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课主题单元式教学经验分享

2021-06-09 19:40郭怡
书法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单元式楹联书法家

在新教育改革的浪潮推动下,新的教育理念随之诞生,即通过大概念、大单元、项目、主题、任务等形式科学、适宜、系统地整合教学内容。这种理念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及实际获得,使教学设计从课时教学到单元教学转变。

北京市书法教研员李祥魁老师提出:“双减”的关键在于创新,即“创新教材使用、创新教法学法、创新作业设计”。其中,“创新教材使用”,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中小学书法课堂教学常用廿四法》中的第七法“教材活用法”。

如何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名一线书法学科教师,我在书法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拟定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进行单元式教学设计,即主题单元式。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

一、主题单元式之例字重组

目前书法学科教材均以笔画、结构的分类进行编纂,各课时之间的例字缺乏联系,“一课一字”的方式对学生的单字实际获得是积极有效的,但对后期的积累则产生了消极影响。又因例字過多,或赶课时进度,使得学生往往这个字还没学会,或学得不扎实,马上就投入到下一个字的学习中来。时间一长,学生对学习书法使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一)对同一册教材中的例字进行全面的筛选重组和整合

依据首都书法学科提出的“单元三性”,让例字形成含义积极向上的成语或词组。我们可以将这个成语或词组定为单元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例如:我们从人美版《书法练习指导》五年级上册中第12课“日字底 口字底”一课中选出例字“善”;第9课“心字底”一课中选出例字“思”字,组成“善思”,形成单元教学设计的雏形。接下来根据学情,进一步完善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课时教学设计。

随着单元教学的持续与深入,学生最终会收获一幅完整的二字作品,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与审美水平。这也是首都书法教育提出的“四三二一理念”中“打磨一幅作品”的真谛。

(二)不同册教材中的例字重组整合

如果同一册教材中可提炼重组的例字有限,那么不同册课之间也同样可以进行例字重组。笔者曾参加2020年书法学科优秀教学设计征集活动,并获得一等奖。在该活动中,我结合举国上下抗击疫情的时事,打破了册的限制,分别选择四册教材中的“国”“泰”“家”“安”四字进行重组,围绕“国泰家安”这一主题形成了六课时的欧体集字创作“国泰家安”单元教学设计。

“国”“泰”“家”“安”四字在字形结构方面及偏旁的相同特点使该单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学习的持续性,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促进书法教学不断深入并可持续发展。同时,国泰家安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即意义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毛笔“国泰家安”四字,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汉字的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值得一提的是,我将第5课时设计为“学落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书法中的款识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核心素养,达成该单元的文化目标,同时为下一节课的集字创作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主题单元式之博精多样

教材中选定的字体往往是一种字体,例如人美版书法教材主要以欧体《九成宫醴泉铭》为范本,华文版书法教材主要以赵体《三门记》为范本。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只有教材上的字体才是最好看的,使他们的审美判断及艺术视野受到局限。这就需要书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其艺术视野,多欣赏不同书法家或同一书法家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作品(碑、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使他们理解汉字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每一种字体或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美,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书法艺术审美及鉴赏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以认识“楷书四大家”为主题进行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每一课时围绕认识“楷书四大家”中的其中一位书法家展开,同时融合书写实践对同一内容的不同书体进行摹写体验,从而使学生感受不同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可针对高学段的学生进行该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五、六年级学生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搜集学习资料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根据此学情,设计简述如下:第1课时“书法家—欧阳询”,第2课时“书法家—颜真卿”,第3课时“书法家—柳公权”,第4课时“书法家—赵孟”,第5课时“写‘福字”。第1至第4课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单,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单上的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搜集书法家的相关信息(如书法家的生平与主要事迹、书法家的主要作品鉴赏、书法家的经典故事等)整理成PPT,并分小组进行汇报。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引与小结,使每一名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摒弃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单一模式,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认识书法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多元化的字体与书法作品,提高了艺术审美视野,拓宽了心胸,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书法家优秀的品格,真正了解“字如其人”的深刻内涵,从而使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达成育人的最终目的。第5课时“写‘福字”,让学生尝试书写欧、颜、柳、赵四种书体的“福”字,体验不同书体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同时感受中国传统的“福”文化。五个课时形成的主题单元式教学完整而有意义,使以往以写为主的书法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主题单元式之实践活动

书法教学中不仅包含书写技法与书写实践的学习,还包含许多文化层面的内容:书法家的故事、代表作品欣赏,书法理论等。以人美版书法教材为例,书中编排了“书法园地”“读碑赏帖”板块,这些均是很好的主题,但因教材篇幅有限,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所以需要教师加以拓宽、深入挖掘。

(一)结合校内外学习资源,深入挖掘教材

我们以人美版《书法练习指导》五年级上册“书法园地”中“书法幅式——楹联”为例开展主题单元式教学。楹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它不仅是书写的幅式,还是融语言学、文学、民俗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围绕该主题,我们可设计3课时以上的单元式教学。同时,也可结合校内外资源丰富单元教学设计,如带领学生走进楹联博物馆(或者观看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了解楹联文化知识。通过第1课时“认识楹联”、第2课时“楹联上的文字”、第3课时“写楹联”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从了解楹联文化到欣赏楹联字体再到书写创作楹联,通过这种持续、有意义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学习兴趣,为日后书法课的开展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再比如,人美版《书法练习指导》五年级上册“读碑赏帖”中颜真卿《祭侄文稿》,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祭侄文稿》局部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字迹有些潦草,甚至有圈点涂抹的痕迹?”“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设计成以“认识颜真卿”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名垂千古,正是因为其一生刚正不阿的品格,不同年龄时期的颜真卿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各不相同。可设计为2课时以上的单元教学,第1课时以颜真卿其人其事为主,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书法家的故事材料并进行小组汇报。通过学习,了解颜真卿不仅仅是一位大书法家,更是一位忠贞不二的名臣。第2课时,以不同年龄时期的颜真卿及其作品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学生了解了《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再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欣赏作品的细节,便能够很好地理解“天下第二行书”的艺术价值了。

(二)跨学科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学情,开展跨学科的校本课程即书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人针对本校中年级学生,设计开发了“多彩小篆”的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获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以单元式教学的形式实施,主要由3课时的教学内容组成:第1课时“认识小篆”,第2课时“刻字体验”,第3课时“多彩小篆”。学生依据所选择的小篆字,在石膏板上用铅笔进行书写,进而用雕刻刀进行刻制,体验刻字的乐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小篆书写特点的了解,即字形长方、结构对称、线条均匀等特点。刻制完成后,再根据字的含义选用水彩进行敷色或绘画,形成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本课程将书法、美术、劳技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在了解书法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判断能力,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内容的整合不仅仅限于教材内容,中国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提炼均可作为主题单元式教学的营养,例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十二生肖主题等。围绕这些主题,可以进行较为丰富多样的单元教学设计。这都需要书法教师日常不断地学习与积累,同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化繁为简的能力。

新的教學改革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材料,以及如何拓宽、挖掘教材内外的资源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思考并加以实践的。

郭怡/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

猜你喜欢
单元式楹联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刍议建筑工程中单元式幕墙施工技术的应用
书法家·谢 锐
单元式幕墙系统防水设计探讨
关于超高层建筑单元式玻璃幕墙技术的探讨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孔府的年节楹联
单元式幕墙在工程实例中的设计探讨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