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4-04-24 08:25任立红张少凤
山西青年 2024年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院校高职

余 洋 任立红 张少凤 王 鑫 李 华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建立高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的意义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突出教育教学实绩。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必须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培训措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促进教学改革,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能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支持,促进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2]。

二、国内外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现状

根据对国内外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调研情况,国内主要有两种评价模式。一种是奖惩性评价模式,主要是以奖励和惩处为目的,忽视教师主体地位,阻碍了教师激励和改进功能的发挥,难以实现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另一种是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是以更好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目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方法。量化评价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通过对得分进行计算和统计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其主要优点是评价效果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而缺点则是评价的指标单一,难以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质性评价则主要是通过专家评议等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其主要优点是评价的指标比较全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但它的缺点是评价效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操作难度较大。

国际上,美国、加拿大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主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课程设计、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同行评审等。此外,教师还需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改进等工作。英国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主要以教学效果为核心,采用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反思、同行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德国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主要以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为核心;日本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主要以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知识和教学态度为核心,均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估、教师自我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这些国家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研究中结合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案例,依据自身情况,建立适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相对单一,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评价。这会导致忽略了教师除了教学之外的其他贡献,如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等。评价指标单一的问题也会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二)评价重视量化而忽略质化

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结果往往以学生的成绩、通过率等量化指标为主,缺少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能力等质性指标的关注。这种做法会让教学评价更加偏向于量化,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价。

(三)评价方法相对简单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的评价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这种评价的方式不够全面科学,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缺乏多元化和权威性。此外,这种评价方法简单、单一,难以评估出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对教师缺乏精准和全面的指导、帮助和改进[3]。

四、对应的思路

(一)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新标准

依据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教师发展性评价理论,研究基于教师师德师风、思政水平等构建教师素质能力质量标准、基于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实施“三教”改革和课堂革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贡献等构建业务能力质量标准、基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各级各类培训、到企业行业锻炼实践等构建知识能力质量标准及基于教学中“新知识”“新技能”“新成果”的开发运用构建创新能力质量标准;围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方向,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新标准[4]。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应用体系

按照“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的原则,设立不同指标类别、不同指标层级、若干个指标观测点,研究教师全面发展标准与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间的关系,构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师自身、督导、学生、同行、家长、社会六个维度,采用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辅以过程跟踪、结果量化、增值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构建“634”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应用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634”应用体系

(三)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充分了解,广泛调研、反复论证、达成共识”的工作思路,线上线下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国内外有关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指标设置进行充分了解,根据专家访谈情况,初步罗列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教师、学生、领导、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进行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归纳整理,结合学院实际,对初选指标进行删减(保留师生认同率较高的指标,删除认同率偏低的指标)和完善,研制高职院校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组织专家对评价指标及应用体系的设置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按照专家的意见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再次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高职院校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5](如表1 所示)。

表1 高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现如今,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内容上,只关注了高职教师群体普遍性情况,然而不同专业的教师、不同成长阶段的高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要求侧重点不同,对群体“个性”缺乏研究[6]。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时间和地域限制,未能对研究得到的高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周期随机检验。

高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高低关系教师的发展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水平,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现状、水平和不足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应该在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从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实现对教师的精准评价,在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评价支持,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对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的探究,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以评促改、以评促教”,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高职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