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是患了“提前症”吗

2022-12-10 19:37
青年文摘 2022年9期
关键词:总想住校闹钟

老师:

您好!

我觉得我患了“提前症”。10岁那年,暑假出去游学,担心自己早上起不来,到晚上12点给妈妈打电话确认,电话手表是否定了起床闹钟。每天上学6点40起床合适,但我会把闹钟定成6点响。如果晚上作业还剩一点没完成,我就要早上5点半起来补,其实只需20分钟就能搞定,但我会提前一小时起来赶作业。如果家长说我不用起那么早,我还会发脾气。父母总说我有问题,我是真的有问题吗?

同学:

你好!看到你说的“提前症”的情况,作为一个间歇性患有“提前症”和“拖延症”的我,对你的遭遇深有同感。首先要说的是,我并不认为“提前症”是一种病,只是人的一种习惯而已,很多人都有,也很正常,所以,我用引号引起来。

跟你的情况类似,我上学的时候也习惯性把闹钟定得很早,生怕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如果第二天一早要做值日,我必须定两个闹钟,还要跟妈妈确认,万一醒不来一定要记得叫我,我才能放心睡觉。

这个习惯后来还是改掉了,是怎么回事呢?高中开始我就住校了,如果我把闹钟定得太早,室友会有意见。我只能忍了。后来一想,反正大家都在一块睡觉,总不会都起来晚了吧?逐渐地,我对闹钟的依赖就越来越少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住集体宿舍,如果将来住校了,不妨把自己交给室友,试着在随大溜中放飞自我,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什么叫“提前症”呢?顾名思义,就是凡事都想尽早完成。其表现形式除了你我所说的情况,还有以下一些:秒回微信,赴约从不迟到,考试不管对错先迅速做完再说,一项任务越提前完成越开心,离家老远就拿出开门的钥匙,不能忍受无计划的出行,等等。

说实话,我曾经也被这些习惯困扰:一方面,要“提前”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会让别人对我“另眼相看”,有同学就曾跟我说过:“你这样到底累不累?”

其实,我因为“提前症”也获益很多。比如,上学期间,我放学之后都是先做作业后玩耍;工作的时候,领导交代的事情,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完成;出行之前,我总会提前做好攻略,把一切安排妥当。于是,我常常被老师、父母、领导表扬,觉得我可靠、踏实、效率高。相应的,他们就会对我很放心,在我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不会干涉过多,这样,我反而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我想這些好处,估计你也多少有所体验吧。你父母的出发点可能跟你不一样,他们关心的是你的身体,觉得你本可以多睡一会儿,不然会影响你的睡眠和身体健康。实际上,如果你不这样,会更难受,反而睡不好,对不对?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提前呢?根据我的观察,喜欢提前的人一般有以下三种想法:第一是觉得做完了就不会老想着了,而实际上,有时做完了还是会去琢磨有没有疏漏;第二是完成任务本身就让人舒坦,会有一种掌控感和成就感,但实际上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自己付出了更多;第三是提前完成了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表扬,但我们做事难道仅仅是为了得到表扬吗?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很多“大忙人”常说的一句话:等忙完这一阵,就可以休息了。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实却是忙完这一阵,还有的忙,忙忙碌碌,无穷尽也。你看,习惯提前的人,总希望有“阶段性的胜利”,但迎来的却是下一个更大的挑战、更多的焦虑。

如果你要问我怎么消除“提前症”,说实话,没有什么切实有效的办法,但如果你因此而觉得痛苦和困扰,有以下几个建议供你参考:

一、在思想上,要真正意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几次错误疏漏,后果真的像你想象得那么严重吗?

二、在行动上,试着去体验一下某一件事不提前、随大溜甚至拖一拖的感受。当你放慢节奏,觉察一下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再看一看周边的人、事、景,或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三、在目标上,要听从内心的感受。如果你觉得提前本身并不会感到痛苦,反而不提前会不舒服,只要不给别人带来困扰,那就继续提前。至于他人的意见看法,那是他们的,不是我的,何况这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为什么一定要在意和听从呢?

最后,根据我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我发现很多人在一些事情上总想提前,而在另一些事情上总想拖延。就像我一样,你要让我写一篇文章,我会三下五除二很快完成,但要让我准备一个授课提纲去讲课,不到最后一刻,我绝不会动笔。你也可以反省一下,有没有不想提前的地方呢?有没有对某些事总想逃避而不想去干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提前”或者“拖延”的习惯,只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此,我们不要过多地在意“提前”或者“拖延”,也不要试图去完全消除那些不可能消除的担忧和焦虑,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被这些担忧和焦虑所控制、所淹没。

如果你觉得“提前”不好,那就适当往回调一调;如果你想体验一把“准时”或“拖延”的“乐趣”,不妨大胆去试一试。一个基本要求是:掌握一个度,不能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允许和接纳自己的不足,不做“别人家的孩子”。

(王琪:《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北京宣武心理咨询与治疗联盟资深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总想住校闹钟
编读往来
多彩创意闹钟
天然闹钟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小闹钟的提醒
能帮我设个闹钟不等四则
总想去舔小嘴巴
总想去舔小嘴巴
小不点儿总想长高
分析住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