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构、内容及指导策略

2023-07-29 00:22金卫国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幼儿教育兴趣

金卫国

【摘   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儿童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指的是幼儿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科学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体验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作为科学探究活动载体的内容,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课程、能力、空间、话题等角度构建活动内容,以感知、操作与探索等活动形式,运用夸张、渗透、平行等策略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指导,从而引发幼儿探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兴趣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儿童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指的是幼儿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科学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体验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察活动、实践活动等,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并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构与形式

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前,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构与形式。

(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构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构包含教师设计、幼儿参与、活动过程及环境暗示四个要素。其中,幼儿参与是核心要素。

1.教师设计

这是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学习的目标要求,结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资源,设计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将幼儿科学学习的教育价值、目标与要求渗透在具体的活动中,使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等特征。

2.幼儿参与

这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生命所在。教师在设计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时,首先应当考虑这类活动的趣味性,保证活动能持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3.活动过程

这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要求。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包括“选择、操作与分享”等活动过程。在选择阶段,教师应做好组织工作,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操作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究;在分享阶段,教师应提供多种平台,让幼儿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4.环境暗示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不是一种独立的游戏活动,而是一种融合幼儿日常生活与游戏空间的活动。为了让游戏空间起到环境暗示的作用,教师要关注以下三种空间的情况。一是生活空间的创设,比如张贴一些与科学探究活动相关的图片。二是科学探究空间的创设,比如设计专门的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用于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等。三是师幼、幼幼之间的安全空间的创设,比如创设轻松愉悦、自由开放的活动氛围,同时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幼儿的情绪。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幼儿园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感知、操作与探索,如图1所示。

感知指的是用多种感官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如通过手、眼、耳、鼻等感官,通过摸、看、听、闻等方式,了解物品的各类物理特征。比如,教师让幼儿“摸一摸幼儿园内的树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操作指的是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如种植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操作活动。在“观察蚕豆的生长过程”这一活动中,幼儿要经历播种、浇水、观察、记录等一系列活动。有了这样的经历与体验,幼儿的好奇心与责任感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

探索指的是幼儿运用操作、比较、观察等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与变化。如在“吹气球”活动中,教师利用醋与小苏打两种材料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将气球吹鼓。那么,如何才能使气球完全鼓起?需要加多少醋与小苏打?结果需要幼儿动手尝试后才能得出。这样的活动即为探索。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動的内容

每一所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内容都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四个方面。

(一)基于知识的内容

根据《指南》中的“科学探究”子领域提出的三方面目标可知: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分为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天文地理以及人文历史等。大多数幼儿园参照这一标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进行分类。

如某幼儿园根据自己的园区特色,开设了如下科学探究活动:设置乌龟饲养区、水族馆等场域,开展动物科学系列探究活动;设置小菜地、班级自然角等场域,开展植物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声音长廊、镜子迷宫、百变管道、玩转齿轮、光影世界、滚动乐园等场域,开展物质科学探究活动;设置沙地、石头地、水池等场域,开展生态与环境科学探究活动。可见,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幼儿园可以从其中的任一角度切入,形成自己独有的科学探究系列活动。

(二)基于能力的内容

幼儿园可以从“探究能力”培养的角度来构建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首先,对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划分,将幼儿探究能力分为八个方面: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形成方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概括总结、结果呈现,之后再据此重置科学探究活动内容架构。某幼儿园以幼儿的能力为依据,建立了小班、中班、大班的科学探究活动目录,为教师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方向。具体为:小班——观察石头、认识水果;中班——踩水洼、观察“好玩的颜色”、研究“斜坡的滚动”;大班——观察“赶不走的影子”、制作降落伞、制作“会站立的纸”。

(三)基于空间的内容

从游戏的空间来设置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是幼儿园创建科学探究活动常用的思路。其优势在于能够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使幼儿园的空间功能最大化。如:幼儿园如果有相对独立的长廊,可以设计一些“打电话游戏”“声音大聚会游戏”等科学探究活动;如果有宽敞的空间,可以利用管子设计“百变管道游戏”“过山车游戏”等科学探究活动。

(四)基于话题的内容

依据话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常用的思路。如某幼儿园围绕“好玩的水”设计了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具体如图2所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一个主题设置子活动,如对于“水有浮力”这一活动,可以再设计“钓小鱼”“水上搭积木”“玩水球”三个子活动。这样的递进设计,有利于推进幼儿对科学问题与现象的思考。

三、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策略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有效地投放科学探究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合适的探究方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夸张、渗透、平行三种指导策略。

(一)夸张:使活动现象最大化

夸张,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主要指保持科学现象,便于幼儿观察和感受。如何让科学探究活动的现象在幼儿眼前停留得更长、呈现得更清晰,是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在“溶解”系列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果汁店”的游戏情境,引导小班幼儿将不同大小的彩色泡腾片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之所以选择泡腾片,是因为其溶解时会产生大量气泡并将清水染成特定的颜色。颜色和气泡能够增强视觉冲击力。其次,教师将高为8cm的透明杯子换成高为30.5cm的透明直筒瓶,使泡腾片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更加明显。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还使幼儿产生了极大的成功感。

(二)渗透:使活动体验无痕化

渗透,指的是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环境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室内室外、长廊转角等空间资源,因地制宜,构建多维互动空间,创设吸引幼儿多感官参与的环境,使幼儿的活动体验无痕化。

某幼儿园利用楼梯转角、楼道底下等空间,为幼儿创设了科学探究微空间,使幼儿从“无互动、纯路过”转向“走过路过不会错过”。教师抓住楼梯走廊下光线黑暗的特点,创设了“光影世界”,并在区域内投放七彩光片、皮影戏等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究光与影。通过探究,幼儿渐渐发现影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时常发生变化。由此,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三)平行:使活动指导无形化

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平行指的是教师像幼儿一样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以同伴的身份指导幼儿,使活动指导无形化。教师切忌用纠正、指責的口气命令幼儿开展活动。事实上,幼儿会根据教师的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期望过高,而应牢记“过程即目的”“参与即学习”“材料即指导”。

总体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用各类资源,为幼儿的成长助力。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幼儿教育兴趣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