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角药在消化系疾病辨治中的应用

2024-04-07 13:50李玉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角药药理干姜

李 苹 李玉柱

(1.临沂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山东 临沂 276000;2.临沂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 临沂 276000)

角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气味、归经等配伍原则,将产生协同、拮抗等作用的三味中药联合应用,是一种系统配伍的方药组合模式。角药的中医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一君二臣,奇之制也”,《伤寒论》为角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角药通过药物之间的辅助、制约、激发作用,使整体达到相辅相成、减毒增效之能,对临床辨证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故为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曰:“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现代药理研究[2]证明,黄芩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变态反应、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降压、利胆、镇静等作用,并且毒性极低,是临床常用的药物。

黄芩角药在现代消化系疾病辨治中应用广泛,疗效卓著。先师张仲景运用黄芩配伍的组方众多,据笔者统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共25 首,主要相关条文有50余条。为展现仲景黄芩的用药规律,本文选取了经方中的黄芩角药进行分析。

1 清法 清热燥湿 滋清相伍

1.1 大黄黄连黄芩本组角药源于大黄黄连泻心汤,独立成方。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火热邪气痞结于心下而致热痞的一张名方,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方中大黄、黄连、黄芩均苦寒,寒则清泄热邪,苦则泻心消痞,三药合用,热自泄,气得畅,痞自消。因本证火热闭塞中焦气分,故仲景以“麻沸汤”渍之,取其苦寒之气以清热消痞。而在《金匮要略》中则以水煎“顿服”,直泄血分之热以治疗吐血、衄血等证。心下候脾胃、肝胆,左关候肝,右关候脾,因此病位在脾胃、肝胆。现代药理研究[3]表明,大黄、黄连有保护胃黏膜,消除炎症的作用,黄连中的小檗碱具有明显的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本方是治疗胃脘痛实热证的基础方,许多医家应用本方及其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5]。

1.2 葛根黄芩黄连本组角药见于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误下后表证未罢,下迫大肠之热利而设,具有清热止利,兼以解表的功效。葛根,味辛甘性凉,主入阳明经,外解肌表之邪热,又可升发清阳以生津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里热,燥湿坚阴止下利。本方原常用于治疗湿热邪气引起的泄泻,由于其病机、主治与现代肠炎多有重合,因此常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现代药理研究[6]表明,葛根、黄芩、黄连中含有的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甘草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调节肠道菌群和修复肠黏膜的作用。本组角药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7,8]等,与西药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另外,其在肝病、胰腺疾病中也多有应用。肠道与肝脏在生理功能及病理上相互为用,肠-肝轴已被证明与大多数肝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葛根芩连汤提取物被发现具有抑制肝脏脂肪合成的作用[9]。末端回肠在慢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可通过影响末端回肠,改善菌群调节,修复受损黏膜,并通过腺泡-肠-胰岛轴来增加胰酶的分泌,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10]。

1.3 黄芩芍药甘草本组角药出自黄芩汤,该方组方严谨,黄芩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止痢;芍药酸苦,养血和营,敛阴柔肝;甘草清热解毒,兼补益之效,共奏清热止痢,和中缓急,解痉止痛之功。此方作为“万世治痢之祖方”,目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多,疗效显著。现代药理研究[11]表明,本组角药具有抑菌、解热、解痉、镇痛等作用,现在广泛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和小儿腹泻等疾病,为清热解毒良药[12,13]。

1.4 黄芩地黄苦参本组角药出自三物黄芩汤,此方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古代医家多将该方用于妇人产后中风、邪客少阳不得和解而化热入里、陷于血分之证。黄芩清湿热、实热、血热,苦参助黄芩清湿热,地黄助黄芩清血热,三药相伍,主治湿热内蕴证。现代药理研究[14]认为,三药都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的作用,其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散见于慢性肝病和大肠癌等疾病,多为个案报道。史文丽等[15]报道用本组角药为基础加味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1 例,均获佳效。王三虎教授认为本组角药之主治切中大肠癌之病机,以三物黄芩汤为主方治疗直肠癌,效果确切[16]。

1.5 黄连黄芩阿胶本组角药出自黄连阿胶汤,为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少阴热化证的代表方剂,见“心中烦”“不得卧”等症。方中黄连、黄芩功擅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使心气下交于肾,以除有余之阳。阿胶可滋阴益肾,使肾水上济于心,具有滋阴清火,交通心肾的功效,现代多用于失眠、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亦可见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理论中“心”的概念不仅指心血管系统,更包含现代医学中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等,而“小肠”的概念,涵盖现代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的含义。心火亢盛之时,可移热于小肠,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司,则出现排便异常,而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失眠等。若患者火盛伤阴,可见焦虑易怒、心悸失眠、潮热盗汗、黏液脓血便。若火热盛、阴亏不甚,常选本组角药,能清心火、滋真阴。本组角药对于炎症性肠病活动期下利脓血、烦躁失眠者尤为合适[17]。

2 和法 寒热并用 调达枢机

2.1 黄芩半夏干姜本组角药出自半夏泻心汤类方。黄芩泻热结,半夏降逆止呕,干姜温中,三者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共奏散结消痞之功。痞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历代医家都将泻心汤类方作为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方剂。现代药理研究[18]表明,半夏、黄芩、干姜具有明显的抗炎、杀菌、黏膜保护及免疫调节作用,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中应用广泛。李冀等[19]用荟萃分析对本组角药加味治疗慢性胃炎进行评价,将3 篇文章1148 例患者纳入Meta 分析,认为其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疗效显著。周锦涛等[20]将24 篇文章2172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评价本组角药加味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效果确切。

2.2 干姜黄芩黄连本组角药出自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主治中脘虚寒,而上焦有热。干姜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虚热,共奏清上温中之功,临床应用以胃热脾虚为关键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干姜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动力[21];黄芩有抗菌、解热镇痛作用[2];黄连中的活性成分黄连碱、小檗碱等有抗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6]。本组角药在消化系疾病的应用报道较少,散见于某些疾病,且多为合用。陈玉甜等[22]的研究表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寒热错杂型糖尿病胃轻瘫效果确切。孙倩等[23]分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预胃腺癌的成分及靶点,显示多种活性成分可以与胃腺癌的靶点相结合,起到调节作用。

2.3 柴胡黄芩半夏本组角药源于小柴胡汤,为少阳证代表方,具有和解少阳,调达枢机的功效。柴胡味苦微寒,疏达肝郁;黄芩苦寒,清降胆腑郁火,与柴胡配伍,经腑同治,清疏并行,通利枢机,胆气得以条达疏畅;半夏宣畅中焦,与柴胡相合以宣散升发,与黄芩相合以降泄止逆,使胆气藉中气以行。慢性肝病的一般证候表现与小柴胡汤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证相合,可辨证运用。现代药理研究[24]表明,本组角药具有抗肝纤维化、改善肝损伤、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肝脏疾病。代垚等[25]对935 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了Meta 分析,结果表明本组角药加味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乙肝e 抗原及HBVDNA 转阴率,降低肝纤维化。有学者[26]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小柴胡汤有效成分与抗肝癌的机制作用,筛选出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胡萝卜苷、黄连碱等20个作用于肝癌关键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肝胆与脾胃存在生理及病理上的联系,若木亢横伐中土,或土衰得木所乘,则可致脾胃诸疴。柴胡类方立意肝胆,故同时有斡旋中州的作用,临床多应用于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及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27]。

3 补法 温阳健脾 养血止血

灶心土、附子、黄芩:本组角药出自黄土汤,“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主治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便血证,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功效。方中灶心土温中、收敛、止血;附子温阳,助灶心土以复脾土统血之权;苦寒之黄芩,佐制温热以免动血,苦以坚阴,制约阳热亢极,治肝虚生热。本组角药的应用多立足于血证,以虚寒性出血为主症,现代常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属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者。陈妙峰[28]用本组角药加味治疗113例中焦虚寒、脾不统血型上消化道出血者,止血效果达到100%。近年来,亦有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报道,可通过扶正固本而增强抗邪能力。如卢红治[29]临床治疗食管癌术后,症见食欲不振、呕吐、面黄消瘦的患者,给予黄土汤加味,效果良好。

4 消法 活血破瘀 通经消癥

大黄、土鳖虫、黄芩:本组角药出自大黄蛰虫丸,“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具有活血破瘀、缓中补虚的作用。大黄味苦性寒,泻下攻积,活血祛瘀;蛰虫味咸性寒,能破血逐瘀;黄芩苦寒清热,《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可“下血闭”,与大黄、蛰虫相伍,可增强攻积逐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30,31]表明,大黄、蛰虫可以降低上调的活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活化、减少胶原沉积、抑制异常激活的Hh 信号通路等抑制肝细胞凋亡、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平衡,从而发挥改善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等作用。本组角药在现代临床中常被广泛用于各类肝脏疾病的治疗,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瘀血内结之证[32,33]。

5 小结

角药是基于中医药性理论而形成的独特的配伍形式,恰当运用可发挥协同、减毒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以消化系疾病为切入点,通过整理归纳大量的文献报道和临床研究,总结梳理了经方中黄芩角药的具体应用。黄芩角药配伍复杂,组方多样,可与清热滋阴药合用,清热燥湿,滋清相伍,并为清法;可与温热药合用,寒热并用,调达枢机,并为和法;可与温补药合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并为补法;可与通络药合用,活血破瘀,通经消癥,并为消法。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经方新用层出不穷,本文只选取了部分黄芩角药,尚有诸多不足,希望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少许的参考。

猜你喜欢
角药药理干姜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李应存教授应用敦煌遗书中所含大黄“角药”方的临床验案举隅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单药、对药、角药分析
韩斐运用“角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