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体系价值内蕴与学习效能

2024-04-09 04:50蔡伟温小栋邵璟璟周明
高教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数字赋能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蔡伟 温小栋 邵璟璟 周明

摘  要: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效,构建了“1234”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即“立德树人”1个根本任务,“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2个深度结合,“工程创新意识、文化融合意识、工程伦理意识”等3种工程意识,“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等4种必备精神。结合土建行业发展,透析沉浸式思政体系的价值内蕴,以“真实情境”描绘“大背景”“发展脉络”拓展“大视野”“亲身体验”感悟“大使命”。分析该体系实际学习效能,依托“在场性”激活学习动力、“具身性”增强学习体验、“动态性”支持学习评价,强有力支撑德才兼备的土建类人才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土建类专业;沉浸体验;数字赋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07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iveness of civil engineering cours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1234" 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urses was constructed. The one basic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wo deep combinations of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online and offline", and three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of "engineer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cultural integration consciousness, and engineering ethics consciousness", and four essential spirits of "team, fighting, dedication and craftsmanship" were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value of the 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real situation"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big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the "broad vision",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great mission". The actual learning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It relies on "presence" to activate learning motivation, "embodiment" to enhance learning experience, "dynamic" to support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strongly supports the cultivation of civil construction talents with both virtue and talent.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ersonnel training;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flow experience; digital empowerment

全面推進课程思政,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高水平大学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已在内涵厘清、功能定位、要素挖掘、实际实施和评价改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3]。遗憾的是,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仍处于探索阶段,思政与专业间“两张皮”痕迹尚存, 表现在实施碎片化、主体单一化、主线模糊化等[4-6]。为推动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顺利开展,迫切需要建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厘清其价值内蕴并解决面临的焦点问题。

本文以应用型高校土建类课程为突破口,依托物理与信息的交互体验,构建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揭示其蕴含的科学逻辑,分析“水溶交融”学习效能,为提升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乃至其他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范式。

一  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沉浸式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个体感受为导向,从“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团队意识”的顶层德育内容出发,依托专业课程和重大工程实践项目,挖掘重大工程蕴含的家国情怀、大国工匠、劳模精神等思政素材,构建物理与信息交互的沉浸体验环境。依托“全师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思路和“课堂联通、环节贯通、环节融通”实施范式,构建“1234”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即1个根本任务、2个深度结合、3种工程意识和4种必备精神,实现价值观、专业知识和职业兴趣有机统一的土建类专门人才培养。

(一)  1个根本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和运用土建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贯通协同、提质增效、形成合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土建类专业课程将专业知识与世情、国情、行情相融合,开展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调动学生的生理、心理感知体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专业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使命感。

(二)  2个深度结合

课内与课外深度结合。改变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内传授的狭隘认识,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在认识自觉的基础上,结合超高层建筑宁波中心大厦、通苏嘉甬高速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金塘海底隧道、杭甬高速复线等重大基础项目,开展现场观摩、人物访谈、情境体验和工程监测等课外实践活动[7]。以真实工程、真实经历等物理层面的沉浸式体验增强思政的鲜活性和感染力,以新颖丰富的教学形式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场景感和实效性,形成课内理论和课外实践的有机协调,全空间推动学生的理论自醒、实践自觉、信仰自信。

线上与线下深度结合。改变课程思政局限于线下讲解的弊端,整合线上与线下的思政资源,以筑牢思想根基为前提,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引入微课、短视频、漫画、VR解析建筑新体系和复杂工程新工艺,开展实时互动、体验交流,“身临其境”般汲取超级工程背后的价值理念、人生感悟、精神力量,与线下课程形成互补共融。以先进交互技术赋能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思维,打破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输和传统课程的时空限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线下线上有效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感动、感想和感悟,个性化、全方位推动学生成为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  3种工程意识

“工程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培养思维。土建类专业课程多以经典物理为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包含大量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研究成果,每个原理、每个公式背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假设、不断验证、不断创新的科学故事,隐显的创新态度、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无不激励学生成长。土建类专业课程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勇于突破,提倡怀疑、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发现新问题、分析小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推动新体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土建领域的广泛运用,加速我国建筑业绿色转型升级。

“文化融合意识”的关键在于坚持自信。我国传统建筑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在与自然环境不断抗争中逐渐适应,结合地域气候、生活习性、资源禀赋等关键因素,因地制宜从建筑聚落、布局朝向、隔热防潮及通风遮阳等被动视角,营造和谐、宜居、美观的各种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8]。现阶段,面对“崇洋、趋同、求怪、逐奢”等城建乱象冲击,引导学生坚持建筑文化自信,学习西方设计理念的同时,不忘传承我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艺,让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入脑、入心、入行。

“工程伦理意识”的关键在于传递责任。遵守职业纪律和法律法规、遵循行业标准和规范规程是每个土建工程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土建类专业课程结合建筑安全、质量、功能等具体要求,开展面积定额、强度标准、技术措施等宣讲介绍和案例分析,从规范视角讲解工程中的风险与安全,以及工程活动中的价值、利益和公正,引导学生树立工程伦理意识、遵守工程道德规范,确保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都应遵纪守法、诚信守信,共同维护土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责任、伦理责任,努力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廉政工程。

(四)  4種必备精神

“团队精神”的本质是精诚合作,是围绕目标高效率运转呈现出“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高度囊括。土建类专业学生需必备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是因为基础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前期咨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现场监管及后期运维等上下游链条,且同一专业内也需多人协同。土建类专业课程结合人民大会堂、京沪高铁、火神山医院等代表性工程,针对可见可闻的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宁波地铁网络、宁波中心大厦等实际项目,以真实生动的工程案例讲授团结合作是兴盛之魂,凝心聚力是强盛之魂,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以团队为单位开展课内实验、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和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围绕中心任务,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完成共同目标。

“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的意志品质,更是伟大事业发展的“引擎”。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地产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以及建筑工业化、“BIM+”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大变革,内忧外患夹击下的土建业更需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应对变局。土建类专业课程找准拼搏精神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挖掘专业理论蕴含的拼搏元素和工程实践迸发的拼搏例证,激励学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拼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闯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利用个体行动践行拼搏精神,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一个又一个城建奇迹。

“奉献精神”是土建工程师的精神特质,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杨家“满门忠烈”、岳飞“精忠报国”到医护人员“逆”行抗击疫情、建筑工人用汗水“筑”就城市之美,无不饱含着奉献精神。土建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当好新时代奉献精神的“传承人”,立足工程一线弘扬奉献精神,把甘于奉献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让甘于奉献成为永恒的行动自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矢志不渝坚守初心和使命,时刻做到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用信念支撑奉献、用能力诠释奉献、用业绩书写奉献。

“工匠精神”是我国古代匠人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职业态度,其蕴含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行为表现仍是现代职业操守的典范。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开展专门教学、专题讲座、专家访谈和专业比赛等“四专”活动,充分发挥其工匠精神的导向作用和渗透作用,把“树匠心、讲匠品、铸匠艺”贯穿应用型土建类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匠心”有机融入土建类人才的信仰追求,引导学生脚踏实地、钻研技能、追求卓越;将“匠品”内化为土建类人才的道德操守,引导学生在建筑工程中严肃认真、严格要求、严谨务实;将“匠艺”注入土建类课程的价值基因,引导学生孜孜不倦、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二  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体系的价值内蕴

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耦合、物理与信息的深度交互,实施“真实情境”“发展脉络”和“亲身体验”的浸润,不断刺激土建类青年学生的“多感官”“全身心”,使得课程思政“扣人心弦”“震撼人心”“沁人心脾”,实现土建类专业课程育人的发展创新。

(一)  以“真实情境”描绘“大背景”

立足大变局、大趋势,以“真实情境”讲授专业课程,是沉浸式课程思政的教学前提[9]。一方面,沉浸式课程思政是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世情国情,开展“现场教学”。从全球新冠感染疫情“析”建筑通风气流组织、从俄乌军事冲突“识”能源供给安全、从2022暑期超强高温“辨”城市热岛效应,从“守”绿水青山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课程内容与真实情境紧密结合,在回答好青年学生对于时代的关切、社会的关注、热点的关心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好青年学子洞察大变局下的时代大势,激励学生认识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走出自身成长的“迷局”,参与建设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另一方面,沉浸式课程思政是立足于城建行业“大趋势”。土建类青年学生是未来基础设施的建设者、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者。土建类专业课程围绕行业趋势,以真情境塑造具有沉浸感的教学场景,将当下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局势”,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时势”,与设计大师、建筑工匠不断奋进的“态势”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激励未来城建工程师勇担时代之责,奋斗无悔青春。

(二)  以“发展脉络”拓展“大视野”

融入历史感、未来感,以“发展脉络”讲授专业课程,是沉浸式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融入历史感。挖掘中华5 000年建筑史、新中国70多年建设史、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史中典型工程、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红色资源。回望深圳特区40余年巨变,讲解我国城乡建设跑出的“加速度”,引入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总结我国城建工艺从技术积累、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里程表”。依托悠久的“建筑科学史”和深厚的“建筑文化史”,沉浸式拓展学生“历史视野”,树立历史使命“大局观”,接好时代责任“接力棒”;另一方面,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融入未来感。新媒体、新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构建实时交互的智慧教学平台,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打造资源共享的动态学习环境。预先捕捉学生需求和存疑信息,以可视技术互动讲解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坍塌事故、公共建筑设备节能优化、建筑材料精神传承等核心要点,依托视讯终端与“无声建筑”进行“有声对话”,实施大数据支持的“动态追踪”,精准分析课程思政的目标达成度。依靠先进的“交互感知”和丰富的“视听刺激”,沉浸式拓展学生的“未来视野”,树立长远“发展观”,走好伟大复兴的“长征路”。

(三)  以“亲身体验”感悟“大使命”

建设大课堂、大平台,以“亲身体验”开展课程思政,是沉浸式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9]。一方面,沉浸式课程思政是以“大课堂”为载体。统筹课堂内外资源,深挖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思政育人元素,贯通理论与实际,构建传统课堂、校内实训、创新实践、顶岗实习和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土建类专业“大课堂”思政体系。在课程“小课堂”讲授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建筑、走进社会,课堂搬到实验室、工地、车间和厂房,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在实践“大场域”中近距离解疑释惑、锤炼意志、沐浴文化,感悟土建人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沉浸式课程思政是以“大平台”为抓手。成立大土木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设立课程思政教研中心、组建思政名师领衔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开发土建类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一个体系化、规范化、数字化和协同化的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综合平台,集建设、学习、评价、交流、共享于一体,全面开放共享,让学生在“网络思政”中亲身体验,获得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参与感,自觉把使命根植于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

三  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学习效能

(一)  “在场性”激活学习动力

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立足于工程现场,将专业课堂、校内课堂和社会课堂融为一体,把建筑工地搬进校园、把课堂搬进工程一线,让学生亲眼见证城建项目、亲身参与企业实战、亲自实践工程创新,以工程项目“在场”的工程创新意识、文化融合意识、工程倫理意识深度浸润学生的灵魂深处。同时,注重以5G网络、AI等技术赋能课程教学革新,借助智能穿戴、知识图谱、VR等技术手段,打造以结构化、视频化、游戏化等为一体的现场氛围,“如若亲临”的城建历史场景、城市时代场景、城乡未来场景,靶向冲击于学生的个体感官和心灵。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由“抽象意识”向“直观形象”的转变,以更加直观的“在场性”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真刀真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  “具身性”增强学习体验

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坚持学生为中心、情境为载体的育人理念,重视新时代教育对象学习过程的学习体验。在课前在线学习、课堂探究学习、课后交流学习和课外主题学习的基础上,还精细创设了虚实融合的城建工程思政育人场景。通过打造“具身感”的古建筑现实境遇和未来建筑虚拟场景,将城建活动蕴含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场景中的建筑画面、施工视频、设施声音、人物对话、肢体接触化为刺激信息,以外在感知触发教育对象的学习感想和心得感悟[10]。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由“心”学习向“境心并学”的转变,以逼近真实的“场域感”打动人心、震撼心灵、洗礼思想,增强教育对象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身临其境”激发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情感共鸣、行为支持。

(三)  “动态性”支持学习评价

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突出数字赋能,以实时数据支持产出导向、过程评价和持续改进,最大程度发挥动态学习评价作用。建构覆盖全员、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系统,全程追踪教育对象在沉浸式学习中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认知结构和思想动态。依靠数字孪生体和多维聚类分析,即时研判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立场、观点、态度、情感和信仰等状态,精准识别、精准画像、精准分类,依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学习安排,将个性化内容与学生偏好精准匹配。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了基因式、动态性融入价值观塑造,建立了基于OBE的课程思政全要素评价范式,形成了由“教师单向”供给向“师生互动”的转变,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建立了“场景设定→动态评估→分析反馈→持续改进”的课程思政闭环评价体系,开展基于学生“增值”的学习效能评价及其持续改进,实时调整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适配性。

参考文献:

[1] 李亚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25-28.

[2] 蔡伟,温小栋,邵璟璟.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基本路径[J].经济师,2023(3):217-219.

[3] 付文军.“课程思政”的学术探索:一项研究述论[J].兰州学刊,2022(3):30-39.

[4] 谢幼如,邱艺,章锐,等.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路与评价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2(9):7-15.

[5] 侯勇,钱锦.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评价与创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66-76.

[6] 夏嵩,王艺霖,肖平,等.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2020(1):172-176.

[7] 蔡伟.应用型高校建环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探索[J].文学教育,2020(8):174-176.

[8] 蔡伟,谷伟,郭秀娟.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6):104-105.

[9] 许瑞芳,张宜萱.沉浸式“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建构理路[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21(11):83-88.

[10] 豆素勤,王强.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学术探索,2023(2):149-156.

猜你喜欢
数字赋能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路径
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
数字经济赋能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
数字化赋能出口型跨境电商的价值共创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