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经验

2021-03-07 20:52鸿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杨 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并且要求立足我国国情与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1]。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方向,丰富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四个自信”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从当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重要理论,结合中国发展实践,树立全球视野,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表率,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重要理论

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难发现,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指导,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明显的科学化、时代化特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经济实践时,必须认清其科学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立场、重要理论[2]。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施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具体的发展、改革实践,都必须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落脚点。在出台经济政策、提出经济发展举措的过程中都要坚持这一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已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得到确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时代,马克思与恩格斯基于无产阶级的利益,利用科学方法阐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运转过程[3]。方法论基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也已对此加以证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丰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的基本规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及其重要理论,已经被中国的革命、建设实践所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成果,总结出的一般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在新时期仍然能够有效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充满艰辛,这也反映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复杂背景与艰巨任务,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参照,一切道路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进,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指路明灯,对其根本立场、重要理论的把握尤为重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一方面,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不可少,其立足点正是科学方法论的创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正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迫切要求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当前中国的发展必须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得出的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见解与理论成果,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商品经济、市场竞争、信用经济理论等,对于当前我国相关领域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与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创新、运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并将其作为重要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

二、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相对较长,我国在未来发展中必将长期处于这一国情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立足国情,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凸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策略,注重激发社会主义经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实践,因此,在其理论丰富与革新的过程中,必须植根国情,把握不同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动向与经济特征,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与社会建设,摆脱贫穷、落后,实现民族复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这就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运用绝对不能复制粘贴,必须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牢牢把好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中国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提供了素材和基础,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中国经济走向与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与社会建设面临的背景复杂、任务艰巨,辉煌成就来之不易,正是在不断的求索、反思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持续丰富,其科学性得到印证。未来的经济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必成常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持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坚持理论在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又要注重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实践进行理论创新[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创新、发展,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重要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实践结合,分析全新的经济局面,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再回归到具体实践中印证其科学性,最终指导未来经济建设。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发展,提出符合时代背景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成就。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毛泽东在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状况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三大经济纲领,极大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一化三改造”总路线,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我党基于我国国情与经济发展实际,不断完善经济制度与发展纲领,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必须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结合,总结实践经验,升华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三、结合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体现出理论活力与包容力,在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吸收先进理论成果发展自身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不断对其内容进行深化与完善。同样,时代发展也会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带来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应对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可能被歪曲或边缘化。当前有以下不理性观点:第一,教条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典,具有真理性,其无法发展和变动。必须严格遵循其条文理论,不能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对其进行变动或拓展。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时代局限性,无法适应新时期我国的开放形势与经济建设,主张用西方经济学取而代之[5]。这主要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片面、错误认识有关,不能正确认识其蕴含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要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但坚持并非一成不变固守其所有论点,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重要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动态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少数观点可能存在滞后性,也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实践的变化持续完善,创新出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建设的新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就要积极吸收发展经验,借鉴理论成果。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引入西方经济学,这是为了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部分先进理论成果,探求其激发市场活力的有益成分,最终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理论,构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在对待与运用西方经济学时,出现了部分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将其看作完全对立的存在;第二,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主张二者混合运用;第三,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应采用西方经济学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上述三种错误论调危害很大,甚至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偏差。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即是实证,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道路,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也不具备普适性与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构建,国家经济稳健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背景下,理应继续坚持经济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且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的先进理论与指导思想,在新时期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虽然西方经济学存在局限性,并不具备普适性,但是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先进理论成果要加以借鉴和批判吸收,丰富自身的经济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