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04-26 08:28范依灵
中国农业会计 2024年7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

范依灵

(作者单位:陆川县垭塘小学)

随着《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113 号)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108 号)的发布实施,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两个重要法规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制度保障,也为我们应对挑战、探索创新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在新的管理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在此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充分了解其政策精神和实施要求,把握其中的核心原则和管理要点。只有深入理解和准确贯彻这些法规,我们才能在预算绩效管理中作出明智的决策、制订科学的方案,使得公共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1]。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公共管理范畴中,预算绩效管理被视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将财政预算制度与组织绩效评估相结合,实现以预期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结果的体系化预算管理过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强调将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相互交融,通过明确的预算计划和实时的监测评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绩效的持续提升。与传统预算管理行为中过分追求经济活动数量和开支数额不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更加侧重于建立清晰的绩效指标,追求在有限资源下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优化的目标。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牵引意义。首先,它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绩效评价,能清晰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避免铺张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预算最优导向。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通过对绩效指标的设定和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引导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公众需求。另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加透明化和责任化[2]。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主要体现在财务数据的公开程度上,是否能让公众清晰了解到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和达成效果。而责任度则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是否需要对其绩效目标负实质性责任,并确保其所提供的社会服务能够符合社会公众期望,达到预期绩效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薄弱,绩效管理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依然存在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些行政事业单位囿于传统财务观念,将预算管理仅仅视作一种例行公事,而忽视了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这种意识薄弱不仅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对于公共资源的深度理解,更导致了管理实践中的决策盲目性、数据依赖性以及管理无力性,而正是因为管理层缺乏对绩效目标的明晰认知,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滥用和整体绩效的下滑。同时,绩效管理工作要求负责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负责绩效管理的人员无法准确把握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难以科学制定绩效指标和评价体系。此外,绩效管理人员缺乏对绩效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充分挖掘,使得绩效评价无法深入业务考核的核心内容,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状况,最终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完善

当前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科学性。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往往缺乏系统性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方法,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和过往经验,基本上就是“拍脑袋决定”,最终导致预算计划无法贴合实际需求。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的时候,缺乏前瞻性的基层服务需求调研和行政事业单位需求预测,使得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指标制定不现实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3]。

(三)预算绩效监管执行力偏低

尽管相关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监管执行力依旧相对较低。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监管体系,无法实时了解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更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即便单位内部制定了一系列绩效自管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反而在单位内形成了一种“有政策,无执行”的窘境,使得预算绩效管理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四)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往往容易陷入指标数量过多、质量不高的困境。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仅停留在表面指标上,忽略了绩效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在这个层面,管理层也是得过且过,只要指标完成就行,至于是不是满足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特别重要。此外,评价指标的设定往往容易出现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情况,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单位的核心预算绩效表现。因此,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亟须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证评价体系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真正的预算绩效管理状况,为决策者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4]。

三、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管理员和单位领导层培训与意识形态建设

为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必须从源头出发,提高预算管理员和单位领导层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1.开展系统化培训

针对预算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层,组织系统化的培训,涵盖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政策法规、实施方法等内容。培训内容应贴近实际,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帮助管理人员掌握实用的管理工具和技术。

2.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开设内部培训课程、组织外出学习讨论会等,帮助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专业水平。

3.加强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组织预算绩效管理成功案例的分享会,让管理人员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导师制度

可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担任新人的指导者,传授经验、分享知识,帮助新人更快地适应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5.持续跟踪和评估

在培训结束后,人力部门需要建立培训效果跟踪机制,定期评估培训的实际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方向,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契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强化领导示范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应该发挥示范作用,亲自参与培训活动,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整个组织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形态建设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可以让全体员工共同树立起严格执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

(二)科学编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

科学编制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及各个部门的年度预算,是优化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步骤,必须遵从科学编制的原则,避免“一言堂”的管理漏洞,减少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失误与阻力。

1.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数据分析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类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历史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趋势,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市场调研和需求预测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前,应加强群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需求调研和需求预测工作。了解群众的服务需求变化,掌握当前社会中群众对本单位的服务需求与服务期望,预测未来群众需求变化走势,有针对性地制订预算计划,避免盲目跟风,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3.建立绩效驱动的预算体系

将绩效评价纳入预算编制的全过程,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和目标。预算计划应当与绩效目标相匹配,鼓励单位内部各部门制订与绩效目标相对应的预算计划,形成绩效导向的管理体系,激发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推行零基预算制度

实施零基预算制度,要求各部门在每个预算期都从零开始评估和论证各项开支,不再简单地依赖历史数据。通过零基预算,可以更加科学地确定每个项目的预算数额,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5.建立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

预算编制后,应当建立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政策变化等因素进行调整。采取动态调整的方式,确保预算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符,提高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5]。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机制

为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面向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新服务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激发单位内部活力,推动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1.明确绩效评价指标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设定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既符合整体预算绩效目标,又能够充分反映各个部门和个人的具体工作表现,确保绩效管理部门和领导层可以全面、公平、公正地进行绩效评价。

2.建立绩效评价标准

在进行绩效评价之前,需要先制定并公示其适用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分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评价标准应当公平、公正,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同时,标准要能够起到既鼓励创新,又给予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部门和个人更高的评价分数的具体效果。

3.建立自评、互评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一体化评价体系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应当既有内部自评,也要有相互评价,同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第三方或外部专家进行评估。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相互印证,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4.建立激励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机制里,应当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可以是晋升机会或者荣誉称号等。激励机制应当公平、公正,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提高职工的绩效提升动能。

(四)强化预算绩效监管

为了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监管体系,确保管理措施得以全面执行、绩效数据真实可信。

1.建立绩效监测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引入先进的绩效监测系统,实现对各项绩效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帮助领导层及时了解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其与预算的匹配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加强内部审计和建立自查自纠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对预算执行和绩效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同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自查自纠制度,自觉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减轻外部监管的压力。

3.建立外部审计机制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外部审计,确保绩效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外部审计可以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客观的第三方评价,也可以发现一些内部审计可能忽略的问题。

4.监管部门加强监督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确保预算绩效管理政策得以贯彻执行。同时,应当加大对绩效数据真实性的审核力度,落实对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

5.建立绩效信息公开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绩效数据,接受社会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的官方途径,以便形成公众舆论监督正向压力,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加自觉地提高绩效。

四、结语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公开透明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发展的主流趋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创新可能。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法规,加强对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训,科学编制预算,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以及优化预算绩效监管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有效地应对新时期的新挑战,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创新路径,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步。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