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案例分析

2024-04-09 15:14曹乌吉斯古楞青云淑敏康高娃
高教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交叉学科课程思政

曹乌吉斯古楞 青云 淑敏 康高娃

摘  要: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蒙药学)专业必修基础课,当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进行着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但大部分出现理念趋同的现象。然而,蒙药学专业开设的蒙药药用植物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和改革,具有理学、医学、人文交叉的学科特征和更丰富多样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特点。该文在阐述该课程特点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蒙药药用植物学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再梳理,分析引入课程思政案例,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及相关民族医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蒙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交叉学科;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189-04

Abstract: Pharmaceutical Botany is a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of Chinese pharmacy (Mongolian Pharmacy) major. At present,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ut most of them have the phenomenon of convergence of ideas. However, after years of teaching and reform, Pharmaceutical Botany offered by Mongolian pharmaceutical major has the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medicine and humanities, and more abundant and diversifi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situation, this paper resorted th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Pharmaceutical Botany course of Mongolian pharmacy major, analyzed and introduced the ca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ut forward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is course, and provided ideas for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related ethnic medicine courses.

Keywords: Mongolian medicine major; Pharmaceutical Botan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traditional culture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意见》中提出“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成为了目前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政策的话语原点。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围绕“四个为了”做好“为谁培养人”,围绕“四个坚持不懈”做好“如何培养人”,围绕“四个坚持”做好“培养什么样的人”。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不同类课程列出不同的思政教育目标。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蒙药学)专业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建设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但大部分出现理念趋同的现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紧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要求,结合蒙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蒙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应该具有理学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特点,具有更丰富和多样的特点。本文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蒙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案例分析。

一  蒙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特点及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特点

药用植物学是蒙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由理论、实验、实践三种形式进行。该课程以蒙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蒙药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学理论和技术研究药用植物的形态构造、分类鉴定、生长发育,结合蒙药学理论探究品质形成与新资源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类型、形态特征及内部构造,结合蒙药学理论和蒙古族传统文化,掌握常用及特色蒙药植物形态特征和分类鉴定,具备理学、医学、人文类课程交叉的学科特征。

二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目标设定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并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

(一)  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及蒙药学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蒙医药事业发展需求,具备蒙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扎根祖国北疆,面向全国,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蒙医药全领域全链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  生源分析

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源都是蒙古族,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区农牧区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蒙古族聚集的农区和牧区,对当地环境和自然资源较熟悉,熟悉并热爱蒙古族传统文化。但由于主流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知识,甚至有些传统知识面临无人传承和发展的局面。

(三)  基础知识储备

根据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蒙医药思维,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具备传承传统蒙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如今网络信息发达,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实时动态,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好奇心较重,但实践机会较少,掌握知识的扎实性较弱,存在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

(四)  职业生涯规划

能够从事蒙药生产、检验、药学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并在蒙药教学、科研、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具备发展潜能。

三  蒙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内涵和目标

围绕蒙药学专业建设的定位,结合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本课程思政目标具有了注重理学、医学、人文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交叉特点,突出民族和地区特色,能力培养与德育教育并重的更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目标。

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信蒙医药理论和蒙医药文化,强化“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坚定蒙医学药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传承精华和守正创新的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建成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亮丽风景线作出应有的贡献的意识。

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传统蒙医药和蒙医药现代化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及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蒙医药思维,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从源头保证蒙药质量是保障民生健康安全的基础,是蒙医药产业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支柱,扎根祖国北疆,服务地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激发学生秉持历代医药学家的高尚品格,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良药济世、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药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引导学生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学生善良、仁爱、诚信、坚毅、勇敢和创新的品格。

四  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和案例分析

(一)  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特点,本课程思政建设可挖掘出丰富多元的课程思政元素,见表1。

(二)  课程思政案例的分析

1  引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在讲授蒙药植物分类概况的课程内容及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案例,2011年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启动全国22个省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2],历时12年完成,最终摸清家底,共采集植物标本150万余份,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3个新属和196个新物种(包括种下分类群),我国中药资源种数约17 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约13 000多种,还引入内蒙古地区中药资源的普查工作成果,与学生分享资源普查工作过程的视频和图片,以及亲身经历的艰难和趣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引导培养学生心系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齐心协力精诚团结的精神,也可以在实践中形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责任感,也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旨要义[3-4]。

2  通过不同民族药的对比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千百年来,蒙古族在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下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总结独特的用药经验,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藏医药和中医药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蒙医药,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蒙医药和中医药在药材来源、炮制加工、主治功能和用法用量上具有异同点。在讲解主要科属药用植物种类时,时常举例蒙药、中药、藏药或其他少数民族药的交叉品种进行对比讲解。例如,龙胆科植物中很多种类均入中药和蒙药,但入药部位不同,例如,达乌里龙胆(Gentiana dahurica Fischer)根入中药,称小秦艽,具有清热消肿、止血解毒之功效;蒙医则花入蒙药,又叫朱乐根-其木格,用于各种热病,清协日、清热解毒、消肿,还具有止血和燥希日乌素等功效[5]。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中药用其块根,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等功效,子根称“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蒙药不仅用其块根,还用草乌芽、花、叶等,具有杀“黏”功效[6]。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中药用其花、根,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和止痒的功效;蒙药则用其果实,具有滋补强身、祛寒益肾、利水通淋的功效[5],还有蒙药特色植物,例如藍盆花(Scabiosa comos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 Bunge)等具有独特的蒙药特色和功效,可以看出蒙药利用植物资源的特色。通过中蒙药比较,给学生讲解各民族之间的交互交流交融同期同域发展的特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引入蒙古族民间传统药用植物知识的案例,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蒙药学专业生源大部分都来自于内蒙古本地本民族学生,在课堂上融入蒙古族民间传统药用植物知识,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并结合新知识快速掌握并运用。民间传统药用植物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包括植物的民间命名、传统认药经验、用药方式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文化等。例如,野葵(Malva verticillata L.),蒙名叫“togor nogoo”“toorai ebes”“har nogoo”,蒙药名为“saarmag zamba”(意为中性zamba)[7],在内蒙古,少数民族人民以不同方式食用,是药食兼用植物,并且同属的锦葵(Malva sinensis Cav.),蒙药名为“em zamba”(意为雌性zamba),蒙药具有相同的性味和功能等。另外,从“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导致用药安全问题的角度,强调学习药用植物种类鉴别的重要性,加强 “药者仁心”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药者精神。蒙古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族的植物传统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融入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构建蒙药学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蒙药学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爱护环境的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优良传统文化[8]。

五  总结与展望

蒙药学专业蒙药药用植物學采用植物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蒙医药学理论突出用蒙药特色研究蒙药植物,课程内容包括植物细胞与组织、器官与显微结构、药用植物分类三大部分,具有理学、医学、人文学科的交叉特点,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更丰富和多样的内涵与特点,然而要想能有效地实施并使其成效显著仍需要加强关注以下几点问题。

(一)  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育人意识

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对教师本身而言,只做了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未能扮演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未能达到胜任善任、乐教善教的境界和层次[9]。因此,我们要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持续提高教师本身的政治素养,坚持立德树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以文化人。

(二)  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的融入要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时,教学方法的改进尤为重要,例如采用情景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言传身教及课堂内外的协同育人等方法都能够很好地将思政之“盐”溶于知识之“汤”,将两者有机结合[10]。

(三)  进一步凸显蒙医药,助力课程思政的显性作用

目前,大环境的“重科研、轻教学,重待遇、轻奉献”的现象导致专业教师偏重现代科研思维,忽略或轻视蒙医药思维培养。于是他们没有强烈地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或研讨从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意愿。导致特色缺失,传承堪忧。蒙药学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原汁原味”,强化蒙医药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蒙医药特色思维模式,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再梳理、再设计、再完善,促进学生扎实掌握专业课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认同感,深植本学科文化自信,增强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辛海量,张磊,韩婷,等.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讨[J].药学教育,2022,38(4):29-31,63.

[2] 唐晓敏,程轩轩,张春荣,等.中药资源普查对《中药资源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239-240.

[3] 林莺,于京平,王少平,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对中药学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4):139-141.

[4] 邢艳萍,赵容,许亮,等.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特色与课程思政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36-38.

[5] 罗布桑.蒙药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6] 鲍布日额.科尔沁蒙古族传统药物[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7] 曹乌吉斯古楞.蒙药药用植物学与蒙古族民间传统药知识相互渗透教学的探索[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10):48-51.

[8] 杨青松,熊勇,李文义,等.民族植物学的课程思政内涵与实施及案例分析[J/OL].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2024-01-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92.N.2023022

3.1427.010.html.

[9] 杨琳.中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

[10] 李君玲,王大伟.课程思政融入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实施方法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5):32-34.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学交叉学科课程思政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职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探索
《药用植物学》绪论教学的设计及体会
留学生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多种教学方法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