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2024-04-15 13:10雷鸣春
保健文汇 2024年2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脊柱微创

文/雷鸣春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部位髓核突出、腰椎间盘改变以及改变后神经根受到压迫等原因导致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下肢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经痛以及腰部酸痛等症状[1]。腰椎是人体重要的支撑部位,与身体运动、活动息息相关,因此腰椎发生疾病后可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通过手术的方式,快速消除髓核突出症状,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2]。但是以往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创口较大、并发症更多,需要更长时间恢复,住院费用更高。微创手术具有创伤性小、安全程度更高、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点,也是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主要原因[3]。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减少手术为患者带来的创伤,并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前景良好[4]。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采用脊柱微创治疗的效果,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青海省互助县人民医院1 年内(截取时间: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 例。两组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指南中诊断标准[5];②疾病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③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②存在手术治疗史;③存在其他手术禁忌证;④合并严重骨质疏松;⑤存在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

取患者俯卧位,采用常规麻醉方法,垫高两侧髂嵴部,保持患者腹部悬空状态。麻醉诱导起效后,于手术区附近周围皮肤消毒,采用正中手术入路,沿患者骨膜,常规手术切口,剥离骼棘肌肉,暴露病变部位,切除下位椎板上缘以及上位椎板下缘组织、黄韧带,摘除病变髓核,清洗创口,常规置管和缝合。

1.2.2 研究组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

取俯卧位,常规麻醉。垫高两侧髂嵴部,使腹部悬空,腰椎维持后弓,椎间隙张开,使用X 线定位病变部位。常规消毒。使用导针穿刺,直至椎板下缘,纵行做切口,约1.6cm,插入扩张管,并置入工作管。切除纤维环与后纵韧带,注意保护患者神经根,清洗创口,观察出血情况,对出血量极少的患者可不放置引流,逐层缝合,术后2d 经评估后拆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手术、恢复指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术后疼痛程度:术后1d、3d,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估,共10 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治疗效果:分别于术前、术后1 个月后使用腰椎功能评估量表(JOA)评估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包括对临床体征、主观症状以及日常活动等方面的评价,共29 分,得分越高则腰椎功能越好。

术后并发症:记录创口愈合缓慢、出血量大、静脉血栓、创口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手术切口长度(cm)研究组6046.59±8.5178.51±8.222.23±0.89对照组6055.96±22.13126.48±55.844.86±1.55 t-3.0616.58311.398 P-0.0030.0010.001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恢复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手术恢复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研究组602.36±1.115.26±1.27对照组604.49±1.547.68±2.92 t-8.6915.887 P-0.0010.001

2.3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1d、术后3d,研究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

表4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

组别例数术后1d术后3d研究组604.42±1.233.08±0.77对照组605.15±1.353.52±1.05 t-3.0962.618 P-0.0020.010

2.4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比较

术后1 个月,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的JOA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比较(±s,分)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比较(±s,分)

组别例数术前术后1 个月研究组608.59±0.8923.35±2.28对照组608.62±0.9122.87±2.32 t-0.1831.143 P-0.8560.255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后如未及时干预,病情可能会不断发展,腰部活动受限情况可逐渐增加,并且可发展至腰部无力、麻木、肌肉萎缩,易发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6]。腰椎间盘突出症发展至后期可造成严重疼痛,甚至造成瘫痪,受到疾病的影响可导致严重不良心理的发生[7]。在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中提到,如累及马尾神经严重损伤的患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的情况,甚至造成泌尿系统感染、心肌梗死等并发症[8]。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也是最为常见的表现,发生率较高,主要是腰部纤维环层、后纵韧带在髓核的压迫下会出现感应疼痛,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反复腰痛及臀部疼痛的症状[9]。随着疾病的发展,疾病中期患者可出现肌力减退,并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严重的甚至可对休息质量造成影响[10]。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由于药物保守治疗后容易反复发作,治疗效果有限,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开放手术是以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常用的手术方式,可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机械性损伤,并且手术导致的创伤较为严重,使出血量明显增加,手术风险较大,也是导致术后需要更长恢复时间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更长,而长时间卧床也是引起多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等,如术后营养缺乏或发生感染,还可造成切口愈合缓慢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同时有研究提出,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治疗无明显差异,但是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术后较开放手术恢复速度更快,并发症更好,近期疗效较好。本研究中,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提示,采用脊柱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术中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并且可在短时间内结束手术,手术风险明显降低,并且可减轻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影响。分析原因为脊柱微创手术属于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通过现代微创医疗技术确定疾病发生部位,采用微创器械做小切口就可完成对病灶部位的切除,因此对患者机体的损伤程度更低,同时可显著减少对血管的损伤,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此外,微创手术不需要分离更多的肌肉组织来使病灶部位充分暴露,并且在X 线的引导下可快速确定病灶部位,因此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时间更短。并且在谭亮等人的研究中,通过分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研究组所使用的微创手术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并得出结论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时间更短,与本研究结论相似。在恢复指标方面,本研究中研究组的术后恢复用时更短(P<0.05)。提示,微创手术治疗该疾病可促进术后恢复。主要原因为脊柱微创手术的切口更小,且不用分离大量组织来充分暴露病灶部位,造成的损伤更少,因此术后患者恢复速度更快。本研究中,研究组疼痛程度更轻(P<0.05)。提示,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术后疼痛更轻。术后疼痛是手术治疗后的必然症状,是由于手术切口以及术中组织分离后造成的痛感。因此,手术切口大小以及术中组织分离程度与术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也是微创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更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研究组的术前、术后腰椎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较术前后明显改善。这说明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较为一致,均可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脊柱微创手术治疗以及开放手术治疗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均为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清理病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远期疗效一致。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微创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更少。大量研究表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均与手术治疗过程中造成的损伤严重程度有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使用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作为临床该疾病治疗的首选术式,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促进术后恢复,减轻疼痛,并发症更少,有利于腰椎功能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脊柱微创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