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活化思考

2024-04-25 09:45姜维
出版广角 2024年6期
关键词:简牍文献文化

【摘要】简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也是我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形制独特的古籍。近百年来,简牍的发现和研究屡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因所需具备的学术素养高,从事研究的人员少,简牍学亦被称为“冷门绝学”。在政策支持和学科建设的推动下,简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通过做好简牍文献出版、利用数字技术整理研究、创新形式进行大众化传播等,简牍文献的内容和价值实现了有效的传播和活化。

【关  键  词】简牍;文献;出版;数字化;活化

【作者单位】姜维,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256;K87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6.014

在纸张出现之前,简牍是中华先民用来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说文解字》提出:“简,牒也。”“牍,书版也。”段玉裁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1]所谓“简牍”,就是“书于竹木”。《尚书·周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简牍的使用时代跨越千年,目前有大量战国到魏晋的简牍出土。由于简牍材質的特殊性,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绝大部分简牍都已化为尘烟。因此,简牍实物的重现,往往能带给世人新的认知并引起极大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已知的简牍数量约有三十万枚。简牍的出土范围很广,主要可分居址、井窖和墓葬等三类。居址简牍大多出土于西北地区,井窖简牍主要见于湖南,墓葬简牍则几乎遍布全国。

钱存训说:“书籍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2]简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产,还是史料价值极高的古代记录,其内容涵盖经史典籍、官私文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反映,也是我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相当多的简牍文献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因此,对简牍文献的整理研究和活化,是继承绝学、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举措。

一、简牍文献的发现研究历程

文献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古代文献研究来说,史料的原始性越强,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就越高。简牍因长埋地下得以保存原貌,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未经窜改的一手史料。所以说,简牍的发现与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总体来看,简牍文献的发现研究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史籍中的简牍出土与研究时期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于简牍出土的记载均为偶然发现。其中,最有名的两次大批量发现是孔子壁中书和汲冢书,它们被王国维称为中国学问领域的大发现。新发现的简牍能够为传世古籍研究提供不同版本的证据。如,《尚书》出现“今文”和“古文”两个流派。又如,《纪年》一篇有多种辑本流传,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2.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简牍发现与研究时期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遭到破坏。这一时期简牍的发现与欧洲探险家的活动密不可分,并且不少简牍流散到国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现是“居延汉简”(近一万枚)。其中的里程简透射出汉代长安通往西域丝绸之路东段的具体走向,是当今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

3.新中国成立后的简牍发现与研究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以保护出土文物。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展开,湖南长沙仰天湖楚简、马王堆汉墓简牍帛书、湖北荆门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多批简牍陆续科学发掘出土,简牍研究进入新的阶段。简牍具有出土范围广、数量多、内容丰富等特点,相关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4.21世纪以来的简牍发现与整理研究时期

21世纪以来,简牍出土呈现“井喷”态势。如,科学发掘出土的湖南龙山里耶秦简、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湖北荆州胡家草场西汉简牍、秦家嘴楚简等,抢救性购藏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与秦简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秦简、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等,掀起了国内外学界对简牍研究的一波波高潮。

二、简牍文献的整理研究困境

简牍是形式独特的、未经窜改的一手资料,比起传世史籍更加形象生动,能更具体地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无论是简牍内容,还是简牍形制,抑或简牍书法,都为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实物资料。然而,要想直接对简牍进行整理、研究、利用,却存在极大的困难。

1.简牍文献载体非常脆弱

简牍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说的是简牍的保存情况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虽然简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但是能够流传到现在的不过沧海一粟。简牍在干燥的西北地区和潮湿的长江流域出土较多。在干燥的环境下,由于气候不变,简牍自埋藏时就开始自然脱水,收藏保护相对简单。在潮湿的环境如墓葬或井窖中的简牍,受到湿气的保护也能维持原貌,然而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很容易出现变色、卷曲、断裂、变形甚至发霉的情况。简牍的提取、揭剥、长期保存都困难重重。另外,简牍在埋藏之前大多是成篇、成卷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未经扰动的墓葬简牍,基本能够维持原貌,但是受到扰动的墓葬简牍和井窖简牍,在出土时往往因编绳朽坏而导致顺序混乱,给复原整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出土之后,不少简牍会存在字迹漫漶难辨的情况,还有一些简牍因保护疏漏等原因导致收缩变形而无法识别。简牍载体的脆弱给文字释读、内容研究增加了困难。

2.简牍文献发现整理公布周期长

无论是科学发掘出土还是抢救性购入的简牍,都很脆弱。这就要求发掘单位、购入单位、收藏单位在获得简牍后要经过清洗、揭剥、绘图、保护,以及图像采集、残简缀合、文字释读、册书复原、整理出版等一系列过程。有学者指出:“任何一批时代较早的出土文献,都会在原始资料公布之后有一个历时较长的、由较多学者参加的讨论过程,才能在文本复原和内容阐释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大致的共识。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竹简资料,由于存在文字辨识和简序排定上的难度,尤其如此。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愿望或期待,是很不切合实际的。”[3]因此,简牍在正式公布之前,需要一大批学者、专家进行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精心细致的考释、研究。

有学者统计,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出土简牍约有18万枚,已经公布的不足5万枚,仅占四分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银雀山汉简、阜阳汉简、河北定州汉简等,因数量较大,历经30年都未能完全公布[4]。直到近年,这些简牍才得以陆续出版。

同批次体量较大的简牍,学界一般都会分批次整理出版。如,上海博物馆1994年购藏的战国竹简,经脱水保护、整理注释后,自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出版后,至2012年第九册全部出版公布,前后经历了十余年;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自2010年第一卷出版,到2023年第十三卷出版,历时15年仍未完全公布。

3.简牍文献研究专业性强

在学科分支上,一些学术关注度低、成果产出难、研究群体小但文化价值独特,学术壁垒更高、研究难度更大、学术传承困难的学科,被称为冷门绝学。简牍学以简牍本身和简牍内容为研究对象,即属此类。简牍内容涉及古文字、历史、文学、律法、医学等方面。因此,对这些简牍文献的研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仅以简牍文字研究为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占出土简牍相当大比例的楚简文字就与秦汉简文字存在明显不同。楚系文字具有结构歧异、笔画多变、符号繁杂特殊,一字多体,繁简并存,偏旁无定,假借盛行,有许多特殊偏旁和特殊字形等特点[5]。可见,仅仅对简牍文字形音义的考证就已经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并且随着简牍的不断出土和研究的持续深入,旧的考释意见很可能被新的证据推翻。对简牍文献的深入研究,不但要持续关注学界动态,而且要具有长期坐冷板凳的精神。

三、破解简牍文献研究陷入冷门的路径

1.提供政策扶持,推动绝学发展

简牍学虽然冷门,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推动冷门绝学的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是冷门绝学发展的强大助推力,极大地改善了冷门绝学的发展生态,推动了简牍文献的研究整理进程。

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门设立了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内容涵盖简牍学、古文字学等,并加强了对相关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重点资助一批研究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又增设学者团队项目,从资助单个学者、单个项目逐步转向對学术团队、学科领域的长期资助。同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委联合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一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进行招生录取时,将“古文字学”列入强基计划,足见国家对加强古文字研究力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决心。此外,CSSCI来源期刊新增冷门绝学学科门类。《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一些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报刊也开设专版登载了如“简牍中的古代经济社会与日常生活”“自觉推进简牍文献整理工作”等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2.优化学科结构,培养研究人才

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学者的专业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强调“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6] 。简牍研究涉及很多学科交叉渗透。简牍整理一般要经过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文献学、历史学的梳理。利用简牍文献材料,可以就语言、文字、历史、思想、文化、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史,乃至书法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7]。因此,培养相关研究人才,要从制度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机制,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国际交流,融入国际学术体系。

21世纪以来,很多高校把简牍学或设为专业学科或列为公共课程,开展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识读简牍的兴趣,提升学生利用简牍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许多以简牍收藏、保护和研究为核心的专门研究机构,如长沙简牍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相继建立,新生代学者在简牍内容研究中已然成为中坚力量。深入研究简牍文献,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源流的探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大批研究人才继承优秀学术传统,使冷门绝学代有传承,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3.拓展传播渠道,扩大社会宣传

文化与传播是相辅相成的,优秀文化在传播中得以弘扬,传播具有文化内涵的信息才具有价值和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交互的传播媒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使用方式不断更新,拓展传播渠道、推动新媒体应用,能够更好地向公众传递文化信息,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

简牍文献内容包括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尤其是儒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仁爱、民本、大同等思想,是千年文脉的集中体现。利用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解读渠道,让古籍里的文化在新时代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把传统文化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新时代文化普及的必由之路。

通过新媒体传播简牍文献内容,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又强化了宣传的力度和深度,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声音、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这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新途径,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更多力量。

四、简牍文献活化传承的具体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8]珍贵的简牍像一部百科全书,凝聚着古人智慧,古为今用、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我们应推动简牍知识普及,让文化精华走向大众,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高质量做好简牍文献编纂出版工作,推动珍贵历史文献保存传世

相较于简牍本身的珍贵性、脆弱性以及不易保存的特质,纸质书籍凭借印刷清晰、便于保存的属性及良好的阅读体验等优势,仍然是学习研究的首选。做好简牍文献的编纂出版,使之像传世古籍那样成为可以被直接利用的文献资料,更有利于古籍保护和文化传承。简牍文献编纂出版应最大限度地反映简牍本身及其内容的原真性。要清晰地展示简牍原貌,离不开高质量的图像采集和印刷,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质量的简牍图像,需在采集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光学摄影、高清彩色数码摄影和红外扫描等技术手段。特别是红外扫描设备,利用穿透力较强的红外线,照射一些肉眼不易分辨的墨迹或杂乱的简文,可显示相对清晰的笔画,从而达到复原字迹的效果,真实可靠地呈现简牍文献原貌,为简牍文字辨识和文本复原提供准确可靠的保障。

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中西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作为简牍文献出版的行业翘楚,陆续出版多批简牍文献图版及释文,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居延新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这些书籍编排得当,品质上乘,使得珍贵的文献资料可以化身千万,惠及学林,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2.实现简牍文献数字化保护整理,建立数据库,推动简牍研究深入

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以其高效存储、便捷、迅速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对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简牍文献的井喷式发现和研究需求的增加,对简牍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开发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简牍文献作为形制特殊的古籍,推行数字化整理可以借鉴纸质古籍数字化整理的经验,重视图版以及图文对照版的数字化,尽可能地保留古籍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在这方面,中西书局已经进行尝试,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一卷发布时,宣布电子书平台正式上线,提供已刊布清华简材料的电子书阅读服务,将丰富厚重的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简牍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主要是使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对简牍图版和文字进行基础处理和系统整合,建立数据库,开发检索功能,实现文献信息数字化。具体来看,可从两个层面为简牍研究提供便利:一是为学术研究提供简牍字形和词、句的检索,省去研究者的翻检之苦;二是为简牍的缀合编联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高校主导建设简牍学术资源全文检索系统数据库,对简牍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对基础数据处理、共享和利用,对于提升研究效率、提高研究精度、助力價值传承具有显著作用。

3.创新简牍文献内容的传播形式,实现小众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托文物推动文化创意产出,是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简牍文献就是一个大IP,通过挖掘文物内涵,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简牍内容活化、走向公众的途径。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单位主办的“简述中国”全国高校简牍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以创意设计赋能传统简牍文化,进一步提升了简牍艺术在当代的影响力。2024年,甘肃简牍博物馆以馆藏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所记载邮驿繁荣的内容为要素,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携手设计《甲辰年特种邮票》,推出源于悬泉龙凤画木简的文创产品“简龙·龙年限定毛绒玩偶”,将简牍文化与邮驿文化相呼应。这些对简牍文献内容进行转化的项目,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对现代生活的设计巧思。

主流媒体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一档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选取里耶秦简中有代表性的简牍所记载的人物、事件,采取“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多种表现形式,以电视剧形式来诠释演绎当年的历史样貌和世间百态。这是电视综艺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表达,也是传统文化多元、生动的呈现,使简牍文献的内容得到有效活化。

简牍文献在厚重中国历史中创造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简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活化,传承与弘扬古老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冷门绝学“活起来”“热起来”,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做专业的研究者,也要做专业的普及者,充分利用丰富的形式、现代的语言阐释简牍文献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谱写时代华章。

|参考文献|

[1]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钱存训. 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M].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3]陈伟. 郭店竹书别释[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李均明. 出土文献整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出土简牍谈起[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2):33-35.

[5]滕壬生. 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6]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7]杨振红. 简帛学的知识系统与交叉学科属性[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98-102.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 人民日报,2014-01-01.

猜你喜欢
简牍文献文化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谁远谁近?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