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化模式探析

2021-03-07 20:52龚继峰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思想

龚继峰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立德树人教育背景和以人为本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教学现状和学生发展要求的人文化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重“文本”轻“人本”的作用。基于此,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还应实施人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创新。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化模式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时期思政教育要求

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价值选择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这使得思政教育引导的难度增加。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发展需要,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有效引导,就必须正视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然而结合教学现状来看,仍有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存在重“文本”轻“人本”的问题,这极大地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构建人文化教育模式,能重塑“人本”教学地位,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

(二)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多达874万,同比2014年增长近150万人,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1]。面对着较为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只有在掌握扎实文化技能基础的同时,积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构建人文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并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思想引导、政治教育和道德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且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基于这一目标任务,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应有意识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同时应注意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在人文化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这使得学生逐渐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有效地满足并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一)忽视了大学生主体地位

思政教育的对象是人,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现代教育理念指出,学生在整个教育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发挥着主导和辅助的作用。然而在当前教育模式下,仍有部分思政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为被动性的教学客体,这种教学方式未能使得高校学生完全参与教学实践,降低了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

(二)高校思政教育知行失衡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应包含理论课、实践课两个部分,这样能实现内在基础和外在表现的结合,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知行失衡的问题表现较为突出。一方面,在具体教学中,高校思政理论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尤其是思政教师对于学生生活、情感的了解较少,这使得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不够突出。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极为有限,思政教学未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和身体力行。

(三)思政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切实反映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需求表现在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两个层面[3]。现阶段,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学生的物质诉求和精神发展出现了失衡问题,诸如大学生网贷之类的问题层出不穷。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但当前的思政教育仍处于高屋建瓴层面,对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关注较少,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化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基于科学理论指导,转变思政教育观念

受传统思政教育理念的影响,有较多的高校学生存在厌恶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问题,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的阻力。新时期,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保证思政教学效果,在以学生为基础,构建人文化教育模式中,就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不仅要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的研究,而且要结合时代特征,深入了解党的思想发展,如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应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应用,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出于以人为本考虑,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思政教育,确保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项事宜,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此外转变思政教育观念还应实现“文本”向“人本”的转变,即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应突出学生本位的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开展思政教育,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范式

所谓教育范式指的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形成的理论、模型、方法和经验等的总和。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化教育模式的范式建设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规律。基于这些规律,开展思政教学方法创新,能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其一,构建人文化思政教育模式最基本的范式要求为:实现教师、学生主客体关系的转变。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建设具有较高活跃性、吸引力的课堂秩序,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基于学生本位思想,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衔接,实现教材、思政理念与学生的高效衔接。其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范式,还应重视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首先,在人文化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途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其次,应充分了解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尽可能地使课程、教材的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最后,应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高校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实现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生命教育、消费教育等内容的结合。

(三)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人文化思政教学,教师应在改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传统思政教育重视文本教育,即整个教育过程侧重于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使得教学内容较为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在人文化思政教学模式下,按照逐步展开、层层推进的方式研究相应的教材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社会。此外,为确保高校思政教育顺应社会实际,在人文化思政教育模式建设中,还应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学生、老师、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的联系,提升思政课程人文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四)创新学生思政教育的服务体系

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模式创新中,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教育模式,就必须加大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服务与关怀。要注意的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服务与关怀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施服务指导。在人文化教育模式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专长、性格特点实施指导,提升学生的择业能力。另外受学校、生活、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学生本身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此在新时期人文化思政教育模式建设中,应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教育的结合,真正实现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五)优化高校学生的实践管理

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下,要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质量,就必须确保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的思政教学活动,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注意的是,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在高校学生实践中,校园社团活动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活动形式。对此应将思政教学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并不断完善校园社团的活动机制。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校园社团的建设,并为学生社团配备必要的活动经费。除此以外,还应发挥辅导员在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要求辅导员在放权社团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从思政层面、价值层面进行社团活动的组织引导,这样才能实现社团活动灵活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结语

步入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与学生价值选择的多元发展具有较大关系,对此,应重视学生思政层面的引导。新时期,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政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本”意识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当前思政教育问题,创建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化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