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病人照顾者自我效能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2022-12-26 19:50于泽漾齐敬晗倪翠萍
全科护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信度条目效能

秦 雨,于泽漾,齐敬晗,韩 玲,倪翠萍,刘 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痴呆病人数量逐年增加,老年痴呆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9年发布的《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报告》[1]中指出, 每隔3 s全球就会有1例新的痴呆病人产生。目前,我国痴呆病人超过1 000万例[2],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老年痴呆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病情的发展,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减退,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病人对照顾者的依赖加重,导致照顾者负担和压力加重,自我效能低下,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照顾者的身心健康、生活状况直接决定痴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3]。因此,关注照顾者的自我效能尤为重要。本研究对国内外痴呆病人照顾者自我效能相关评估工具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学者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引进国外相关工具及构建适宜我国痴呆病人照顾者的自我效能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1 痴呆病人照顾者自我效能相关概念

1.1 痴呆病人照顾者 痴呆病人的照顾者一般可分为正式照顾者和非正式照顾者两种。正式照顾者是指以照料痴呆病人为工作并获得一定报酬的照顾人员[4],非正式照顾者也被称为家庭照顾者,家庭照顾者为在家庭环境下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者提供服务的人,可以是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生活伴侣、亲戚或朋友等[5]。

1.2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6]于1977年提出的。20世纪末,Bandura[7]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其组织、执行,以达成某一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即自己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有研究显示, 痴呆病人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整体较低[8-9]。

2 痴呆病人照顾者自我效能评估工具

目前,国内外适用于痴呆病人照顾者自我效能相关评估工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适用于所有痴呆病人照顾者的普适性评估工具;一类是专门针对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的特异性评估工具。现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照顾者自我效能评估工具的名称、适用人群、具体内容等进行介绍。

2.1 普适性评估工具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GSES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等[10]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而成,衡量个体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情境方面的能力。该量表中文版由张建新和 Schwarzer 研制,中文量表由张建新于1995年编译[11],王才康等[12]在2001年对中文版GSES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对大学生人群进行了研究。认为和GSES其他版本一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得到的GSES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间隔10 d左右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90,另外GSES还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度。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采用Likert 量表的1~4分进行评分,从完全不正确到非常正确。总分10~40分。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评估时间约4 min。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用来测量痴呆、脑卒中、压疮等多个领域的自我效能水平,适用人群广泛,但缺乏特异性。

2.2 特异性评估工具

2.2.1 照护自我效能修订量表(The Revised Scale for CaregivingSelf-Efficacy,RSCSE) 该量表是由Steffen等[13]于2002年在Zeiss等[14]编制的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该量表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框架,共包括15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是获得休息的机会、应对病人的破坏性行为及控制扰乱照顾的想法。这3个领域反映了痴呆家庭照顾者在行为和认知方面的挑战。得分越高意味着照顾他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足够的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该量表用在家庭照顾者研究领域是比较多见而广泛的,但也有学者将其用于有报酬的护理人员。2009年由Au等[15]将其翻译为中文繁体版本并对134名家庭照顾者进行了测评,发现3个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0.96和0.96。2014年Mrquez-gonzlez等[16]将英文版本翻译为西班牙语,发现3个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6,0.79和0.82。Cheng等[17]于2016年为了减轻访谈负担,只将量表中的9个条目进行了信效度检验,3个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0.86和0.75。RSCSE在开发后目前已被译为多种语言,已在多地引进使用并进行了翻译和验证[16,18-24]。该量表是目前国外用于评估自我效能最广泛和最有效的工具,也是评估护理活动最具领域特异性的工具。该量表具有实用性。Steffen等[25]经跨国综述后推荐该量表作为评价工具。目前此量表尚未有中文简体版的报道,国内学者可以考虑将其进行汉化。

2.2.2 中国家庭照顾者自我效能问卷(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for Chinese Family Caregivers,SEQCFC) SEQCFC是中国首个关注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自我效能的工具。该问卷由Zhang等[26]在RSCSE[13]的基础上于2012年编制而成。该问卷包含照顾者5个领域的特定照顾行为,共35个条目。研究者于2013年对问卷初步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删除了8个条目[27]。5个维度分别是:收集治疗、症状和保健信息(GI,4项);获得支持(OS,6项);对行为干扰做出反应(RBD,7项);管理家庭、个人和医疗保健(MHPMC,4项);管理与照顾相关的苦恼(MDC,6项)。该问卷的问题是涉及有关于照顾者可能发生的活动和想法,目的是了解照顾者对坚持自己照顾家人的行为有多少信心。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每个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4周重测信度总量表的系数为0.74,4个分量表的系数均超过0.70。2019年吴帆等[28]应用自我管理支持项目对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的干预研究中,将该量表作为评价家庭照顾者自我效能的指标,结果证实干预后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显著增强。该问卷有中文和英语版本。但目前此问卷在我国尚未得到推广,使用情况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2.2.3 家庭照料者管理痴呆的自我效能量表(Family Caregivers′ Self-Efficacy for Managing Dementia Scale) 该问卷最早是由Fortinsky等[29]于2002 年编制而成,基于一个荷兰语版[30]的自我效能感工具,用于测量家庭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感。该问卷包含2个维度:症状管理的自我效能(SXEFF,5项)和社区支持服务使用的自我效能(SERVEFF,4项)。症状管理确定家庭护理者如何管理其亲属的痴呆症状。社会支持服务的使用确定照料者如何在社区中找到和安排支持服务,以补充他们自己的护理。量表共包括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10分评分,从完全不确定到非常确定。得分越高说明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2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7和0.78。2013年Lewis等[31]对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进行4 周的Mp3播放器干预,使用该量表作为结局指标的测评,结果显示照顾者处理痴呆症状的自我效能显著提高。目前该量表在我国的使用情况还有待研究。

2.2.4 照顾者自我照顾和问题解决自我效能量表(Caregiver Self-Care Self-Efficacy and Caregiver Problem-Solving Self-Efficacy) 该量表由Zeiss等[14]在1999年研制而成,研究了照顾者自我照顾和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感。共包括14个条目,分为自我照顾(CSCE,10项)和问题解决(CPSSE,4项)2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问题解决和自我照顾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3和0.76。重测信度为0.60~0.82。但该量表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是广义的,而不是集中在具体特定的情况或照顾任务上。该量表目前尚无中文版本。目前研究较少,尚需要继续应用研究验证。

2.2.5 躁动管理自我效能量表(The Agitation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AMSS) 该量表是Huang等[32]于2003年研制的。用于测量家庭照料者管理痴呆病人行为问题的自我效能。针对发现的每个行为问题,询问照顾者对处理问题的信心。对于没有发生的行为,照顾者会被问及他们是否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4个分量表分别为非身体攻击性行为(PNAB,7项)、身体攻击性行为(PAB,7项)、非语言攻击性行为(VNAB,7项)和语言攻击性行为(VAB,4项)。条目得分范围从1分(完全无法处理)到5分(完全能够处理)。子量表得分由子量表条目得分的总和决定。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者在处理躁动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59~0.90。2014年Kuo 等[33]的随机对照(RCT)研究中使用该量表作为测量家庭照料者管理痴呆病人行为问题的自我效能的结局指标。2013年Huang等[34]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将该量表作为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整体量表、PNAB,PAB,VNAB和VAB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9,0.96,0.98,0.96和0.89。目前,我国尚未引入该量表,未来还需大量研究验证该量表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2.2.6 RIS老年照护自我效能量表(The RIS Eldercare Self-efficacy Scale,RIS) 该量表由加拿大学者Gottlieb等[35]于2003年研制而成,对护理相关任务的护理者自我效能进行测量。共包括10个条目、3个维度,3个维度分别是关系性自我效能(R,3个条目)工具性自我效能(I,3个条目)、自我安慰性自我效能(S,4个条目) 。关系分量表衡量的是一个人与护理对象保持合作与和谐关系的能力,工具分量表是关于个人完成与提供个人护理相关任务的能力的信念。自我安慰分量表是关于一个人在情感的压力下维持自己幸福能力的信念。回答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我肯定我做不到到我肯定我能做到分别计0~4分。总分为0~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3个维度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一致性和中等的重测信度。量表的简洁性使其更适合作为筛选工具而不是评估工具。2017年Semiatin等[36]在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家庭照顾者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将RIS作为评价照顾者自我效能水平的指标,经研究测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Gottlieb等[37]的研究中用RIS中的两个分量表评估结果预期,发现内部一致性为0.87,I和R Cronbach′s α分别为0.74和0.70。目前我国学者未对此量表进行文化调适。

2.2.7 应对自我效能量表(The Coping Self-Efficacy Scale,CSE) 该量表是由美国学者Chesney与斯坦福大学的Albert Bandura博士合作开发的,Chesney等[38]于2006年针对该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该量表最初是针对慢性病病人效果评估的,后被应用于痴呆病人照顾者的研究中。用于衡量一个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对应对的信心。该量表包括13个条目,评估了3个领域的自我效能: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方式(6项);停止不愉快的情绪和想法(4项)和从朋友和家人那里获得支持(3项)。回答选项范围为0~10分,其中“根本做不到”计0分,“中等程度可以做”计5分,“完全可以做”计10分。每个领域的自我效能是该领域条目的总和,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3个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011年Mausbach等[39]用该量表的分量表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配偶的管理护理相关的压力进行了测量,得出该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7。目前未有学者对该量表进行本土化研究。

2.2.8 老年护理自我效能量表(Inventory of Geriatric Nursing Self-Efficacy) 该量表是由Mackenzie等[40]于2003为专门测量痴呆病人有偿护理人员研制的,旨在测量有偿护理人员在应对与护理相关的挑战方面的自我效能。该量表由团队合作场景(3个条目)、住户场景(3个条目)和家庭场景(3个条目)组成,共9个条目。参与者被要求按照Likert 量表的1~7分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完全不自信到非常自信分别计1~7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Cronbach′s α系数0.96,平均项目总相关系数为0.83。该量表简短且管理迅速,对自我效能感的变化非常敏感。Coates等[41]的研究采用该量表测量护理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并以平均分6分作为分界点。目前尚未有研究提供中文版该量表的信效度及临床应用情况。

3 小结

国外对痴呆病人照顾者自我效能评估工具研究起步早,并进行了相应的信效度检验及验证性分析,工具信效度较好。而我国针对痴呆病人照顾者自我效能评估工具的研究起步较晚,评估工具较少,照顾者自我效能测评常采用普适性评估工具,不能完全反映照顾者对于特定照顾行为的自我效能,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由于我国对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步晚,国内学者研制的符合我国医疗环境和病人特点的评估工具缺乏大样本的信效度检验,后期有待在不同人群、不同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可靠性验证[42]。

建议未来国内研究者可以借鉴国外评估工具,选择相对成熟的量表进行汉化;研究者可以结合我国痴呆病人与照顾者的具体情况,在我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现状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制定多角度、多维度适合痴呆病人照顾者的特异性自我效能测评工具,以更好地提高照顾者照护信心,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病人和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信度条目效能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平衡损失函数下具有两水平共同效应的信度模型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净保费在平衡损失函数下的回归信度估计∗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问卷是否可信
——基于体育核心期刊论文(2010—2018年)的系统分析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体育科学定量研究中测验的信度与效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