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互嵌·互塑: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4-25 09:45段鹏张丁
出版广角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智中华传统

段鹏?张丁

【摘要】新一代数智环境为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数智技术以互动、互嵌、互塑的开放性框架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指导下,数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技术、文化和人的多维互动,并在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符号空间内拓宽文化传播场景,丰富文化表现内涵,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固态封闭走向活态传承。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数智技术即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以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不仅能够助力文化样式活态传承、文化基因代代传承、文化成果全球传播,更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进行大国博弈的战略前瞻。

【关  键  词】数智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数字化战略;技术赋能;活态传承

【基金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中华礼赞:中国传统文化服饰设计与数字艺术创意人才培养”(JJ-2023-097);中宣部文化英才培养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段鹏,北京语言大学;张丁,中国传媒大学。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6.0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展示中华文明历史进路的精神瑰宝,其精神内核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源泉,塑造了世界文化遗产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正本清源,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前沿性的思想蓝图和指导意见。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一举措标志着文化数字化上升至国家战略[1]。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激活文化生命力和内生动能,数智技术全面解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建设、表现形式、传播途径,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不竭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向数字空间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经济、社会、文化跨时代的映射,拓展了文化传承的时空跨度。从经济视角来看,文化与数智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数智技术注入新动力,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形式、新场景和新业态。这种耦合效应将进一步推动数智经济的发展,并开辟出一条潜力巨大的数智文化产业新赛道。从社会环境来看,文化数字化纵深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动能和精神力量。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迫切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化创新是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从文化发展来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智能信息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蕴含的信息与知识进行采集、记录、分析、组织、挖掘、表达、关联、传播、展示,能够有效激活文化的内生基因,重塑文化传播链路,拓展文化表现形式。

因此,探求数智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赋能互嵌是智能媒体传播时代回应文化赓续发展问题的应有之义。本文对数智的概念进行深入阐述,以数智赋能为核心,探讨了数智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赋能互嵌机制。通过分析实践案例,本文试图梳理数智赋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框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数智赋能的技术本质与可供逻辑

1.数智赋能的内涵与技术本质

在智能媒体传播时代,数据资源和价值的转化提升推动了信息资源建设从“数据化”向“数智化”的跃迁[2],催生了新一代数智环境。这一转变衍生出数智媒介、数智技术、数智赋能、数据智能等相关术语,使数智相关研究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点。

从微观层面看,“数智”涵盖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和5G等新一代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3]。数智技术作为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能够智能分析处理数据资源,实现自动化决策和深度学习反馈,从而实现万物皆媒、人机合一的泛在连接。从宏观层面看,数智技术是伴随数据科学领域大数据资源价值提升而产生的新技术集合,它融合了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属于大数据技术的“连带性”技术范畴[4]。基于数据积累的急剧扩张,数智化新跃迁在数据层面上更加关注数据治理问题,以更具序列性和目的性的编码方式组织数据资源的系统结构。在应用层面上,数智赋能是特定组织或机构通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智慧分析和转化应用的活动过程。数智赋能的核心在于发挥数据智能和数据智慧的创新驱动力,为创新成果转化注入新动能,实现组织或机构对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促进价值共创。

2.数智技术的可供性逻辑

数智技术的可供性是数智创新领域的一个前沿概念,源自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该理论用于描述环境为生物体提供的潜在可能性和机会[5]。在技术领域,可供性指的是行动者的意图与技术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意味着新技术可能实现的功能或效果,并通过用户的使用和感知行为来实现技术效能[6]。数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供性逻辑在于数智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内需互动,形成行动潜力,激活文化动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文化价值吸引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在本土化语境中,传统文化想要“入圈”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就要积极回应时代诉求和人民需求,解决文化价值内涵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矛盾[7],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断层和传承人才短缺等问题[8]。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出圈”海外市场的跨文化传播中,由于语言文字、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等差异,出海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理解,往往导致“文化折扣”问题产生[9],这是国际传播的症结所在。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备沉浸性、互动性、延展性、体验性、开放性的数智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呈现的知识性、娱乐性、系统性、可塑性、包容性相互融合、感知适配。数智技术具备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自动化决策系统,能够对大量物质化或非物质化的文化内容进行高效扫描、修复、存储、分类、传播,形成数字化、系统化、组织化的档案记录,以数字复制替代机械复制,提高了文化传承的效率,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在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数智技术能够基于文化数据资源进行智能预测和分析,帮助政府更科学地制定和实施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促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数智技术带动跨界融合,有助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教育资源的普及深化。数智赋能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深化了传统文化的体验,充分发挥文化价值效用,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转变。

二、叙事互动:数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维度

1.沉浸体验:互动数字叙事下的人机交互

叙事在信息传递、文化传播与社会意义的构建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力量,数智技术逐渐向传统文化领域延伸,标志着文化叙事出现“数字转向”。互动数字叙事(Interactive Digital Narrative)是时代进步

的产物,它模糊了叙述者与观众之间的界限,鼓励观众积极参与故事构建,共同塑造灵活多变的叙事形态[10]。这种互动性是互动数字叙事与传统线性叙事的关键区别。在文化传承领域,互动数字叙事的物质基础在于文化数字化资源,智能技术所构建的跨媒体平台则提供了多样化的叙事表达方式和渠道。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是互动数字叙事的根本目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叙事实践中,人与智能技术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数字化体验、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服务的定制化等方面。以西安博物院与元境博域合作创建的文博元宇宙为例,游客以“历史参与者”的身份与金乡县主、仕女和胡人商贾互动,观看实时云渲染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和3D高清建模的高精度彩色胡人俑、少女俑、骑马狩猎俑等50件文物,体验小雁塔、辋川图、长安108坊等历史文化情境。通过这些互动体验,游客能够深入感受大唐长安的社会风貌,激发家国情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针对儿童受众的特点,设置全屏多媒体互动区域的“儿童视角”,利用黑科技触屏将画面调整到适合儿童观看的高度。同时,博物馆方上线了30套AR眼镜,通过卡通形象、三维动画、儿童配音等功能,在故事表达里展示文物,从复杂的文物知识中提炼出专业有趣的内容进行宣传讲解,为儿童受众提供了趣味生动的观展体验。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偶遇让沉睡在文化基因里的家国情怀被数智技术“点化”。

2.跨界融合:数智技术解码文化记忆

在数智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保护、表达与传播方式正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数智化扫描存储技术是数智赋能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3D扫描技术利用激光或其他光源形式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获取记录文物几何信息的云数据,通过专业软件处理重建文物的三维模型。数据采集技术不仅能够高保真记录文物信息,还能在狭窄、曲面甚至是反光的文物表面上獲取精准的空间结构信息。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群,敦煌石窟数字化首开文物界先河,已完成29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44身彩塑的三维重建等多元化的文物数字化成果。数智技术不仅为评估文物的结构完整性和损害程度提供了精确的工具,还能够为因环境因素难以进行实物展示的文物提供了有效的数字解决方案。

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数智技术为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神经网络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分析并学习音乐的模式和风格,从而生成新的音乐作品。区块链技术则可以通过记录作品的所有权和交易历史,确保文化产权的保护和交易的真实性,防止侵权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此外,在文物考古中,专家借助人工智能超强的记忆功能模拟修复碎片化的文化,能够大幅提高修复的效率和精度,助力文物修复开启新的里程碑。文物无声,数智作注。在中华文明的数字基因库内,历代文博人不竭探求延续文物生命的数字钥匙,讲述何以传承中国的民族记忆。

3.文化基因:塑造民族共同体的传承密码

从人与文化的互动维度上讲,文化叙事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和共享,数智技术的融入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文化叙事的机会。人与文化的互动是数智赋能传统文化叙事的内在动力。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迷因”(Meme)这一概念,将文化传承与生物进化进行类比,认为生物进化基于基因的复制,文化进化则建立在人类行为复制的基础上[11]。与基因类似,迷因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复制能力的复制子(Replicator),主要依靠内容和形式的自我复制与传播进行繁衍,并在此过程中发生不可预知的文化变异[12]。

数智技术为文化复制的基本单位“迷因”提供有序繁殖、传递扩散的机会。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强大的数据采集储存、分析计算能力,迷因可以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的接合作用下,系统繁殖的文化基因更容易被访问和使用,推动文化传播大众化、普及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在文化传播环节,5G网络以高速率、低延迟有效触达千家万户,人工智能技术又以互动化、拟人化、游戏化的表达形式完成文化意义的准确理解。在数智技术的增值效应下,单一化、碎片化的文化基因得到建构重组,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保障。

春节联欢晚会是民族记忆的典型符号。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通过融合虚拟现实技术,成功将古代诗人李白以动画形式“请回”现代。通过精确的动作捕捉和后期制作,节目制作团队创造了真人与动画的交互画面,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节目制作团队克服了时间和环境的限制,对大唐不夜城进行了实景扫描,创建了三维模型,并用贴图技术添加细节,实现了动画李白在现代街景中的遨游。这一创新节目不仅激活了文化符号,勾连了文化记忆,还成功展现了西安的诗意和独特魅力,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展现了数智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潜力。

三、空间互嵌:数智展示中国故事的地方性书写和全球传播

1.物理空间的“在地”和“脱域”

“在地”(Place)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诞生繁衍的物质基础,山水相连的中华大地孕育出多元统一的文化场景和民俗文化表现。古村旧址和历史遗迹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见证,承载着时代的记忆。然而,这些物理空间在历史的时空演变中已经不足以承载文化的全部表达。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现代文化设施应运而生,它们不仅替代了遗迹本身,成为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物理空间,还迁移整合了“文化在地”的概念,成为唤醒集体记忆、加强文化教育、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彼时的物理空间不仅仅是文物的存储和展示地,更是中华文化叙事表达、中华文明意义生成的所在。

现代数智技术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通过数字化扫描存储、可视化场景呈现以及多模態技术支持,数智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全新的互动叙事。数智技术的赋能使文化元素可以不受物理空间束缚,获得在虚拟空间重新配置的可能,带来文化的“脱域”。文化遗产的数字替身允许访问者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内接入并体验,实现了文化的远程传播和共享,推动了文化创意的多样性和分布式生产。这种去地域化的文化参与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互动和全球传播。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该平台汇集了超过6500份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和敦煌藏经洞的高清数字资源,并向全球开放。利用区块链技术,平台的素材原创性和授权记录得到确权和保护。同时,平台鼓励创作者进行二次创作,并将作品加入素材库。这种开放共创的模式为创作者构建了积极的创作环境,促进了数字资源的有效流动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2.虚拟空间的具身与情感共鸣

在虚拟空间的体验架构中,技术与身体之间并非简单的技术接入,而是能调动具有双向互动、调

和修正的复杂情绪卷入。虚拟空间的数智媒介通过最大限度地激发多重感官机能,带来人与作品之间叙事情感上的“移情体验”[13]。沉浸性(Immersive)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区分了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中的文化体验模式,而且构成了两者间的重要界限。3D建模、数字孪生等数智技术能够精确复制物理空间,在现实的镜像世界中延伸人对文化空间的感知边界。这一无感沉浸的效果依赖于技术,具身于人而改变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活动。实际上,从媒介进化视角来看,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已经完成了从“具身”“离身”再到“具身”的回归。数智技术以一种包裹式的沉浸环境消解了技术中介的隔阂感,调和了身体与文化传播的融入与感知形式,卷入了文化体验的情感要素,激活了人在虚拟空间文化传播场景中的情感共鸣。

中国首个跨时空、跨地域的传统文化服饰VR巡回展览“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VR城市巡展”将中华传统文化、时尚文化与现代虚拟现实技术相融合,该巡展采用了先进的虚拟现实设备,如HTCVive、PlayStationVR、HoloLens、VR全景摄像机等以及V-ray for 3ds max、三维云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数智技术服务,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真实与虚幻交相呼应的“临界”艺术[14]。数智技术在虚拟空间的呈现应用打破了中华传统文化服饰的传播障碍,使原本束之高阁的中华传统文化服饰成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能有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符号空间的转换与拓展

符号学中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

nified)是瑞士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的一对概念,他强调语言的意义不是固有的,而是由社会共识和约定所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语言和文化的核心,也是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基础。数据代码是数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令形式,代码矩阵指涉了意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能指层面,数智技术改变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物质形式和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如文字、图像、声音等)转化为数字代码,从而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出一种新的符号形式。这种转化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化符号的能指,也为其所指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所指层面,数智技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得以深化,数智技术为传统文化符号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和解释空间。例如,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搭建沉浸式的故事空间来呈现古籍中的符号和文字,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和直观。

数智技术还可以创造新的文化体验,使得传统文化符号的所指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新的诠释和扩展。值得注意的是,数智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符号系统的简单替代,而是在保持其核心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和扩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这种过程有助于清晰解释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所指,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数智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是一种符号创新的过程,它既涉及符号的物质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涉及符号内涵和意义的深化。这种创新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其现代传播力,而且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四、价值互塑:活态传承与人才创新

1.价值动向:数智赋能下的活态遗产

活态传承是数智赋能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动向。“活态”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领域,指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持续变化的过程。这一概念被引介至文化传承和人类学领域,用以描述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的动态性和活力。在文化领域,活态传承通常与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相关联。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ection)更名为活态遗产处(Liv

ing Heritage Entity),凸显了其动态性和活态性质[15]。

活态传承强调文化的持续活力和实践性,而非静态、被边缘化的传统。数智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智之网,在文化的“编码”与“解码”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原貌得以重现,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示模式,智能化的文化传播工具将文化传承事业推向了更易于人民理解和传承的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市场。同时,迈向新数字生命的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为文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数字技术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空间,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性书写转译注入新活力,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机会。

2.价值存续:数智创新人才培养

数智赋能的本质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在社会生产和创新过程中的能力。在文化传承领域,数智技术的应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为此,开展数智赋能下的人才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和创新的关键环节。

作为文化传承领域数智创新人才培养案例,“中华礼赞:中国传统文化服饰设计与数字艺术创意人才培养”项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了积极力量。整理掘发、创新演绎我国传统服饰历史文化符号,以多感官的方式传达国宝中蕴含的“东方的智与美”,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该项目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为线索,依托智能化教学场景和设备资源,指导学员们制作传统文化服饰,并通过现代数智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和传播。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不仅系统学习国内外数字艺术创意的前沿理论和方法,还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服饰的历史演变、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从而具备进行传统文化服饰设计和数字艺术创意设计作品的创作能力。通过三维云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智技术的应用,学员将设计理念成果化,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可观、可触、可体验的数字服饰作品。学员的设计作品通过小组合作和展览等形式呈现,通过反馈修正和完善设计作品,最终形成服饰作品、3D建模与虚拟服饰展览等,在此过程中,学员获得了中华传统文化服饰艺术与数智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型学习体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员的技能,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数智赋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互塑过程中,数智赋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找到了核心价值动向,传统文化为数智提升挖掘拓展了新的价值增长点。数智赋能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观审视下,推动文化传承事业的可持续化,迈向数智文明时代的文化革新。

五、结语

面对外部环境竞争加剧和内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性交汇,为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6]。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数智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在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指导下,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术、文化和人的三维互动,在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符号空间内拓宽文化传播场景,丰富文化表现内涵,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固态封闭走向活态传承。新一代数智环境中,以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助力文化样式活态传承、文化基因代代传承、文化成果全球传播,更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进行大国博弈的战略前瞻。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中拾级而上的历史足迹,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依靠数智技术赋能发展的问题, 还是映射现代社会的价值选择。只有合理地实现现代性与还原性的调和、市场审美与文化内涵的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才能推动数智技术与文化传承事业持续深耕,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高书生.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站位与定位[J]. 数字出版研究,2024(1):1-7.

[2]陈国青,任明,卫强,等. 数智赋能:信息系统研究的新跃迁[J]. 管理世界,2022(1):180-196.

[3]孙建军,李阳,裴雷. “数智”赋能时代图情档变革之思考[J]. 图书情报知识,2020(3):22-27.

[4]王秉. 何为数智:数智概念的多重含义研究[J]. 情报杂志,2023(7):71-76.

[5]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 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14.

[6]杨奇光. 技术可供性视域下的数字新闻实践及其边界重思[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83-91.

[7]萧鸿江. 文化价值悖论:审美取向及国民素质[J]. 大连大学学报,2001(3):56-61.

[8]周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逻辑进路与实践创新[J]. 理论月刊,2022(10):82-88.

[9]喻国明. 跨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关键性传播节点: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J]. 新闻与写作,2020(3):62-65.

[10]刘芮,张丽华. 互动数字叙事视角下档案游戏化开发路径探析:以《第七档案室》为例[J]. 档案学研究,2023(6):102-109.

[11]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2]常江,田浩. 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 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13]顾亚奇,王立锐. 可供性视角下虚拟现实艺术的实践与思考[J]. 美术研究,2022(2):109-113.

[14]段鹏,张丁. 中国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实践研究[J]. 出版广角,2023(7):11-15.

[15]郭翠潇.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2023(6):105-117.

[16]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23-09-09.

猜你喜欢
数智中华传统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