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讨

2024-03-28 05:50郑州大学农学院陈薇薇田保明师恭曜位芳
河南农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农林产学研现代化

郑州大学农学院 陈薇薇 田保明 师恭曜 位芳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目标。从1945 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农业近代化”任务到20 世纪50 年代我国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农业现代化从最初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和良种化,逐渐被赋予科技化、智能化、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融合化等丰富内涵。“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肩负着向社会输出建设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历史使命。新农科建设要求激励青年学子到广阔农村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注入青春力量,这也为全国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为了培育卓越农林人才,对接农业创新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职业农民素质发展新要求,需要实现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紧密结合。因此,高等农林教育需要培养基础厚、素质高、适应广的现代农林人才。

“十五”期间,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林人才,教育部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列为重点教育项目,由山东农业大学承担并率先进行了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科改革,对传统农学、园艺、生物技术和植物保护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实质性融合,成立了第一个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农林人才。目前,我国有31 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着“宽专结合,以宽为主”的专业培养要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向社会输出了大量适应能力强的高科技农林人才,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然而,随着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农林教育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2018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因此,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农林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有效形式。

一、当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认知培养环节薄弱,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全国大部分涉农专业学生明显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认同感不强,专业学习热情不高;二是专业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涉农专业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差、工作太辛苦;三是对未来就业形势过度担心,认为找工作难,毕业即失业。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不够,信念不坚定,欠缺根植农业的情怀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远大抱负,同时体现了当前涉农高校的思政教育环节薄弱。应当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思想培育,让农科学子真正爱上农业。

(二)教学内容滞后,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意识

生物技术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培养内容之一。近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然而,相对于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相关教材更新较慢,导致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时效性,不能很好地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数量庞大,发展形态各异,除传统的基础专业设置,缺乏有针对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导致经过相同模式培养的后农林人才,走入不同的工作环境后“水土不服”。

(三)实践教学不够,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能够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许多涉农院校校内实习基地设施配置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过于陈旧,并且受限于实习经费和实习距离等原因,校外实习难以开展。校园内外实践教学的欠缺,导致学生的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脱节,实际动手能力和经验不足。学生在面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会束手无策,进而对所学专业产生怀疑。实践教学的不足,也会影响学生对行业发展水平的认知,产生自我怀疑。

二、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一)加强思政教育,厚植农业情怀

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思政建设,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方面,教师在讲授专业同时,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专业特点深度融合,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思政建设目标,利用好互联网和网络教育平台,在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和时政信息,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当前热点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案例、时政热点为资源,以视频、动画、PPT 等信息化技术为载体,通过情景设定、热点启发、实践体验等过程,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农业情怀。

(二)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随着现代化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实践、求创新”,以此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双创教育理念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彰显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将“双创”培养系统化、全程化,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强化创新创业实操。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课程设置应将有形的实验与虚拟的网络平台相结合,构建仿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去认知企业不同的岗位需求,感知生产实践各个环节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决策,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改革。

(三)教赛结合,以赛促创

“互联网+”和农业的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的浪潮下,需要真正的设计者、引领者将“互联网+”和“新农科”深度融合,激活农业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到“互联网+”大赛,再到各类校企合办的创新创业大赛,每一个参赛项目都近似于一个微缩的科研项目,有着特定的研发背景和应用前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竞赛,可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赛结合,以赛促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高校要以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助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输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创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涉农高校在人才引进制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储备渊博,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一方面,学校可有组织地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将挂职锻炼学到的实战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完成相关职业技能考试,取得专业技能证书,培养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引企入校,选拔一批优秀的农业企业家、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组建一支专业的兼职“实践导师”队伍,弥补高校实践教学的不足。

(五)建设产学研融合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协作

针对高校农林教育理论强、实践弱的教学现状,各大农林院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例如,校企共建、校地共建实践基地。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诸多课程与农业产业密不可分,如种子生产与加工、育苗生产、苗圃管理、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学校可依托相关企业,通过企业“第二学堂”实地学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实现实地学习与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新农科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服务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的发展需求,2022 年6月,经河南省教育厅审批,共有18 个农林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批准建设,这将有助于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农林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发挥校内科研资源和校外实践资源的互补功能,根据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开展校企、校地深入合作,构建“校内实验平台-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三、小结

新农科建设为高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教育的深化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农人”,是当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当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各大农林院校应当坚持思想教育、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以培养“一懂两爱”“厚基础、深实践、求创新、广适应”的高素质农林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农林产学研现代化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