和测产。

2.1 产量

鱼类平均体质量分别为:鲤720 g、罗非鱼510 g、泥鳅25 g、草鱼850 g、鲢和鳙905 g(表2);生态鱼产量为39.3 t,每667 m2产量为327.5 kg;藕产量为177.6 t,每667 m2产量为1.48 t。

表2 鱼藕生态立体养殖各鱼类投入与产出体质量对比

2.2 产值

试验总产值为211.20 万元,每667 m2产值为1.76 万元。其中,生态鱼共39.3 t,产值为117.60 万元,每667 m2产值为0.98 万元。藕共177.6 t,产值为88.80 万元,每667 m2产值为0.74 万元。莲子产值为5.70 万元。通过开展鱼藕生态立体养殖,带动垂钓、休闲观光和餐饮蓬勃发展,初步估算,实现产值达1 000 万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 讨论

3.1 鱼藕共生,生态效益显著

鲤、泥鳅等喜欢在池底觅食,从而翻动土壤,达到松土目的,有利于藕的生长,达到增产效果;草鱼、罗非鱼等吃食池中杂草,减少了人工成本,增加了藕池通透性,有利于藕池通风增氧。鱼类可摄食藕塘中的敌害生物、藻类、有机碎屑,以保持池水清洁,并降低藕病害的发生概率,减少用药,节约养殖成本。鱼藕生态立体养殖中,鱼类放养密度远低于普通池塘养殖,且生物饵料丰富,鱼类生长速度同普通池塘养殖相近。此外,鱼类残饵和排泄物可作为藕生长的肥料,减少了肥料的使用。鱼藕生态立体养殖形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为鱼和藕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可净化、美化周边环境。

3.2 生态立体养殖,经济效益显著

因投饵较少,节约了饲料投入成本。同时,依靠吃食天然饵料,鱼的品质接近野生鱼、生态鱼,其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竞争力强。同品种同规格平均销售价是普通池塘常规鱼的2 倍以上,大大提高了单位产值。通过鱼藕立体种养,解决了其与粮争地的问题,节约了土地资源,为渔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生态高效模式。

3.3 三产融合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发展生态立体综合种植,有效带动休闲垂钓、旅游观光、餐饮服务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产业链,较好带动了周边农民群众就业和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吸引大批垂钓爱好者和观光旅游者,成了游客打卡之地,有效带动了周边餐饮业发展,拓宽了周边农民收入的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形成了鱼、藕、莲子(包括荷花)、垂钓、旅游的餐饮消费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城郊经济、周末经济、乡村旅游搭建了一个综合服务平台。

3.4 建议

(1)优化品种,提高效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养殖鱼类主要以常规品种为主,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下一步要开展鲈、虾蟹等名贵品种的养殖,以提高单位产值,丰富养殖品种,满足不同市场层次供给。同时可进行观赏性鱼类培育,一方面增加其观赏性,另一方面获取更高经济收益。荷花品种目前主要以红、白两色为主,相对单调,观赏性不强。 要结合临沧气候特点,引进如粉、紫、彩边、镶边以及花期时段不同的品种,科学合理布局,提升其观赏价值。

(2)打造品牌,加快推广,提高生态鱼的影响力。本次试验后,社会及市场反应较为积极,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下一步要进认真总结经验,规范养殖,优化技术方案,完善健康养殖技术规程,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种养殖规模。依托目前基地取得的成果,积极创建临沧双江“生态鱼”区域公用品牌,将其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品牌,扩大影响力,带动渔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达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助农增收的目的。

(收稿日期:2023-10-12)

猜你喜欢
产值鱼类立体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鱼类运动会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念个立体咒
立体登陆
炫酷立体卡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我国循环经济产值已达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