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内耳眩晕症72例

2021-03-31 06:21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耳白术桂枝

郑 剑

(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四川 内江 641000)

内耳眩晕症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发作,伴有耳胀、耳鸣、波动性听力下降等。本研究以中西药合用治疗内耳眩晕症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2例,均为我院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患者,男30例,女42例;年龄24~63岁,平均(41.5±3.2)岁;病程1.2个月~2.5年,平均(1.1±0.4)年。

诊断标准: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眼球震颤等身体晃动或旋转感,视物旋转感且反复发作,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诊断标准[1]。

纳入标准:确诊为内耳眩晕症,为第一次接受治疗或此前1个月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签署同意意见书。

排除标准:存在其他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或意愿表达,对所用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6mg,1日3次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吉林百年汉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207)0.5g静脉滴注,1日1次,甘露醇注射液(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586)250mL,静脉滴注,1日1次,每小时滴速30~50mL。

中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5g,法半夏20g,丹参、川芎、天麻、桂枝各10g,甘草6g。呕吐加竹茹10g,失眠多梦加夜交藤30g、磁石20g,心悸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痰多加石菖蒲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于饭后30min服。

治疗7天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3 观察指标

记录眼球震颤、眩晕、呕吐、耳鸣等。

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评分总分均为100分,采用4级评分法。①SDS量表:重度抑郁为评分大于73分,中度抑郁评分63~72分,轻度抑郁评分53~62分。②SAS量表:重度焦虑评分70分以上,中度焦虑61~70分,轻度焦虑50~60分,无焦虑症状,评分低于50分。

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耳鸣症状消失,眼球震颤消失,听力恢复,且随访1年未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治愈45(62.5%),有效24(33.33%),无效3(4.17%),总有效率95.83%。

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s )

表1 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s )

组别 例 SDS SAS治疗前 72 54.4±7.8 51.7±3.9治疗后 72 48.2±6.0 44.1±5.2 t 5.346 9.921 P 0.000 0.000

症状消失时间:眼球震颤消失时间(2.85±0.56)d,眩晕消失时间(1.55±0.46)d,呕吐消失时间(2.53±0.66)d,耳鸣消失时间(5.27±1.44)d。

随访治愈者均未复发,治疗有效者继续服药1个月后痊愈,治疗无效者中2例咳痰较多增加半夏至15g并增加陈皮10g,1例腹中有水声心下痞者增加枳实15g,服药后1个月缓解,3个月后明显好转。1年后随访痊愈。

6 讨 论

内耳眩晕症属中医“眩晕”范畴。为脾阳不振,水饮上逆所致。《伤寒论》记载:“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2]苓桂术甘汤方中白术、茯苓健脾、祛痰,泽泻利水渗湿,丹参、川芎、法半夏、天麻、桂枝清心除烦、活血祛瘀、燥湿化痰、祛风通络、息风止痉、平冲逆气、温静通脉,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健脾祛痰、益气和中之效。可改善内耳微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应激性反应,消除水肿[3]。

猜你喜欢
内耳白术桂枝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MRI内耳水成像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指导价值分析
恐龙内耳的秘密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3.0TMRI在内耳成像及内耳畸形中的应用研究
喊魂
我的发现
东亚古人类化石中发现“尼人内耳迷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