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对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8-14 13:30李蓉刚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19期
关键词:椎间隙孔镜胸椎

王 勇 高 嵩 李蓉刚 李 伟

1.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2.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6

胸椎结核发病率较高,属胸椎感染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病情存在恶化风险,必须给予及时有效治疗,临床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传统结核病灶清除术应用较多,但是其创伤大,对周围组织产生负性影响,并且容易导致出血情况,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1-2]。因此针对胸椎结核患者,临床重视探究更为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椎间孔镜得以广泛使用,在其引导下进行结核清除术治疗更为安全,且效果突出,但目前此技术尚未广泛推广,具体治疗情况值得进一步分析。本文探究了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对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7月-2020年6月,开展胸椎结核治疗探究工作,以本院接收的此疾病患者为样本来源,从中随机选取病例,按照选取顺序1-74编号,平分2组,分组方法为抽签法,其中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55-76岁,平均(65.53±2.05)岁,脊髓损伤分级(Frankel标准):C级:8例,D级:11例,E级:18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5.76±2.33)岁,脊髓损伤分级(Frankel标准):C级:9例,D级:12例,E级:16例。上述资料,组间具有良好的均衡性,可比。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 传统手术治疗,患者仰卧,取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病情选取具体入路方式,前入路手术:经由胸膜外和腹膜外入路,确定结核病灶,对其进行清除,同时开展椎管内减压操作,利用双氧水进行冲洗,将椎体进行开槽处理,随后将自体肋骨或者髂骨植入;后入路:麻醉后确定脊柱后正中位置,由此入路,X线透视定位,确定相邻椎体、椎弓根,植入螺钉,将患者病灶清除,并将关节突、结合病灶切除,取自身髂骨,将其植入椎体间;

试验组 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术,患者接受全麻,选择偏内侧入路,植入椎间孔镜,在患者病变胸椎椎旁,随后确定穿刺点,具体在正位、侧位椎间隙透视投影线交点偏内1.5cm位置,利用穿刺针进入椎间隙,将内部脓液抽出,于每个椎间隙设置切口,长度在2cm左右,对椎间隙进行清理,并放置灌洗管到达椎尾,术中进行充分冲洗和引流,术后撤除负压引流装置。

1.3观察指标 (1)并发症率统计比较,包括: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切口感染;(2)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比较。

2 结 果

2.1并发症率 试验组并发症率为2.70%,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n(%)]

2.2术中出血量及恢复时间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血量及恢复时间比较

3 讨 论

近年来胸椎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胸椎是脊柱结核多发部位,以T10-12最为常见,多继发于肺部结核,具体发病与结核杆菌感染有关,对脊柱骨造成损伤,导致其破坏塌陷,伴有结核性脓液聚集情况,并能够形成肉芽组织,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状况,若并发脊髓压迫,甚至会面临截瘫[3-4]。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但是传统手术创伤大,临床注重探寻更为有效治疗方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安全性和手术治疗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在内窥镜引导下开展手术,保证了病灶确定的精准性,在其引导下医者可准确确定神经根、髓核、增生骨组织等,能够对髓核及增生的骨质进行彻底清除,缓解神经根存在的压力,进而改善其压迫情况,同时治疗时无需逐层将皮肤组织切开,也不会损伤患者肌肉组织,而是在椎间孔内置管,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同时机体脊柱结构特殊,手术术野小,传统手术容易对血管或神经造成损伤,导致术后并发症较多,而在椎间孔镜引导下进行手术,视野更为清晰,能够更好地保护周围组织及血管,避免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率。

综上,在胸椎结核患者治疗中,椎间孔镜下病灶切除较传统切除方式创伤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并发症率低,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椎间隙孔镜胸椎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胸椎脊索瘤1例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