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4-24 08:25冯雨微
山西青年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文科专业学位硕士

张 茵 冯雨微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普及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安排、设计和实施的教育模式。2006 年1 月,国务院学位办转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硕士的应用型特征,强调了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技能培养要求[1]。1993年1 月,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强调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的支持[2],着重培育其具备良好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并且着重加强其实践性,旨在促进其在职场中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和学分设置、毕业考核、论文写作、教育方向基本要求等方面问题,做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修订本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该模式还包括案例教学、项目实践、参观交流、导师团队培养等多个教学模式,以便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聘请业内知名专家作为导师,并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让他们全面理解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因为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能力不同,该模式下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个性化,让学生在能力不同的情况下都能全面发展。在重视学科知识的同时,该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力、创新意识等以对接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行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掌握职场经验。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高校应该重视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艺术专业应用型硕士,以满足国家和教育部的要求,并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艺术人才。

一、武汉工程大学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问题剖析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从2014 年获得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2015 年开始招收并培养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期间,2017 年增加了非全日制的招生,2021 年增加艺术学学硕研究生的招生。从最初的2015 年的29 人发展到2022 年武汉工程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达到了近300 名。

从图1 可以看出,近三年,武汉工程大学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对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毕业生中选择从事本专业工作较少,大部分选择了报考公务员和事业编;而在用人单位的反馈中也发现,设计单位普遍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未达到预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存在不足。

图1 2016—2022 年武汉工程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一览表

基于以上原因,2021年10月笔者对在校2020级、2019 级研究生以及已经毕业的2018 级、2017 级研究生,进行了艺术设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问卷和访谈,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武汉工程大学2015 年才开始招收艺术专业学位硕士,其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不到十年,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是很准确。2020 年修改版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显示,与2020 年的艺术学专业研究生教指委相比[3],该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重复,90%的学生选修了相似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也大多是基础知识,而非实践技能。因此,武汉工程大学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多不足。经过重新审视,我们发现该培养计划中缺乏对于实际应用的重视,缺乏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工作技巧的关注。这种缺陷使得该计划的目标不明确,从而未能满足毕业生对于工作技巧的需求。

如图2 所示,在对武汉工程大学学生的专业学位培养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满意度不高,部分学生觉得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较多为设计竞赛,校企合作真实项目研究较少。

图2 人才培养满意度和课程安排合理性

同时,也对武汉工程大学2020 年以前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进行抽查,发现80%的题目偏学术研究,论文内容中缺少对实际项目的问题研究和设计创新,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也难以达到用人企业的真正需求。

(二)“双导师制”执行困难

根据教育部要求,专业硕士需要“双导师”培养,但是在本校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实际执行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本校的校外导师的任职资格由学校认定,但是学校聘任校外职业导师薪酬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未制定针对校外导师的激励和奖励政策,导致校外导师参与度不理想;二是学校对兼职导师的约束力不足,校外导师难以贯穿培养的全过程;三是校外导师作为企业工作者与指导学生的时间分配难以平衡,导致“挂名导师”的出现。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的不完善,无法发挥相关机构及企业支撑的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也无法有效展现。

(三)校企合作实践资源不足

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需要足够的实践锻炼平台和社会活动机会。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平台较少,且合作深度不足,研究生缺乏充分的项目实践。在对往届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情况的调研发现,仅仅30%的学生在设计单位实习,10%的学生在导师工作室参与项目实践;40%的学生在家准备事业编制、教师资格等考试;20%的学生还闲置在家。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提供的实践基地资源少,与日益增加的艺术专业硕士队伍数量难以匹配;另一方面是企业参与性低,很多企业有意愿参与高校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但在联合培养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经费和管理等原因,企业难以参与专业硕士的培养和管理当中。

(四)课程安排与教学方式不合理

通过对本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开设的调研中发现,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程必须达到30 学分,学生必须在每个学期除了公共课程外必须完成五门专业课程学习。因此,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课程任务较重,课余时间75%都用于课堂作业的完成;63.2%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设置难以提高实践能力,企业真实项目不足。75%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现行的课程设置落后且与社会需求脱节,如图3 所示。

图3 课余时间安排和专业课程问题

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调研中,5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启发性和讨论性,与时代发展脱轨;课程方式多为单一的PPT汇报,对设计实践的指导缺乏。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在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挑战下,为了改善武汉工程大学艺术专业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的状况,让学生真正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有效解决目前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难点和痛点,笔者提出了以提升职业能力、突出特色、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机制,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的特点,构建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其应用型、职业型、研究型的培养,全方位提升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水平。

(一)完善艺术设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第一,需要完善由学校、学院再到企业三级资源配置体系,以及学校、学院、企业协同培养管理体系;构建了完善的过程保障机制,具体包括设计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机制、校企联合考核机制、制定针对校外导师的激励和奖励政策。

第二,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需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武汉工程大学以工科为主,工科专业研究生以实验室开展、收集数据和分析为主要课程内容。而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的实践较多的是外出实地调研,对数据进行采集,更加强调其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管理制度上应与其他学科加以区别,赋予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更多的自主管理空间,从而保证其自由开展,并更好地进行研究工作。

(二)明确适合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出色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4],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现代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提倡学科融合,重点教学设计专业知识,塑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综合运用设计、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基于武汉工程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学科背景,艺术设计作为融合自然、人文和社会三大科学的交叉学科,在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上,需充分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聘请行业专家,全方位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坚持校企结合,围绕“人文艺术+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面向化工行业、机械装备行业、新材料新能源应用行业、交通工具行业、园林景观行业、建筑室内装饰行业、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网络信息设计行业、数字化工程技术应用等行业领域的高层次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硕士课程体系

在本科生教学中,课程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任务,其中的实践性教学更加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满足职场需求,并且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5]。

2021 年10 月,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2022 年的教育计划将重点放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战能力上,并结合当前的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其中在必修课程设置上,在每个专业方向开设四门实践性课程,课程主要内容为企业真实项目,具体内容根据各研究方向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安排。同时增加了开放性实践课程,分为艺术采风和田野调查、综合实践和设计实践三部分。

通过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人士参与我们的讲座,我们希望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于专业领域的理论把握,并且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判断性、实践性,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科研技巧与创造性[6]。

(四)加强校企合作及校内外导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支持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我们建议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在共同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合作。为此,本高校也积极寻求与艺术设计相关企业的合作,近两年与湖北楚天之翼数码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一洋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湖北西厢房乡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南京星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宜家荟聚等知名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共享多个研究生工作站及实践教学基地[7]。

将企业项目以课题研究或设计竞赛的形式,与专业课程打通,使专业硕士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又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如由企业方提供需要设计的项目和奖金,能够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设计。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企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职场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满足企业对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并且有助于企业发掘和招聘优秀的设计人才[8]。

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外,也要大力发展“双师型”教育,构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提升企业对于优秀的职场人员的认可度。制定导师团队建设规划,明确导师团队发展目标和职责分工,建立导师队伍动态评价机制,提高导师的敬业精神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指导和帮助,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建立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联络机制和定期沟通机制,使学校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动态,有效地为企业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9]设置导师激励机制,通过导师评优评奖等方式,提高导师投入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导师探索教学和科研创新的可能性,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产学研人才交流机制,拓宽学生实习、就业和创业渠道,促进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人才流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机会,提前规划职业发展道路。通过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有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生的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10]。

三、结语

随着新阶段的到来,必须更加强化艺术专业硕士人才综合实践技能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以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新文科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