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4-04-09 15:14强华武时会王晓阳
高教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机械专业教学探索新工科

强华 武时会 王晓阳

摘  要:新時代的人才被赋予新的使命,高校教育要始终坚持成才与成人并重。专业课起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又担负着实现思政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三全育人”格局下,教师队伍是育人的“主力军”,针对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进行研究,以教师为抓手,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完善课程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素材,采用恰当的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177-04

Abstract: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re given new missions, and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alent cultivation. Specialized course plays a role in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it also plays a role in infiltrating and achie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literacy. Under the pattern of three-wid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taff is the main force in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chanical courses. With teach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nee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achieve the unity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hrough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tent materials, the use of appropriate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mechanical special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explo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立德树人从来都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古代中国教育追求君子人格,西方古典教育推崇文明绅士,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思想道德的重要作用[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思想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即专业技能和工程道德评判及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素养,即工程道德诚信、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把培根和铸魂结合起来,应在课程中注入思想动能,把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2]。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素质、强能力、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成才与成人并重。新工科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立德树人新理念的工程教育改革措施,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工科人才,怎么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科人才[3],这也是新工科课程思政工作的核心任务。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对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机械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更应注重诚信意识、大国工匠、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专业课既起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又担负着渗透和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5]。教师作为主导,在教学活动中是引领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增强其内部驱动力,真正起到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面临着“信息爆炸”环境,学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诚信和自主性不够高,高校的教育尤其是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①教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使命担当精神,育人意识不强,对课程思政不重视,认为思政教育只是一个口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教师没有行动力。这些教师仅仅只是做好自己原本的教学工作,而不能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考虑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意识到新时代的人才主要源于教育的伟大实践;②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刻,不能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本身蕴含的思政内容素材,教师没有拓展能力。这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工科类专业课程本身蕴含着遵规守矩、精益求精、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③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准确,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开,甚至认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专业课无需思政内容,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促进效应,教师没有发展力。这些教师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属于专业课程内容的自然拓展和延伸;④专业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不够,青年教师的思政育人经验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技能低,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简单、粗暴,对思政的融入方式掌握不好,让学生产生夸张的感觉,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没有总结能力。

本研究针对地方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方面进行探索,以教师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学设计为主要要素,深入挖掘各课程的思政素材,重构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讲授、感受、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融入思政内容,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二  结合办学定位,明确育人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地方民办高校旨在培养为地方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机械类专业人才主要服务于制造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同时制造行业本身蕴含着大国工匠、科学严谨、精益求精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地方高校需要培养在知识上够用,在技术上优秀,在人文素养上高尚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论,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具备潜意识的职业行为规范、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恰当融入思政元素,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高校需要在明确育人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目标和课程目标(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结合,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重构课程内容,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素材恰当融入教学活动中,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大致流程如图1所示。

三  加强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  坚定教师的责任感、强化思政意识

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积极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外部环境驱动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新时代教师必须潜心教学,把知识讲透、讲活,把道理讲深、讲明,以达到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之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知行统一,从而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尊重[6],学生才可能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养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途径:①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思政专题讲座或进行宣传活动,尤其针对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性,激发内驱力。倡导教师在专业课中注重课程思政,以精神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②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线上师德学习,该平台上有许多优秀的典型和事迹激励人;如观看《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在榜样的感染下,提升教师自身的奋斗激情和社会责任感;③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思政培训,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关注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观念、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和信仰以及国际国内形势;④通过教研会、座谈会、示范课等多种方式,教师之间交流对课程思政的领悟和感受,促进共同进步,内部动机的驱动才能使教师主动并自觉地开展课程思政。

(二)  透彻理解专业知识

专业课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专业知识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特殊技能和知识。不同学科的专业课背后都蕴含着时代意义和思政元素,而如何从专业课内容中挖掘符合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成为专业课教师的一大难题。真正的课程思政是教师自身对专业知识精深理解的基础上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科学逻辑,教师要明确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之间的联系。专业课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学科内容知识并熟记于心,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机械类课程主要是研究并制造出特定的产品,绘制凝聚新思想的图样,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流程,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因此,可着重从科学精神,遵守国家标准和规范,责任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各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企业实践、实验实训、竞赛和教学研讨等方式深入挖掘思政素材,结合各章节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三)  正确理解课程思政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不只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其需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起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专业课程中也蕴含着育人元素,课程思政具有隐蔽性,需要教师亲身体会并领悟其内涵。真正的课程思政是具体的,是社会实践中的,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推论出来的,也不是生搬硬套的灌输与说教[7]。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润物无声地渗透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是相互促进的,专业课程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基础,而思政教育则可以为专业课程提供动力支持,协同育人体系如图2所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于整个日常教学活动中[8]。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可以使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和思想道德领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  提升教師课程思政教学技能

如何恰当地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也是许多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大困境。部分教师不能把新时代多变的外部环境转换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外驱力,也不能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它们。教师要通过专业知识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以辩证思维对待所面临的问题,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特征,融入课程思政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可采用融入时政事件,通过实践活动(实验、竞赛、企业实践、工程训练等)并引入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思政内容的量,课堂中的思政课时不宜过多,思政内容过多,不仅达不到思政教育目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此外,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给课堂注入活力。同时注重持续学习,不断提升思政教学能力。

四  完善课程建设,挖掘课程思政素材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专业知识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合理地引入思政教学案例、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设计、编写思政教学案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机械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具有较多的模范人物及典型的事迹,这些都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素材。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课程思政的引领,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熟悉制造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定,牢记制造类从业人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及科学的态度[9]。

例如:在机械设计及制造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规范进行设计。在制造及加工过程中要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需要结合经济效益、环境、资源、安全等因素合理选择加工方法。同时,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体会它们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效益,让学生明记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施中,利用智慧课堂、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等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领悟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前,利用智慧课堂让学生先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本次课主要内容以及所涉及的人物背景,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理论课中的讲授与案例分析、实践课中学生的体验或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领悟课程思政元素并养成自身潜意识的职业行为习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如实验操作、竞赛、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等环节,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职业行为习惯[10]。机械类课程思政元素举例见表1。

五  采用恰当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特征,融入课程思政可采用的方式有讲授法、案例法、感受法和交流讨论法等[11]。对于容易理解的思政元素可采用讲授的方式;对于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思政元素可采用让学生去感受或交流讨论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路:①可融入时政事件,以鲜活的问题为切入点。比如,我国在许多制造业中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在一些高端精密产品中受到国外的封锁和压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②通过实验、实训、竞赛等实践活动并引入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团结,质量意识、环境意识、工匠精神和责任感。③对于涉及面较广的思政内容,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由浅入深、多次融入、重点突出。

例如:工匠精神,一个铁匠为打造一把好刀,首先需要严格控制材料的成分,在材料的选择上就涉及到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其次是制备工艺的制定,同样涉及到资源环境、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最后在具体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火候,对材料进行反复的加热、锻打,多次试验后才可能获得成功。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一个过程,一个工匠要具有高超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

低碳环保理念,青山绿水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健康的生活是人类所向往的。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破坏了大自然。目前人类正在为恢复美丽的大自然而努力着。在制造产品时,我们需要从材料选择、制备方法、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要选用低能耗、绿色环保、高效率的技术手段。

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能较好地体现团队效应,同时学生也能亲身感受。学科竞赛和综合性实验一般都是以小组进行,一名学生作为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统筹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需要各自完成独自的任务,最终才可能获得成功。同时,学生参与创新实验和工程实践项目,也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

六  全员参与课程思政

在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上,构建党委牵头、二级部门协同合作的组织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教学单位的党委在课程思建设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各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要紧紧围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标,形成育人保障的合力。通过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构建思政教学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讨、观摩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七  结束语

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赋予了新的使命,专业课既起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又担负着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和培养人文素养的作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素材,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技能等策略来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最终人才质量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知识、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建辉,文劲宇.新工科背景上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

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范卿泽.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4] 关跃奇,魏克湘,关汗青,等.OBE理念下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2):81-87.

[5] 邓春瑶.基于课程思政的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學报,2023,31(2):132-138.

[6] 童卫丰,施俊庆,陈钰.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

[7] 高国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

(9):23-28.

[8] 贾风珍.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0):92-93,96.

[9] 汤迎红,刘国亮,蔡颂,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12):116-119.

[10] 徐昕,杨蕾,陈东,等.新工科背景下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16):188-196.

[11] 王婷,谢夏明,谭长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困境与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2023(15):13-16.

猜你喜欢
机械专业教学探索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多元思维下中职机械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紧密对接航空制造产业 创新航空机制专业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