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人的本质的始终关注及其理论价值

2021-03-07 20:52高春叶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异化本质

高春叶

人的本质学说历来深受学术界的关注,马克思早期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解深受黑格尔理性精神的影响,之后当他面临所谓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同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发生了分裂,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对其产生了启发性作用,“人在世界上之最初的出现……只归功于感性的自然界”人终究是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他力求将人的本质归还给人,人们的思想行为并不受理性的支配,而取决于现实的物质利益和客观的社会关系,由此马克思开始怀疑黑格尔历史理性的合理性,进而对其法哲学进行研究,这也为之后马克思接近于科学的新世界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对异化的人及其恢复人的内在本质的探索

人的本质的异化首先体现在政治异化上,马克思认为其根源在于市民社会的分裂,在市民社会之上压迫自身的东西实则是市民社会分裂的结果,而国家根源于市民社会的分裂,据此马克思断定市民社会才是原动力,而市民社会的分裂归根到底是由私有制导致的,至此马克思提出要消灭私有制,争取人类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对原本的批判研究,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通过劳动与异化相结合揭示了私有财产下的人的本质。

在黑格尔理性维度与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维度对人的本质的探究基础上,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是具有意识和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类存在物,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而寻求物质资料生产,这是劳动的积极方面,但是马克思并未局限于此,他密切联系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发现在国民经济学所虚构的私有财产状况下劳动产生了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应当被看作四种规定里最为根本的一种,因为从实践哲学的角度看活动要以自身为目的,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它变成了一种消极因素,“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1],既然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发生了异化,那么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也自然随之相异化,马克思通过分析人与物的关系进而上升到人与人的关系,并揭示了国民经济学下人的性质。既然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人的本质的丧失,那么如何使人的本质重新回到自身,马克思也对此进行了解答。通过与工人阶级的密切接触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地考察,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证,他分别对共产主义的三种表现形式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专制的共产主义和真正的共产主义展开了批判性分析,通过分析证明,前两种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都有失偏颇,或否定人的个性,或属于未完成的共产主义状态,它们都无法实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有第三种真正的共产主义可以扬弃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可以实现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一种对现存状况不断进行超越的现实的运动,它以人为主体,为了人并且可以达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对本质的占有指的是人能够以一种更加全面的方式,以一个尽可能完整的人对自己全面的本质的占有,因而“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2]。这种共产主义代之以人的世界而非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永远是下一段历史发展的必要环节,它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彻底扬弃促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进而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异化劳动作为向唯物史观过渡的理论成果其作用不容小觑,其对共产主义的阐释,以社会实践和社会革命的内容弥补了劳动范畴所缺失的部分,实现了劳动向实践的跨步,但其人本主义模式和抽象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距离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从实践到物质生产——对人的本质的深入理解

马克思探究人的劳动属性之后,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寻求由劳动到实践的升华之路。马克思认为以往的唯物主义虽有可取之处,但是没有意识到实践在认识过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费尔巴哈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归于感情需要,因此他无法意识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而马克思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置于实践的维度去考量的,实践为人类生存和进步提供了根本条件,如若不对实践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就不能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客观发展规律,也就不能正确理解人的生成本质。人类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界,而自然界也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历史将两者统一起来,人们于自然界中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满足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并且将人与人相连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人的社会。因此马克思所建立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以人类社会取代了市民社会,对人的本质是的历史生成性的关注彻底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并且赋予人的本质改变世界以达到自身目的的丰富内容。

除却人所具有的内在能动性方面,还不可忽视其外在现实性,因此还要从社会现实条件去考察人类活动的历史性变化进程,马克思认为以往的历史观都脱离了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因此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前提应当是“现实的人”。首先,“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为了生存就要进行物质生产,这不仅是逻辑前提,也是时间前提,物质生产活动为其他活动提供基础,人类不断创造的能力促使他们在生产活动中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由此就要进行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这种由旧的物质生活资料需求向新的物质生活资料需求的递进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从而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而历史中现实的人的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人是群体中的人,是社会性的,这种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从而向家庭的过渡是人口生产的结果呈现,而当历史发展的这三个因素同时进行时不仅体现着劳动的过程,也体现着交往的过程,便出现了第四种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生成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所讲的人表现为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可以发现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人”实则蕴含着丰富且具体的内在层次。首先,现实的人必须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感性的对象;其次,现实的人是历史中的人,是从事实际历史活动的人,人是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统一体,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是实践的最初升华,正是实践这种人类所独具的特性使得人类从万般生物中脱颖而出;再有现实的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也间接创造着人类本身和人类历史,是人类不断向真正自我的趋近。综合观之,马克思在《手稿》中将人的本质归于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从事这种活动的人从历史上而言一定是出现在未来,这种对理想的东西的先验预设体现着异化论的思路,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客观事实的关注,进而从事实出发引申出价值,体现着目的论思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解答,至此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得以更加完善。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中人的本质学说的理论价值

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时期的实践哲学之初显直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马克思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路程中始终不忘对人的问题的关注,传统哲学家对人、对世界的探寻都只局限于“是什么”的问题,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也使得他们陷入一种理论困境,而无法深入到“怎样是”或者“改变世界”的层面,而马克思对人、对事物的关注以其何以成为其的根据为支撑,彰显了一种理解人的本质的生存论的独特视角,以实践的哲学思维给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以巨大的冲击,真正为改变世界提供了颇具科学性的哲学范式,从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断趋于深化。马克思以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立足点与生长点,其哲学主体为人,客体为现实世界,而实践则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马克思以其独特的实践视角对人的问题的始终关怀体现了实践哲学的人类学维度,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探索也彰显了其实践哲学的最终价值旨归。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将侧重点放在实践上,用实践去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现实依据,这其中具有丰富的哲思,不仅对于我们更好地探索人类发展,并且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人学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者与发展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使得我国党和领导人在继承其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密切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发现和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在我国的发展也为其增添了新的内容,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的提出,同时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完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并非空洞的抽象理论,其以丰富的现实社会状况为土壤,极其重视个人的价值与自由发展,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如今的社会形态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定义已不同于以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何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尽管在新时代下人的主体性依然应该被置于一个重要位置,但这种主体性绝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只强调个人的、自我的,而是基于集体性的主体性,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够更加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促进时代发展,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人的本质学说也必定会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要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来丰富自身,在实践所散发的光芒下向更加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自我趋近,在和谐与共中不断追求自我,实现自我。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异化本质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